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29|评论: 1

[生活资讯] 【网络中国节.春节】儿时老达城元宵节

[复制链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5-2-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ec20f81-330f-4016-bf9c-4c044cfadf79.png

1ee13a10-d460-4e3e-ab09-f85f23ab1399.png
       我的儿童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达城,青瓦木板房相连,屋檐水滴出无数的雨窝窝,道路大都是大青石板铺成。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象征春节的结束。元宵节有不少习俗,至今让我难忘。
       元宵节白天的习俗:吃汤圆和团圆饭、舞彩龙、舞狮子、扎八抬、扭秧歌、踩高跷、打金钱棍、耍车车灯等。有些习俗春节期间一直都有,但有些却是只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的。
f9838079-e8c0-4777-9dc7-1210ff3e864b.png
       清晨骂街:刚解放那几年,正月十五天麻麻亮,我家对面的李婶会搬一个小板凳,穿一件宽大的斜扣式短棉袄坐在自家的屋檐下骂街。她40岁左右,后梳一个发髻,身高中等,有些胖,嘴唇特别厚。她边骂边用手指天指地,或拍着手背,口沫横飞。她是重庆市开州区温泉镇人,那里过元宵节有“对骂”的习俗。她骂人不指名道姓,没有特指的对象,主要是将过去心中不平的怨气骂出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20多分钟后,她站起来,脸上的表情变得欢快,抱起板凳又回到家中。
       没几年,她不再骂街了,听说被居委会劝阻。
        进入新世纪,温泉镇恢复“对骂”习俗,对骂的内容变成了对陈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的批评和劝阻,2016年其“对骂”活动还作为元宵节特色民俗,登上了央视舞台。
2677daf2-bd85-48da-b034-ea32c6b8e462.png
       吃元宵:即吃大汤圆。达城春节期间吃汤圆有两种——甜汤圆和肉汤圆。元宵节吃汤圆以甜汤圆为主,一般以红糖作馅,用润湿的糯米汤圆面,包裹甜馅搓成圆球形,煮熟后盛入碗中,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尽。
       元宵节的汤圆比初一的大,故又叫“元宝”,寓意新的一年招财进宝、财源滚滚。我小时候生活在上后街,全家五口人:外婆、舅舅、舅母、表妹和我。元宵节早晨,舅母做汤圆,舅舅挽起袖子帮忙,他会将方孔圆形铜钱包入汤圆馅中,一般有四个汤圆包着铜钱,叫四季发财。舅母用铁锅煮汤圆,柴火灶大火将水烧开后,减去柴火,慢火煨制,汤圆间或翻滚,不时续些冷水。
       汤圆有些大,吃时需用筷子将汤圆夹破,这也是为了寻找铜钱。那铜钱就是习俗中所说的“元宝”,谁能吃到,就预示着谁来年会有好运,那会让人高兴一整天。
       若早晨的汤圆吃不完,中午就会将其做成油炸汤圆——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制作时需用小火,油温不可过高,以防汤圆爆裂,糖馅外溢。
早晨吃过汤圆若铜钱还没出现完,午饭大家都会先吃油炸汤圆,直到四枚铜钱完全出现为止。
       无论谁吃到铜钱,我都会索要,因为吃完饭后,我会邀约小伙伴去衙门口大街玩“打铜钱”的游戏——参加者用铜钱打铜钱,打中铜钱就归自己。衙门口大街是一条五六十米的短街,与上后街呈“丁”字形,行人少,上后街的小朋友都喜欢在这条短街玩游戏。
       上后街的小朋友间盛行打铜钱游戏,这些铜钱来自凤凰头的小土丘。凤凰头前面朝向正街上的南门口,后面系旧时县衙门所在地,小土丘长满杂乱的野草。解放前夕,在县衙门居住的达官贵人,将钱财埋在小土丘后匆忙逃跑。那些年,我们细娃儿在小土丘玩耍,只要细细寻找,就可捡到方孔圆形的铜钱,间或有银圆。
0670f1d9-eb6d-4093-be6c-8294e9cd3e58.png

d261371e-7d7a-475f-830a-b778b7770ad6_编辑.png
      踩高跷:舞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木跷用1尺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舞者大多扮演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以扇子、手绢、木棍等为表演道具。踩高跷原本属于我国古代百戏之一,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朝将其称为“跷技”,还可以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注重炫技,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上午九点,高跷来到上后街大北街十字路口表演,聚集着围观的人流。高跷是由人装扮成狮子、大头和尚、猴子进行表演。舞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锣鼓声中,不停地踩高跷,以求平衡;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踩着高跷,手握葵扇逗引狮子;猴子即孙悟空,在一旁踩高跷跳步配合。
       锣鼓声节奏快了起来,猴子一个跟头跌翻在地,双腿打直表演竖腿劈叉;大头和尚在一旁单腿跳起舞蹈。在观众的惊呼声中,猴子倏忽翻身起来又踩起了高跷。
       高跷表演结束后,我和小伙伴玩起了“竹跷”。找两根与身高等同的竹竿,下端20厘米至50厘米处绑扎一个木条,脚踩在木条上,手持竹竿,移步走动。走熟练了,就快步小跑,嘻嘻哈哈地相互追逐。
       有一个大我几岁的小伙伴,不满足于踩竹跷,试着在脚上绑木质高跷练习。12岁那年的元宵节,他随同大人一起表演踩高跷,让我们好生羡慕。
589c45bc-e2e3-4f00-a6d7-53d82147ec55.png

