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155|评论: 1

高义奎:漫谈打草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打草鞋
高义奎
火井的“打草鞋”说来话长。听我的爷爷说,他爷爷的爷爷就是打草鞋卖的,传到爷爷一代,已是民国初期。那时候,军阀混战,各霸一方,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农闲时,打草鞋卖成了家庭微薄的经济来源。
打草鞋,工具很简单:
1一张“草鞋耙子”,有“坐耙”和“钩钩耙”两种。坐耙是一个长约四尺,宽约两尺,“前头”高有两尺多,后座高不满一尺的长形架子,前头两边固定有“羊角”。羊角从上到下刻有许多浅齿,当中还安有一个“羊蹄子”,人就坐在草鞋耙子另一端的平板上操作。钩钩耙更简单,没有架子,只在前头镶上一个粗实的大木钩,打草鞋时,就把木钩钩住一条长板凳的一头,人就坐在另一头操作,也很方便。
2大剪刀一把;
3一个拴在腰部的“草鞋弓”。
4一块浸过清油的旧布片,叫作“油片子”。
打草鞋的成本很低,所需材料就是去头、掐尾的谷草也有用撕成条状的玉麦壳壳,或破旧布条的,再就是“竹麻”等。
说是“打”草鞋,其实是“编织”草鞋。其操作方法也很简单。首先用卖回的竹麻(也有自家用嫩慈竹,锯成一节一节的,经过火烧加温后“扯”成的竹麻)搓好草鞋的主筋——俗称赏子”,即如筷子粗的麻绳。再在像蜡烛芊大的小麻绳上,搓好一根一根如香芊一样细的草鞋“耳子”备用。然后,根据欲打草鞋的长短需要,裁出相应长度的主筋麻绳,即赏子,并用油片子将赏子反复捋擦,使之油滑。随后叠成四股,一头分挂在草鞋耙子前头左右两根羊角上,一头挂在打草鞋者拴在腰部的草鞋弓上,便可用预先准备好的谷草等打(编织)草鞋了。编织草鞋时,以四股主筋麻绳为“经”,以一束谷草横穿为“纬”,并将谷草扭紧,来回穿梭编织。随时根据草鞋底子需要的宽窄要求,或上或下,将赏子在羊角上移动。还要不时将赏子换挂到前头两根羊角中间的羊蹄子上,把刚编上的谷草用力向后勒紧。鞋底编到适当之处,还必须加上先前备好的草鞋耳子。编织完鞋底后,要用剪刀将多余的须草剪去,并修饰整齐。最后再扎“后跟”,扎“鼻子”,穿鞋索。一双新草鞋就打成了。
像这样比较粗糙的草鞋叫“偏耳子草鞋”,简称“偏耳子”。有的人很讲究,打草鞋时,用旧布条打底子,用白色(或其他颜色)棉线搓耳子,穿鞋索用的是白色棉带子,这叫“线耳子草鞋”。还有更爱好的,又在每只草鞋前头的鞋鼻子上,扎上一朵像汤元大小、五颜六色的花儿,走起路来,那朵彩色花儿,悠悠颤动,非常漂亮,这叫“花草鞋”。这种花草鞋很受姑娘和小孩子们的青睐。另有一种耳子加得特别多而密扎的草鞋,书上叫它“多耳麻鞋”,如《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道:史进头带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腰系一条五指梅红攒线搭;青白间道行缠绞脚,衬着踏山透土多耳麻鞋……”这里的“多耳麻鞋”,在火井本地人称“麻窝子”,是冬天山民们常穿的一种特制草鞋。穿时,要先在脚上包裹一层棕皮,或麻布,穿起来很暖和。
火井以前打草鞋的人很多,火井高场下场有专门卖草鞋的“草鞋市”,各色各式的大小草鞋摆满半截街,随你挑选。
以前,老百姓很穷,不管下地干活,还是上街赶场,甚至逢年过节,大都穿的是草鞋。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迅猛发展,国民经济腾飞,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布鞋、胶鞋、皮鞋,应有尽有,完全取代了草鞋,世面上基本看不到穿草鞋的了。但是,今天火井仍然有些打草鞋的人,如高场街上的李正蓉、付大娘等。不过,她们打的草鞋,据说是批量销售到如天台山、平乐古镇等地的旅游部门,最终卖给游客,穿着去香草沟、金鸡谷等山里涉水、爬山,游玩消闲了。草鞋在今天,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必须的步履之物,而成了无数旅游者们的“奢侈品”了。
那么,草鞋是谁在什么时间发明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草鞋的历史吧!
