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宫碑记》:三伏天烈日当空结伴骑车山沟寻古寺
*
老表从小到楼房沟打柴,后来上眉县林业学校,上山爬坡不输青年,骑车远行往返自若。
今春曾约我骑车,去寻找瓦营“沙歧寺”,虽然上坡难行,下山却也十分顺利。加之4月天气凉爽,感觉心情愉悦,也算做一次春游吧。
十年前,曾经与志愿者走访瓦营助学,也到过沙歧寺。不过那时候,沙歧寺只有一间坐南向北的大殿,没有像样的偏殿和僧尼客房。听说,曾有一位老尼驻守,自己种些粮食蔬菜,没有什么香火和供养。老尼仙逝,就埋在附近,沙歧寺就没有僧尼了。
四月再访,远远看见庙门高耸,围墙护持,绿树成荫,今非昔比了。走近一看,喝,庙门正中,灿灿金身的弥勒佛,笑颜迎客。穿过大堂,两边增修偏房,院落宽阔干净,大殿修缮一新,殿西有观世音菩萨立像和华盖。
今日三伏,酷热难当,老表又约我骑车锻炼。说三洞桥有个“立石寺”,他小时候割柴,来过这里,一晃六十年过去。
我多次去过三洞桥,特别是望江寺,以及后来扩建的“法幢寺”,与佛教会长续法熟悉,还见过远行归来的源慧老和尚。
三洞桥还有一位居士,2014与我每月两次到高台镇,在爱心超市值班为村民学生发衣服。与他聊天,他想在村里建土地庙,为村民祈福。却从来没有说过,三洞桥还有寺庙。
既然老表说有,那我们不妨走访考察,看看“立石寺”是否还存在。
吃过早饭,带了瓶水和干粮,我跟着老表骑车出发。天空有云彩,看预报,气温28摄氏度,一路顺畅。
骑过茨坝,太阳出来了,那就汗流浃背,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我渐渐跟不上老表,骑一段路,要停在路边擦眼睛。时间久了,老表边走边问,我感觉距离法幢寺已经不远了。村民告诉我们,须返回两百米,路南有水泥路,蜿蜒盘旋进山。
路边都有民居,稻田和玉米沿路排列,约行2公里,路东侧有村设公墓。继续前行一里,已是不平土路。老表把自行车停在路边,我也照办。感觉十分疲乏,担心高温中暑,此地不见行人,出了问题就要抓瞎。我于是抹抹汗水,喝了半瓶开水,继续跟随老表,徒步上山探寻究竟。
上坡不过三百米,忽然看见开阔地,前面就是高大庙门,门前两座石狮分立大门两旁。
走进庙门,院子宽敞,大门两边有一排砖平房,大殿坐南朝北,大殿前分立金龟驮着石碑,大殿东南边还有一排砖平房,估计曾经用作公房。
虽然烈日蒸腾,看见两通石碑,我就来了兴趣。先看东边石碑,是重修立石寺捐资名单,金额在1000—100之间,都是当地村民。上书“功德碑”,2011年农历三月立。
西边石碑完整如新,我近前辩识,左侧竖刻碑文:“乾隆四十六年歲次立”。这可使我大吃一惊,如此完好无损,能躲过1958和1966“破四旧”,那是多大的造化呀!乾隆四十六年,是公元1781年,距今242年。
我在凑近石碑右上方,上书“万寿宫碑记”。时在正午,阳光强烈,汉水眯眼,难于一一辩识碑刻。
这通石碑,通篇竖排,由右至左,正文板栗大小,毛笔小楷,字迹清秀,排列工整。估计全文,在五百字左右。眯眼朦胧,无法辩识,只能留待秋冬,再来考察。
返程烈日炎炎,预报气温33摄氏度,骑行水泥路上,感觉心急如焚。
此行有些不择天时,委实吃了些苦头。但老表六十年前童年记忆,今日得以旧地重游,他自然是如愿以偿。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发现三洞桥绵延山沟,竟然珍藏完整242年前碑刻,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我们应该请文保部门,把此碑碑文制作拓片,也许是可以临慕的字贴,或者是可供诵读的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