80222921-f11d-43b5-9450-8b4865db199d.png

a52128bf-2583-4cc8-b640-42a07615d840.png
      扎八抬:将一张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朝天,用竹棍穿绑做成大抬轿。八仙桌指桌面较宽的大方桌,每边可坐两人,四边可围坐八人。因八抬大轿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故将八仙桌做成的抬轿称之为“扎八抬”。八仙桌朝天的四脚可起安全保护作用,里面坐着的三至四个五六岁小孩,被化装成戏剧人物造型,由大人扛抬着游行。人们夹道相迎,先睹为快。
       扎八抬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一项集工艺、服饰、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它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构思巧妙,极具地方特色。达州地志资料中记载:“民国时期,抬亭子在达县称扎八抬,渠县称扎亭子,大竹称抬亭子,开江县称扎高抬,渠县三汇镇称扎高亭,闻名蜀中。达县、渠县、开江、大竹在元宵节,每有扎八抬或扎亭子。届时,彩灯、彩龙及彩童骑马在前,后由童子彩饰川戏人物为一台,每台4至8人抬着游街,锣鼓齐鸣,庆贺娱民。”
       旧时扎亭子有高矮之分,扎矮亭子就是扎八抬,只有一层;扎高亭子有三至五层。上街表演时,矮亭子要走在高亭子的前面。现在,渠县三汇还保留有高亭子,达城早已不见矮亭子和高亭子了。
       那些年,我们细娃儿喜欢“过家家”,小伙伴常推选我做新郎,女娃儿小玉做新娘。当得知小玉要装扮成戏剧人物去坐八抬时,我吵着家中大人也要付钱去坐八抬,装扮成梁山伯模样,配对装扮成祝英台的小玉。大人不允许,另一个细娃儿扮了梁山伯,急得我哇哇直哭。
       元宵节夜晚的习俗:观灯、猜灯谜、打诗条子、耍火龙、放烟火架(焰火架)。
6699ebbf-1915-4422-8afe-a1865e92a0ce.png

d803018d-df37-4cb1-9395-4759cc42d308.png
       元宵观灯:源自汉朝,唐宋时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达城元宵观灯主要在人民公园,各种形状和图案的灯笼不仅美观,还有象征意义,如鱼形灯象征年年有余,莲花灯象征纯洁和吉祥。
       大街上有人手持小灯笼行走,有的细娃儿跟随龙灯队伍去看烧火龙,不少人家屋檐下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走马灯最吸引游人驻足观看,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
       猜灯谜、打诗条子:解放初期,人民公园灯会上,有人摆桌子猜灯谜。桌上摆满了长纸条,投入小钱可猜谜或打诗条子,猜中或打中有奖。诗条子是一种古老的文人游戏,也被称为“敲诗”。诗条子的玩法是用毛笔在一张纸条上写出一句古诗,故意漏去一个字,然后在另一张纸上写出若干个可以嵌入的备选字,猜者用钱押字。诗条子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漏掉“绿”字留一个空格,备“过、度、到、绿、吹、染”等字选择。
       达城中学生朱渝生,自小爱好猜诗、打诗条子,那几年的元宵节在人民公园总能见他的身影,他屡猜屡打屡中,最后摆摊者不愿接待他。现朱渝生87岁,曾参与《巴渠诗词》筹办,1992年以32条灯谜入围获“中华灯谜国际创作大赛”二等奖,2002年以20条灯谜入选《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
23af66e4-9ce8-4641-a10c-9214d55006e7_编辑.png

9037291a-0f95-40f2-a6c9-114c89a68cd2.png
       烟火架:民国时期,元宵节达城要燃放烟火架。1958年达城大操场燃放烟火架;1959年元宵节,专署举办烟火评选会,评选出12个节目送成都参加全省烟火评选会;1976年庆祝达县市成立,在大操场燃放烟火架。
       烟火架始于明,盛于清,民国时期在巴渝乡镇尤为活跃。1958年元宵节,我和小伙伴在天没黑之前来到大操坝,烟火架以篾条为骨架,外壳糊纸彩绘,形似蜂巢,挂在几米高的固定木头架子上。入夜,大操坝挤满了观看烟火架的人。燃放时,“冲天炮”飞离地面十余米,几个大火炮燃放后,烟火架第一层底板脱落,坠下一个宫灯。宫灯底部的烟花马上如飞碟般旋转喷发,煞是好看。此时,宫灯内的焰火也跟着亮了,宫灯里的戏剧人物随宫灯一起旋转舞蹈起来,动感十足。烟火架装有12层,即有12种不同的内容,主要有嫦娥奔月、五女拜寿、八仙过海等传统故事。最后,带火花的“冲天炮”直射夜空;“地飞鼠”坠地乱窜,我和小伙伴呼喊跳跃着躲避,有惊无险。
        结束语:光阴荏苒,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元宵节。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人类共享。而今,我和小伙伴已是70多岁的老人,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要到来,愿中国年味一路繁华。
      (本文达州晚报发表,与2021年2月达州晚报发表的《老达城春节习俗往事》同为姊妹篇,介绍了春节其它习俗,欲阅者请查阅)
5a1d5a69-1eef-472b-a792-9f232676ce87.png

dcfedd0b-9008-4cde-90f2-4d4d43dd9c74_编辑.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2-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