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川藏茶马古道上的关隘——镇西山 作者:高祥君 镇西山,位于邛崃市西部与芦山县交界处,是邛崃山南延支脉山峰之一。该山,“古名罗绳山”,“原名相台山,据州志(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山川》)记载:‘因诸葛武侯(孔明)曾驻师其上,故名。’又因位于邛崃县城之西,故称镇西山”(《邛崃县地名录》)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该山巍峨壮丽,蜿蜒曲折,俨若城郭,是天然屏障和要隘。古时,它就是川藏茶马古道之源——邛州(今邛崃市)西路茶马古道上的门户,如民国《邛崃县志》载:“镇西山乃峰峦平处,天生门户,以通华夷也。” 邛崃是川西茶叶的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yuán)毒国(古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史记·西南夷列传》)张骞的这段话表明,那时的蜀郡商人就有外达古道将“蜀布、邛竹、杖”远销南亚了。这条蜀郡外达通道就是秦汉之前的“牦(旄)牛道”——可算是最早的“茶马古道”。明清茶马互市兴盛之时,从邛州(邛崃)到打箭炉(康定)的川藏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称“大路”,从邛州的临邛古城出发南行,走“南丝绸之路”邛崃段——卧龙、平乐、夹关后,经名山、雅州、荥经、黎州(汉源)、岩州(今泸定县岚安乡)至打箭炉(今康定市),再转行西藏。另一条俗称“小路”,是从临邛出发西行,穿马湖纸房沟越马岩顶到油榨,经火井、高兴,翻镇西山过芦山(县)至碉门(今天全县),再从碉门越马鞍山(二郎山)过岩州而至打箭炉的山间小道。这条“小路”使邛州至打箭炉(康定)的行程缩短近半。“镇西山关口”就扼守此川藏“小路”要隘。清·嘉庆《直隶邛州志》所载“普渡桥,在州西六十里三江口,为上通省城,下往炉(打箭炉)藏小路。”和民国《邛崃县志》记载的“镇西山与天全、芦山界,为西来大道”就指前述之“小路”。古时称此路为“青衣古道”,因芦山古为青衣羌国的治所。这些记载充分阐明邛崃西行的这条“小路”早已成为连接康藏的交通要道了。而镇西山就是此道上的“天生门户”“镇西”之要隘,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去年年底,我们几个热衷田野调查的人员来到镇西山古道关口要隘,在荆棘丛生、密林深处里寻找尚存的古道遗迹。在老邛芦路的镇西山垭口上看到了“邛崃,2,国务院,1998年” 界碑,那殷红鲜艳的碑文格外靓眼,好似在提醒路人:别忘了!这里是老邛芦路上古时的要隘关口。这是翻越镇西山的三条古道之一——1969年为玉溪河引水工程而筑的这条盘山公路替代了原有的古道。另外两条越镇西山的古道均起于今天台山镇靖口村,第一条出靖口村沿火井河主干溪流而上,经柳杨坪过小漩头翻过镇西山到芦山县团溪、青龙场(今龙门镇)而至芦山县;第二条出靖口村顺着胡溪沟上行,经空林寺翻镇西山五童岗,下山到芦山县宝盛场(今宝盛乡)三合头(今玉溪村1组)。可别小觑这三条(含已改公路这条)邛崃西行古道,它们翻越镇西山之后还连接着川藏南、北两条古道:一条北去宝兴县,过硗碛翻夹金山可达懋功(今阿坝州小金县);由懋功中转,西行可至章谷屯(丹巴县)、打箭炉(康定)或八美乃至整个康巴地区;北上可达金川、马尔康、阿坝县等阿坝州羌藏地区以及青海地区。另一条从小漩头翻镇西山走南行古道,经芦山青龙场达芦山县与前述川藏“小路”汇合,过碉门越马鞍山而至打箭炉,成为邛崃西路川藏主干道分支的重要商贸交通要道。因此,镇西山的古道是邛崃西联康巴、北通阿坝地区的重要交通,而扼守此要冲的镇西山则是邛崃西路进藏之“天生门户”和“镇西要隘”。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历史上曾是一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促进了西南边陲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川藏公路的建成和邛芦公路的通车,镇西山才完成了邛西茶马古道的历史使命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古道沿途的老地名、小地名却深刻铭记在人们的脑海,随时可用它们描绘出茶马古道的路线图,把镇西山扼守要隘的雄姿展现给世人。 如今,镇西山再创辉煌,“水路、陆路”两个隧洞贯穿山腹,为山麓东西的乡村带来福祉:水路——玉溪河引水工程,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川西芦山、名山、蒲江、邛崃四县10万民工奋战八年建成的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后世人称“四川红旗渠”。4.8公里的工程隧洞洞穿镇西山腹引来玉溪河清澈甘泉,造福四县60多个乡镇,让灌区86.6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稻麦飘香。陆路——2.7公里的邛芦公路隧洞替代了镇西山盘山古道,解除了千百年来人们翻越镇西山的艰辛,让昔日的茶马古道“小路”重建交通异彩、再促川西发展。 今天,重走老邛芦公路爬上镇西山,站在邛、芦两地接壤的原西陲关口的界碑垭口上,放眼望去——西麓山下的金鸡峡谷延伸远方,通向古青衣羌国;回首再观东麓起伏的竹海、林海,近处影约可见密林间那长满苔藓的石阶小道——茶马古道的沧桑印痕,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镇西山”古往今来的那些由它串联起来的地名故事和山乡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