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充县义兴镇到青狮镇之间的交通大部分人都选择义青公路,其实除了这条公路之外,还有一条石板大路曾经也是行人不绝的。这个就是两镇之间的石板路,也是一条曾经繁华的官道。 石板路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义青公路大致平行,石板路位于这条公路的东侧,基本是顺着沟走的。经过现在的义兴镇店子山村李家户,水观音,黑白山村吴家户、张家、杨家户,再经过王家,逆这条沟向上至青狮镇分水垭,再顺坡下沟到石宝宫村,爬缓坡到中观音村的东面山丘上,沿着这条山丘的山腰一直向南到青狮镇镇完小结束,长度约8公里。 石板路宽约0.7米,石板顺路方向长约0.4~0.6米之间不等,一块接一块的密密铺设,下枕泥土,十分稳固,罕见摇晃的。石板为不完全规则四边形,表面未经打磨,石板的厚度约10公分,个体也略有差别,地面因此略显起伏,但大致平整。这些石板就是就地取材选取本地石质坚硬的黄沙石。 1970/80年代黑柏山二队(杨家)、一队(王家新房子)有几段石板还基本完整。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机耕道、乡村公路的修建,以及村民的破坏这一部分石板路也被毁掉很多,基本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 1970年代之前从义兴镇到水观音这一段原本也基本见不着石板,或许因为这一段在山丘和小山梁上行进,多半都是风化岩(本地俗称泡花石),不易沾泥,这一段多半未铺设石板。而从水观音往上至分水垭、石宝宫都间或有石板。黑柏山杨家水井对着的岩边那一小段石板非常完整,另外就是从石宝宫上山到青狮镇沿着山梁的这一段也是非常完整。 据推测这条道路自古就是一条大路,石板应该是完善于清朝中期。在四川古代,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号称可与扬州媲美,“扬一益二”不是虚谈,此时四川地区人口超过1000万。南宋末年,四川经过蒙古人的屠杀,人口大量减少,一直到明朝中晚期都没有完全恢复,明朝末年又遭受张献忠的祸乱,四川人口更是锐减到百里无鸡鸣的地步。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经过“湖广填四川”,四川人口才恢复到千万以上。而此时川北的西充这一带盐业兴盛,作为运输井盐的大道,修成石板路让人免于泥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水观音,因在盐水垭与黑柏山交界的石板大道旁岩石上凿有观音石像的小神龛而得名,此处溪流上有3座石桥,其一为上游的3孔石桥,下游约30余米处有40公分厚大石板修的平板石桥,石桥有两层,第一层较矮,水流稍大即可被淹没,后来人们在原来桥面之上增加一层,成为双层平板桥。相传平板石桥旁有一家幺店子,屋舍三两间,专门做来往于大道行人的生意,此处可以打个尖儿、喝点茶水,甚至还可住宿。说明此时往来于大道上的行人比较多,商业贸易比较兴盛。月夜之时总让人想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景致。 1950年代,义兴镇到青狮镇之间的简易碎石公路建成,行人更多选择路况更好的公路,这条石板路上行人逐渐减少。在1970年代中后期,石板常被附近的村民挖掘去做猪圈,搞修建之用,逐步就被损毁而大量消失。今天几乎看不到这条大道的原貌了,十分令人惋惜。遥想当年主持修建这条石板大路的官府和民间有识之士,经过千辛万苦方才建成,200年之后竟然没有被保存。可喜之处是,石板路经过水观音的溪流上有三孔古桥,青石拱圈,总长约15米,此石桥至今尚在,从拱圈石头风化程度推测,桥龄应该超过3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