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前阵子网上火过一个词叫“不配得感”,意思是需求长期被否定的人,即使得到赞扬也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质疑。
我看这句话用来形容最近上网的东北人,再合适不过。(bushi
作为被地域黑的老牌省份,咱老早就习惯了东北一上新闻必没好事。
没想到最近接二连三被热搜夸迷糊了——“东北早市太便宜””东北菜量怎么这么大““东北不养i人”“东北路人都是隐藏的NPC”……
以前各种吐槽“xx不过山海关”,如今大家争相要来东北旅游定居。
甚至有博主喊出口号,“啊东北,我素未谋面的第二故乡”。
@臭子这辈子就瘦
本东北人现在跟各位老乡们一样慌张。
“内啥,全国网友怎么突然对我们这么好了?”
01
“突然全网夸东北,
有啥‘阴谋’?”
这实在不能怪东北人想得太多,要怪只怪网友们的态度变化太快。
以往提到国内哪里最宜居,提名往往是上海、成都、杭州、云南……
但如今社交平台上的东三省,已经到了当地人都快认不出的程度。
商品物美价廉、百姓安居乐业、居民路不拾遗,整个一当代桃花源。
东北早市最早因为便宜大碗火起来的时候,我还曾写文解释是因为它的本质是大集,瓜果蔬菜都是摘下来直接装车卖。
便宜小吃多为糖油混合物,本来成本也不高。
但如今无需那么多理由,地理位置已经天然决定了它的地位。
你看,就连外国友人都要特地来到这里,只为品尝一顿10块钱吃到撑的东北特色早餐,再竖起大拇指来一句“大发”。
热搜里的东北,有自己的货物计量单位。
或者说在大城市年轻人刚刚开始尝试消费降级的时候,咱东北人已经率先完成了降级触底。
比我小臂还长的大蟹棒卖一块钱,摞成小山高、够两个人吃到撑的肉类炸串,一算价格只要30块。
@前方高能
海边刚刚打上来的满黄梭子蟹,你要是能全拿走就13块钱一斤。
@裴裴同学呀
底下有南方朋友询问,“同样是沿海城市,为什么我们这里的梭子蟹要70一斤?”
开什么玩笑,这可是一盘炒菜4块、50块钱点一桌子菜吃到撑的东三省。
在这里,肉菜里是没有豆芽充数的,羊肉底下是不垫冰的。
@人 间 油 物
年轻人的终极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哪怕你月薪不到3000,也能实现财富自由——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
@闲人喜顺
也有东北老乡试图解释,当地物价虽然便宜,但却没有这么夸张。
可每次甩出证据,都只会迎来更加猛烈的羡慕。
在某个老式麻辣烫的探店视频底下,一位东北朋友追忆自己学生时代吃的麻辣烫只有八块,现在都已经涨到12块了。
二线城市的打工人回复:“大兄弟,我怀疑你在炫富,我这的麻辣烫急头白脸吃一顿都得40起步了。”
如果只是物价低,那还不能奠定“赛博桃花源”的地位。
尤其让本东北人感到受宠若惊的是——大家对我们当地人的评价居然从“懒散”“胸无大志”“假仗义”,又回到了“质朴”“热情”“自来熟”这些正面字眼上。
早市上的摊主大爷大妈们从不偷奸耍滑,宁可不做生意也要让你尝尝他的好货;
提供飞机餐是长途飞机的标准服务,但只有东北空姐会担心你没吃饱,主动塞上第二份,堪称是当代“服务精神”的具像典范。
当江浙沪独生女的光环渐渐消散,“东北老姑娘”的地位缓缓崛起。
注意,这个“老”跟年龄和家里排行无关,代表的是独生女在家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的东北舍友上大学,是爸妈姥姥姥爷姑姑大姨开车送到济南的,全家因为舍不得孩子住了一个多星期,走得时候她爸她姥爷恨不得哭出一个大明湖!”
我不愿意再重复一遍东北的落寞和闭塞,这几年伤痕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电影扎堆出现,已经讲过太多次。
在社交平台上突然被吹成独居天堂,与其说是大家不了解真实的当地生活,不如说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忽视。
就拿“东北不养I人”这个梗来说,如今被解读为一种阳光普照式的热情和善意——
而同样的热情,几年前被骂的是“假仗义”。
是“东北大哥在酒桌上吹嘘自己的人脉有多牛”,是“饭馆老板跟你熟得仿佛认识20年,转身就偷偷多算一道菜。”
但这两种其实都只说了一半。
哪个地方都有内向的人。只不过在东北,社交技能是每个人都被要求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
哪个东北小孩没有在家宴上表演过节目,在爸妈同事的酒桌上被要求“提一杯”?
东北被“黑”最厉害那几年,偏巧是所谓“大城市生活图景”最被推崇的几年。
人们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期望,是个体无需依赖“社交关系”也能很好地生活,是规则对所有人都能一视同仁。
小到无论你是个社恐年轻人,还是伶牙俐齿的大妈,都能用同样的价格在超市里买到一颗明码标价的白菜;
大到不会讨好领导、在酒桌上说漂亮话的打工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升职加薪。
于是东北就像个印满了“落后”标签的差等生,是提前被踢出局的错误选项。
你看,东北自带的那种“江湖气质”,又从被时代抛弃的产物,变成了来自过去的温情面纱。
有正义感的大哥们、热情的大姨们,共同守护一种小富即安、路不拾遗的美好生活。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那并不是真的。
与其说如今火的是东北,更像是火了一个想象中的标签。
毕竟虽然社交平台上那么多人自认东北为“第二故乡”,真的想去定居的人寥寥。
逛早市、吃小店的博主们感慨“东北人日子都过这么好吗”。但大花字打在屏幕上的,依然是“南方挣钱东北花”,才能“一份工资养活十口之家”。
真的搬到东北的年轻人,大多是数字游民或者自由职业者。最早捧红鹤岗买房的那个大哥是个船员,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海上。
曾经喊着毕业要到成都定居,如今争相要到东北养老。
但抛开“什么时候才能攒够养老钱退休”不提,其实在东北养老这事儿本身就挺离谱的。
君不见有钱有闲的东北退休大叔大妈们,都跑去三亚了。
毕竟客观条件摆在那儿——冬天日照时间短、气温低,下雪路上会结冰,实在对老年人不太友好。
用纯东北人我妈的话说,“退休了我才不呆呢!”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