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382|评论: 2

[摄影.旅游] 劳动节大旅游大好吃 并非“报复性消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新闻今(2023年5月3日)天 10时39分的中国政库栏目报道,据中国移动梧桐大数据统计,4月29日至5月2日,跨省游客占比为23.6%,省内游客占比为76.1%,出境游客占比为0.3%。其中,出境游客规模相比节前一周日均涨幅超44.4%。由港澳去往内地的游客规模相比节前一周日均涨幅超18.4%,而由内地去往港澳的游客规模相比节前一周日均涨幅超63.5%。
png
原文图片
面对各地铁路车站汹涌人流的一幕又一幕新闻图片,笔者心中难免涌起莫名的复杂感受:在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的劳动节假日期间,对这些拥挤得水泄不通、黑压压的人群感到恐怖,同时也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而且还有一点奇怪难言的欣慰感!因为,这多少表明“我们的正常生活终于回来了”。
png
截图:今日网络自媒体
真的这就是正常生活终于回来了吗?乍看起来,国人似乎已经完全不记得不久之前的疫情了,不记得曾经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阴森了,仿佛在有人说了一句“要有光”之后疫情就神奇般地消失了。尽管有点奇怪,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去深究呢?“翻篇吧”,我在心里展劲地呼喊:“积极一点,向前看岂不更好?”
的确很少人愿意回头去看那些过往的不堪的日子。当然,我也并不清楚这种乐观情绪有多么普遍。正如有网友说,他一早起来对女儿说“不少成年人表面笑嘻嘻但内心却依然很沉重”。
该网友的女儿问:“不少,是什么意思?你有数据吗?”
该网友回答说,他也没有数据但出于直觉判断也能理解这种心情。因为近两个月来,公众号、B站等各大平台的流量都在大幅下降,虽然说法不同但猜想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出于这种厌倦情绪:在14亿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地聚焦于一件事上长达三年之后,骤然得到解放的人们仿佛劫后余生,对什么都丧失了兴趣。
还记得疫情解封之初网上流传的一个梗吗?
jpg
图:来源网络自媒体
笔者认为厌倦、回避、麻木......这些,当然都情有可原,但表明这种看似“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平静,恰恰是一种伪装和假象。不戳破这一点,日常生活的正常化其实是不可能的。不可否认,劳动节期间的极度繁荣美景虽然短暂,可是这样至少避免了让人们去痛苦的审视,因为那是必不可少的有代价的。
似曾记得诗人金斯堡曾经写过在战后的苏联生活:“一次次的打击,让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保护机制:苦难只能把人净化到一定程度。如果苦难延续好几十年变成一件例行公事,它就不再具有净化功能;它只是使所有感觉变得迟钝,再次被捕之后,我确实变成了一根木头。”
是呀,如果日常生活就是痛苦的、无法逃离的,那么感觉的钝化便多少能够让自己好受一些。所以说今年劳动节全国人民大旅游的热火情景,与其说是对“正常”的回归,不如说本身就是异常的一种应激反应。
互联网上有一位网民“梦宸本沉”,曾经谈到这种高欲望享乐主义的心理动因:我是唐山人,听老一辈讲唐山在1976年地震以后基本信仰就崩塌了,啥也不信啥也不讲,过年连风俗都没了,就好消费,好吃,觉得必须要享受当下。整个受过创伤的那一代都这样。
媒体报道,今年劳动节这几天上海的夜市也复活了。有网民留言问:“有几个摊贩?”得到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仿佛夜市对双方来说都只是一个仪式——让人有一种“烟火气又回来了”的心理安慰,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真心投入。因为人们想要的是那种感觉本身,却不是为了消费——所谓“报复性消费”,重点在“报复”而不在“消费”。不过更多的人,连“报复”的欲望都谈不上,他们表现出的平静,倒不如说是为了让自己维持运转——若不如此,生活又能怎样过?
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5-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