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蛮碑:历史深处的神秘瑰宝》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的文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盐亭蛮碑,便是这样一颗散发着神秘魅力的历史瑰宝。
1957 年,《文物参考资料》第 10 期刊出了王翁儒的《一块无人辨别的古代石碑》一文,将盐亭蛮碑带入了人们的视野。据记载,这块石碑拓片是由天津的王襄老先生在四川得来。王襄,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作为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在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长期致力于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尤其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1959 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王襄老先生讲述,此碑于清末在四川盐亭出土,当地称为“蛮碑”。后因兵灾石碑断裂,随后丢失了数十年,直到 1929 年才再次被发现。碑上的文字下半部分已漫灭,难以完全辨识。川中老人称其可能是古代各民族杂居时的界石一类的东西,但这一说法尚待考证。
王襄作为文史研究者,在民国时期曾在四川三台的川北盐务所工作。盐亭属于川北主产盐区,他经常往来于三台与盐亭之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有文字刻画的古代石碑出土于盐亭是完全可信的。
多年来,盐亭蛮碑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高级工程师钱玉趾在 2005 年第二期《成都文物》上发表了《盐亭古石碑铭文初考》一文。据悉,抗战时期的《华西边疆杂志》也对盐亭蛮碑有过刊布,确证了碑刻的存在。钱玉趾先生在文中确定了石碑的制作者是蜀人,制作年代应在公元 2320 年前,其上的铭文属于古蜀文字。1995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也将盐亭古石碑铭文录入其中。
已故武汉社科院吴前衡教授对盐亭蛮碑也进行了深入考证。他考证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使用过《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的两图。郭文的“图一”即《大观》之“西安半坡村记号”,说法一致;“图二”在《大观》中称“四川盐亭县界碑符号”,而郭文却称之为“般、周青铜器铭文中之族徽”。吴前衡教授曾几次来到盐亭寻找蛮碑的下落,可惜都未能找到。他留下了一封信《八百里的遗憾》,记录了他两次来盐亭考察古石碑的经历。吴教授考证推断,盐亭发现的蛮碑铭文有可能比半坡彩陶刻划符号更早。
盐亭蛮碑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民族关系以及文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承载着古蜀文明的神秘密码,等待着后人去解读与探索。尽管目前蛮碑的下落依旧成谜,但它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容小觑。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次找到盐亭蛮碑,让它重放光彩,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奥秘。
盐亭蛮碑铭文拓片
石碑复制品
民国盐亭川北盐务所杨家庙场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