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杰由此对李冰如老师心生敬意,并开始写诗,想当一名像李冰如那样的教师、诗人。李开杰读达二中(现达州市高级职业中学)时,已写诗200余首,工整地抄写在笔记本上,封面题名《开杰诗抄》,写信寄给李冰如要求拜师获准。李冰如老师嘱李开杰每周有时间就到他家来。李冰如授课第一天,说:“写诗,不要为了写诗而写诗,一定要有感而发,真情实感,不做作,不要仅追求押韵,而失去诗歌本身的感染力”。李冰如老师还用毛笔把李开杰的诗集一字一句地圈改,有褒有贬。以后,李开杰呈送的新作,李冰如老师都要圈改分析讲解。
李开杰中学期间,每周都要安排时间去李冰如家学习,由此打下良好的诗歌文学写作基础。李开杰后来的摄影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国内外获奖无数。
小红旗桥修建前南向那些人和事:
低洼地南向是“来红口”,即红旗路与来凤路的交会口
昔日红旗路
“来红口”南向红旗路:是红旗路的南端,原是西城墙外至州河地段。红旗路得名源于横跨州河的红旗大桥,南起红旗大桥,北至红旗小桥与朝阳路相接。原房屋不多,没有形成街道,因机仙庙(玄女宫)在这个地段,有的人将这个地段叫作机仙庙街,也有人将这个地段叫作上马路、下马路。机仙庙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嘉庆初年重新修建,是缫丝业和纺织业工人聚会之地,祭祀黄帝元妃嫘祖。嫘祖是传说养蚕、丝纺的创始人,被拜为蚕丝业的祖师,每年9月16日为祭祀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城市居民沿西城墙根空地修建茅草房或瓦房,逐渐形成街道,1957年取名为新兴路,后更名为红旗路。
“来红口”永久仓库(八一粮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旗路东边街口的永久仓库(八一粮店)在达城最为有名。始建于1953年,解放前是地主人家的粮铺,解放后收为国有,经扩建而成。现华阳大酒店至花水湾一带均属永久仓库,由三部分组成,靠近荷叶街为粮店,中间是稻谷加工厂,最后面是永久仓库。永久仓库开初可储粮200万斤,后逐年新建仓房3幢,储粮达到800万斤。稻谷加工为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一条龙生产,这边稻谷进去,那边白花花的大米出来。一天加工大米达5万斤,除满足本片区上万居民的口粮供应外,还承担着重庆、上海及军粮的调运,时为川东地区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
那时,常见达城人用背篼到永久仓库背打米脱壳后的米糠,灌入长条方柱形枕头,或做鸡鸭饲料等。米糠枕头是那个年代的特色,有单人和双人。米糠枕头松软,可变形紧贴人的头部,有沙沙声响,仿佛催眠音乐。
三年困难时期,米糠多用于做糠粑粑,虽口感粗糙,但可以果腹。
1996年,永久仓库经房地产改造为华洋商厦,14层高的电梯商住楼拔地而起,商业用楼6层,住宅8层,地下层建停车场。民营企业翠屏公司承租商业楼改建为“华洋”大酒店,1997年开业。具有住宿、餐饮、娱乐、商务、会议、停车等功能。2004年,另一民营企业接手,重新装修成为三星级“华阳”大酒店。
“来红口”东向来凤路:东起老车坝,西至“来红口”。来凤路在北城墙外,解放前没有形成街道。那时,城墙外的北城壕流水清澈,可捕鱼捉蟹,空地处有零星草房、窝棚,住着少量的城镇贫民。1952年,达县人民政府动工填平北城壕小道,沿着城墙修建民房91间,安排给无房的城镇居民居住。此后,逐步拓宽改修,形成街道。因此路的北城门叫来凤门,面对凤凰山,故取名为来凤路。
开初的来凤路,是小石子铺成的马路,不时有一辆马车奔跑,赶马车的人是一个北方汉子,满脸络腮胡,听说是南下的解放军,在军分区任后勤人员。那个年代,达城马车稀少,牛拉车是主要运输工具。赶牛车的人不断挥舞着响鞭吆喝,牛拉车刹车时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来红口”红旗露天电影院:1959年建立,位于来凤路北边街口。最初,位于此地的“达县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打算利用旁边空置的坡地放露天电影,由于经费有限,遂与团地委合作,发动达城各中小学的少年儿童“捡破烂”卖钱集资,筹到一笔钱,修了一面砖墙做银幕,再修砖墙把场地围起来,一个因陋就简的露天电影场遂建成,取名为“红领巾露天电影场”。首场放映的电影是儿童片《红孩子》,观众也全是儿童。后改名为“红旗露天电影场(院)”。
因“红旗露天电影场”由达县专区(地区)电影公司经营,新片来了,首先在“红旗露天电影场”放映。观众先睹为快,只要没有下雨,傍晚时分,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扛着各式各样的椅子凳子,涌进露天电影场。不少观众没有票进不了场,只能站在外面听电影的对白和音乐。
电影《刘三姐》1980年复映,电杆厂有一位50多岁的木工师傅在红旗露天电影院连续看了10场。上班时,不时哼唱着刘三姐的歌曲。工人打趣问他:“你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刘三姐”?老师傅微笑“呵呵”!
