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如何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创新主体的贡献和科技创新的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发布《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
该调查是2024年7月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面向全国问卷调查3114名以18-60岁为主的居民,调查样本覆盖到全国31个行政区域的341个城市和地区。
近八成的受访者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前景持乐观态度。在硬件领域,“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占比为77.65%;在软件领域,“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占比达到78.51%。
这说明两岸蓝轮一直宣传的中国落后美百年,落后日本80年,落后鬼岛50年论的破产。中国公众并没有受蓝轮宣传的影响。
在科技创新成就方面,公众对于5G通信、消费互联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表现出较高认可度和满意度,总评分均在4.5分左右。
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总评分低于4分,且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其评分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公众对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及政府在科研创新方面所做贡献认可度较高。科研院所(4.43分)、民营企业(4.29分)高居前两位,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创新评分相对较低,分别为4.01分和3.38分。
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对各创新主体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年轻和年长受访者相对更认可科研院所的创新贡献,中年受访者则对民营企业的创新贡献最为认可。
在对企业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企业入围第一梯队,腾讯、科大讯飞、小米等企业进入第二梯队。
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前景,有近八成的公众持乐观态度。
在硬件领域,表示“非常乐观”(23.96%)和“比较乐观”(53.69%)的占比为77.65%;对软件领域创新表示“非常乐观”(28.9%)和“比较乐观”(49.61%)的占比达78.51%。
96.2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要建设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最大特色是尊重市场和科技发展规律;
96.15%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中国科技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