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邛崃县一中
邛崃县第一中学(简称县一中),开办时只设初中,它的全名应该是“邛崃县第一初级中学”。我查了《邛崃县志》有关记载,却缺对县一中历史的相关记录,颇为遗憾。《邛崃文史资料》第20辑刊登廖书农《邛崃一中校史纪要》则云,早在清道光年间,邛州州牧叶朝宗建崇正书院,即今一中校宿舍,也是书院街的由来。清光绪33年,知州毛正麟将前老棚改建为校舍。1914年建邛大蒲联合中学,成为县一中的直接前身。学校校址我记得很清楚,就在临邛公园(今人民公园)西边。我在1947年春进入邛崃县一中上学时,校园东墙有一小门,可直接进入公园场地。这个小门,平时不开,有活动或在公园上体育课时才开放。公园便成了学校的后花园、体育场。
据记载这个公园位于县城西北角,东起学道街,南临新牌坊,西连县一中,北通城关粮站,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是民国时期县城内的综合性大型公园。我家在西街中段,从家到学校走路大约20分钟,可以到达。我去学校,先沿西街向西走几十米,向北穿过一条小街,即进入公园。公园环境优美,有假山、有人工湖,有楼阁亭宇,树木茂盛,花草众多。当年县图书馆在公园东北角。我进入公园后,移步换景,穿过湖心小桥,向西沿假山下的小路及一个小广场,即到达学校大门。大门向南,面对校场坝方向。整个学校校舍皆为中式平房建筑。大门前有几级石台阶,大门两旁有一对庞大的石狮子,显得庄严肃穆。进入大门有一个小花园式的天井庭院,再进一个大门,就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
四合院南边,即进大门处,有一排平房,是学校的办公室、教研室、会议室及收发室。学生们进入学校大门后,经过小天井,再穿过四合院南排正中收发室的大门,才能进入学校大院(四合院)。因而收发室的大门,事实上成了学校的第二道大门。在收发室值班的教师或职工,对学生的出入都看得很清楚。上课开始,这道门就关闭了,学生中途退学、逃学就没门了。特殊情况,要经校领导批准,才能开门放人。
穿过收发室,就进入了比较宽阔的四合院院坝。院坝中心是露天广场,这是学生集会、游乐的地方,也是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纪念周集会的地方。院坝东西两旁,是两个长方形的大通房间,里边分别放了几十张木制高低床,作为学生宿舍用。当时初中是男女分校,县一中只有男生,宿舍也只有男生宿舍。凡家不在县城的学生都可以入住学生宿舍。我的印象,住学生宿舍是免费的。
四合院北面是一个庞大的高台,上面盖有瓦顶,却未分隔,也是一个大通间。这个大通间,是集会的主席台。有时下雨,高台大通间也成为会议或活动中心。体育课有时也使用这个场所。
高台通间两旁,延伸到学校后墙处,分别在两边盖有各三间宽大的教室,每间可容纳五六十人,这样算下来,六间教室可容纳300多人,也就是说当时全校的学生大约就是300多人。比起今天的学校人数来说,少得可怜。不过在那个时代,学校的人数也不算少了。而且每间教室都是独立的平房,教室与教室之间有一片天井,天井里有树,有花草,这样每个教室的空气、光线都很好,而且相互隔了一段距离,上课互不干扰。房间、桌椅都比较完好。两人坐一排,前面有书桌,比较舒适、方便。
学校后墙处,有一小草坪,在四合院东南角建有伙房和食堂。住校学生在这里开伙,除了工友帮助以外,会计、采购都是学生轮流负责,经济是公开的。整个学校环境优美、幽静、草木茂盛,花儿鸟儿都有,是一个鸟语花香读书的好地方。
我在蜀才小学读到六年级上学期结束,尚未毕业时,即于1947年春天,跳级报考县一中。那时初中招生一年两次,分为春秋两季招生,所以春季也能报考。我为了有把握起见,选择了两个学校报考,一个是公立邛崃县一中,一个私立的上智学。两所中学,在邛崃都有点名气。
当年考初中,只有两门课,一是算术,二是语文。我考县一中,上午考完算术,回家吃午饭时,父亲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不算好,有一题未做完,时间到了,只好交卷。父亲一听,无名火气,训斥了几句,要我下午考试抓紧、认真点。下午考完语文,我回家,父亲又问我考得怎么样。为了避免训斥,我说应该考得好。父亲沉默中,未再说什么。
过了几天,考试成绩出来,张榜公布在学校大门口。当时都是张榜公布,而不是直接通知考生,考生要自己去看榜。我的算术成绩是98分(满分是100分),语文成绩为95分,平均考分第一名。父亲看榜后内疚地说:孩子,我那天训斥你,是我心急了,不对啊。父亲对我表示歉意,还是第一次!父亲坦白说自己错了,让我眼睛都红了,很受感动。
上智中学晚两天考试,发榜时我的成绩排名第三,与第一、二名成绩悬殊不大。