1982年,露天电影场改建为室内“红旗电影院”投入使用,有1720个座位,全省排名第二。那时,达城没有空调,红旗电影院安装了“土空调”:电影公司与人防办协商,在观众厅地下用条石砌成通风道,夏天抽取附近防空洞里的冷气来降温。“红旗电影院”成了当时最受追捧的文化娱乐场所,很多时候一票难求。电影公司的职工近水楼台先得月,买票方便,每有新片上映,电影公司院内便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多是去找电影公司的熟人帮忙买票。
那时,我在水泥电杆厂上班,离红旗电影院不远。我们生产小组有一个女职工,她爱人在电影公司工作,她个头矮小,干重体力活有些吃紧。为看电影,我关照她,重体力活我帮她承担。为表示感谢,每次新电影首场放映,她都会帮忙给我买票。
2008年,“达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四川省电影公司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达州太平洋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旗电影院”更名为“太平洋红旗影城”,并不断升级改造。目前,已实现全数字激光放映,拥有一个4D动感影厅,五个标准激光影厅,座位数570座,还配套有各种餐饮、购物、娱乐等项目。
原小红旗桥旧址,由来红口往小红旗天桥方向拍摄
原小红旗桥旧址,由小红旗桥天桥往来红口方向拍摄
小红旗桥简略:1965年,马河沟低洼地修建单拱石拱桥,长20米、宽8米,桥孔宽4米,两侧有条石工字栏杆各20米,通行汽车,是城区上达巴公路的交通要道。红旗大桥落成后,将这座石拱桥取名为红旗小桥,人们习惯叫作小红旗桥,红旗大桥与红旗小桥之间的道路取名为红旗路。
小红旗桥修建时,食品加工厂的唐令学告诉我一个感人的故事:1965年,夏天凌晨4点,天还没有亮,15岁的唐令学和小伙伴周健、王发才为完成居委会下达的义务碎石任务,来到修建中的小红旗桥,做起捡石头的工作。突然发生塌方事故,岩石泥沙将唐令学、王发才掩埋至腹部,不能动弹,周健则完全被掩埋。唐令学等呼喊救命,此时,路上没有行人。朦胧中,看见四位解放军战士赶来。因怕用工具伤着人员,解放军战士用手挖泥土,手指被磨破,鲜血直流,满头大汗,最终救出了三人。他们至今都不知道这四位解放军战士的姓名,特委托我通过媒体向这四位解放军战士表达深深谢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城开始大建人防工程,小红旗桥附近的来凤路下面开挖了一条防空洞,人们将洞内的土石堆在小红旗桥旁边落差有8米的低洼地里。几年后,低洼地被越填越高,基本上和朝阳路及小红旗桥一样平整,桥拱和水沟便不见踪影了。
1977年,达县市公共汽车公司征用小红旗桥东侧宽阔的水田,修建成办公楼和停车场,并拆除了红旗小桥石栏杆。公共汽车公司迁址后,现改建为宏峰大厦。随着房地产开发,小红旗桥成了完全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小红旗桥下暗沟下水道,自修建以来,没发生过下水道积水倒灌公路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小红旗桥公路转盘花园,位于小红旗桥北端与达巴公路(朝阳东路)交汇处,唐传志1976年拍摄
20世纪80年代小红旗桥转盘花园屹立着凤凰女雕塑
2012年小红旗桥公路转盘经改建架设人行天桥
小红旗桥人行天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小红旗桥与达巴公路交会处成为公路转盘花园。1988年,达城街头第一座雕塑“凤凰姑娘”屹立在红旗小桥转盘花园。2000年,因扩宽车行道,“凤凰姑娘”移位至西圣公园。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这里高峰时段会交通拥堵。2012年,位于小红旗桥公路转盘的人行天桥正式投入使用,天桥设计为“工”字型,连接红旗路、来凤路、朝阳路、牌楼凤凰山公路、黑沟凤凰山公路等,不仅实现了人车分流,还进一步提升了朝阳路的通车效率。
结束语:如今,小红旗桥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荒芜的低洼地变成繁忙的交通要道,四周高楼林立,华灯璀璨,车水马龙。每次路过这里,我总会想起那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