    从文献资料记载和河南信阳、四川新都等地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佣脚上穿草鞋的形像显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草鞋最早的名字叫”(jù),最早见于《诗经》中的《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是一种韧性较强的草,用这种草做成的鞋,古人称为“葛屦”,穿在脚下,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汉代称草鞋为不借,据吴炯《五总志》一书中有解释道“‘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意思是说,草鞋这东西太普遍了,人人都有,从来没有谁去向别人借草鞋的,因此,草鞋就名“不借”。
发明草鞋之人是谁,已无从查考。据传说,唐代甘肃正宁罗川有一穷老头子, 叫张果老,一年四季靠砍柴过日子,由于每天光着脚上山,双脚被扎鲜血淋淋。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稻草做鞋。开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脚,但散乱的稻草容易断,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后来,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细的草绳,一根根的缠在脚上,这样虽好一些,但缠起和脱掉都。再后来,他又经过改进,把稻草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就更适用了此后,有个财主知道张果老有这个好手艺,便想利用张果老为自己赚钱,可是张果老坚决不肯。凶狠的财主恼羞成怒,用拐杖将他打昏在地。因伤势过重,张果老卧床不起。附近穿过他所赠的农民都来探望他。他想,自己活不了几天了,就把手艺传给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希望他再教给千千万万的农民,免得他们以后再赤脚干活受苦。可只教到编完草底时,张果老就不幸升天成仙了,小伙子也就没能学会编草面。因此,后来人们穿的草就有底无面。
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商会社团组织,为的是有个依靠,遇到困难时,同行之间有个关照。每一行也都要供奉一位体面的、能给本行业增加分量的祖师爷。以求祖师爷赏饭吃,事事平安。因此,乞丐供奉的祖师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少时要过饭。的供奉唐明皇,因为他创了梨园(剧团)。打草鞋的行当虽然不眼,但它和织席的行当一样,所供的祖师爷却是赫赫有名的三国蜀国皇帝刘备。因为《三国演义》里说刘备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家境贫寒,在与关羽、张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前,就曾干卖草鞋这一行。
 打草鞋”在北方叫“推草鞋”。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推草鞋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着草鞋人脚趾冻。贫民一样父母生,受苦这般堪一恸。 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打草鞋者贫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水浒传》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僧大闹野猪林”中,两个差狗子受奸臣之嘱,在途中残害林冲,有这样一段描写:“薛霸拿了水火棍,催促动身。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林冲看时,脚上满面都是燎浆泡,只得寻觅旧草鞋穿,那里去讨,没奈何只得把新草鞋穿上。……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鲜血淋漓……”。看,这“草鞋”含着多少痛苦和辛酸。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与敌人周旋。来,红军北上抗日,沿途不少青年踊跃参加红军,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不回头。妻送郎、父送子参军,都送一双家乡草鞋。“草鞋”饱含着无限深情。
坐落在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此碑原在成都东门外的万年场,后于2006年迁至此)。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人们又称为“无名英雄纪念碑”。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263991名川军将士,于1944年修建的。“抗战8年……四川有30万将士出川抗日,300万壮丁奔赴抗日战场前线,26万将士牺牲疆场”(摘自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讲解词》)。已牺牲的,加上负伤、失踪的共计64万余人。伤亡人数为全国抗战军队的十分之二。看,纪念碑顶上一位年青的川军士兵,身穿旧军衣,脚登草鞋,穿着短裤,打着绑腿,背着斗笠和大刀,手握上着刺刀的老式步枪,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注视前方,就像即将冲锋的战士。当年出川抗日的无数川军将士,就像这位士兵一样“脚登草鞋”,被人们称为“草鞋兵”,是何等艰苦啊!。就是这样穿着寒酸,装备落后的“草鞋兵”,在抗日战场上视死如归,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今天,瞻仰这座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这“草鞋”承载着多么沉重的历史。
漫谈草鞋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8-3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应该是文化遗产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