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上哪个学校?县一中和上智中学都有一个规定,考试前三名可以免费入学,免收一切学杂费。因此,我读任何学校,都可以免费,都可减轻家庭负担,所以皆大欢喜。经过反复考虑,县一中是公办的,可能更有保障,对将来发展有利,何况又是考试第一名呢!就这样,我踏进了县一中的大门,那时还不到11岁,只能算是中学里的小学生了,也可能是学校里年龄最小的一位。
在县一中,我也遇一些有趣的事。
一是,木马包皮被刀割,我被怀疑对象之一。学校的教学、体育设备是比较完善的。在四合院的高台通道间,添置了一个漂亮的木马,真皮包装,豪华大方,十分美观。学校很珍视,学生也很喜欢,也很爱惜。一天早上,我去学校较早,当时只有两三个学生到校。我正在教室复习功课时,值班教师突然找到我,态度很严厉,不苟言笑,与平时和蔼可亲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感到意外。老师问,你什么时候到学校的?我答:十分钟前。又问:你到学校看见了什么人吗?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回答说:就看到两三位同学,其它是否有人,没有注意。又问:木马被人割坏了包皮,你知道吗?我突然一惊,原来老师怀疑早到的同学中,有人割坏了木马包皮,我亦成了被怀疑对象之一。我说,我进校就到教室,并未离开过,木马的事我不清楚。老师用怀疑的目光看看我,又不便说什么,不再发问,把我带到停放木马的地方,观察木马包皮被割坏的情形,我深感痛心,又不便说什么。老师虽有怀疑,却没有证据。而且早到的几位同学,都是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老师无可奈何。后来,查看清楚否,不得而知。此后我独自再也没去放置木马的地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其二,光身跳集体舞,引起了母亲的埋怨。一天,学校搞纪念活动,要在学校体育场,也就是学校东墙外临邛公园的广场进行文艺、体育表演。闻风而来的县城老百姓很多。我参加一个集体舞,可是没有统一的服装,学校和学生都无钱统一购买。客串的导演老师说,大家都是小男孩,穿深色内裤,上身赤裸不就是统一着装了吗?于是,我们光着身子跳完了这个舞,掀起表演的高潮,围观的百姓不停地叫好。恰巧那天我母亲也到现场观看了演出,回家后埋怨我说,不晓得你们光着身子跳舞。先晓得的话,应该洗个澡嘛,我看你们都太脏了。母亲虽然埋怨,但充满慈爱,我只是笑着,无言以对。
其三,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表扬多,批评少。有一年暑假,老师布置我们假期作业,分量不算太轻,要求下期收假报到时交来。新学期报到时,多数同学交了作业,但也有少数同学未交或未全交作业。第一天上课,班主任表扬了已交全部作业的学生,并认为我的作业做得好,把我的作业拿出来在班上展示,要求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向我学习,并未批评他们,却又起到了鞭策作用。还有一件事,我也感到有趣。在临邛公园南大门入口处有一家人,有一位姑娘,大约十五、六岁,长得亭亭玉立,非常漂亮,让人喜欢。有几位同学,路过公园南大门见到姑娘,常常起哄,让老师知道了。一天上课,语文老师风趣地说起了这件事,引起大家哄堂大笑。笑玩之后,老师说,你们如此起哄,哪天我把姑娘请来,让你们哄个够,看看你们怎么办?你们都还是小孩子,哄什么呢?老师这么一讲,学生们哑口无言,从此再没有听说起哄姑娘的事了。这也算是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吧!
我在邛崃一中读了两年半,到1949年秋,邛崃县高级中学招收。我想,高中每年只秋季招生。我如果初中毕业,则是1950年春季了,要等高中秋季招生,岂不要白等半年吗?于是我不等毕业,以同等生资历报考高中,希望碰上好运。考试结果,我还真的碰上好运了,被录取了。虽说,考试成绩不算好,发榜时是在录取名单的中间偏后,但终于录取了,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时我刚满13岁。
当时高中学校全称为“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校”,创办于1945年秋。我进入高中校时,校园及校舍都还比较简陋、狭小,比较县一中(初中)学校来,差距较大。由于进入高中后,因解放战争进展迅速,学校受战争影响,只上一两月的课,就临时关闭了。所以我对高中没有什么值得一记的印象。我只是挂名高中生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学到什么。不久,邛崃解放,我的历史和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