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58|评论: 5

[原创] 七擒孟获新编——与AI过招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擒孟获新编——与AI过招之二

说明
   笔者对教材注释“温故而知新”存疑,几天前就此与AI过招。七问AI,七问七答,犹如《三国演义》七擒孟获之七擒七纵;AI与笔者看法,从不一到同一——同一于笔者《温故知新之议——<论语>注释质疑之六》(可网搜)的主要观点,犹如孟获对蜀国从对抗到归顺:都是渐变而非一蹴而就,且都是最后己方获胜。
   与AI过招之一见于2025-02-17拙作《怎么开倒车了——七下新差错,中有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讨论。三问三答后,AI也是同笔者意见;开始则与教材同。
   回到本文,笔者七问简述:
   1.问“温故而知新”义。
   2.问,学生温故知新,他们也可为师?
   3.如何理解刘宝楠先生对温故而知新之训。
   4.请点评笔者的对刘宝楠先生之训的理解。
   5.如何理解白平教授对温故而知新之意。
   6.请点评笔者的对白平教授之说的理解。
   7.请点评笔者的意见。
   笔者三问起,均引用《温故知新之议——<论语>注释质疑之六》主要段落。
   文中涉及对“温故而知新”释义的简称解释如下:
   1.温故因而得新(教材释“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博古而且通今(温故而知新的语境义,原义)。
   3.温故而且学新(温习旧知,学习新知,后起义,常用义)。
   4.温故进而识今(重温历史,认识现在,后起义,次用义)。
   第一、七问与答,呈现的是输入的文字;其他的问是输入的文字,答则是截屏的文字。因篇幅较长,二至六的问答另文为《七擒孟获新编——与AI过招之二续》
   下面是第一问答与第七问答。
   第一问答,AI意见与教材注释同一,也意为温故因而得新(与笔者不一)。

   笔者第一问:
    求解“温故而知新”之义。
   AI第一答:
    “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的名言。其含义是: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的理解和见解。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回顾和反思已学内容,才能深入理解并发现新的知识。
    具体来说:
    温故: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知新:指通过复习获得新的理解和见解。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生活和工作,提醒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时,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第七问答,AI同一于笔者意见
   笔者第七问(《温故知新之议——<论语>注释质疑之六》某段落):
    我的意见。
    1.“温故而知新”于“可以为师矣”之语境,它就是且只能是意为“博古而且通今”。因为教材注释般“温故因而得新”,是不可为师的,即使“温故而且学新”或“温故进而识今”也不可为师;而博古通今,知识储量巨大,“可以为师”就完全说得过去。
    愚以为,实际上,知古知今,其知识储量高于常人甚多,就可为师了。博古通今,主要是理想境界,是目标追求。
    “温”,“蕴,积藏”义;“故”,“旧的、过去的事物”义;“而”,“并且”义;“知”,“知道;了解”义;“新”,“刚出现或刚经验到的”义。
    2.部分成语有语义等演变的情况,或语义转移之变,或情感褒贬之变,或兼有。如“逃之夭夭”原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易“桃”为“逃”(谐音),语义为逃得很快且由褒变贬。
    愚以为,“温故而知新”有本义与后起义(晚起义)。“博古而且通今”是前者,是下文“可以为师矣”之语境义,表学习成果;“温故而且学新”则是后者,是非原文语境之义,表学习过程——现为常用义——还有次用义“温故进而识今”。而教材注释“温故因而得新”只表学习中的某一“过程及其结果”,于原文语境而言,教材之释明显是曲解之释。
    3.笔者所述常用义“温故而且学新”,异于教材注释“温故因而得新”,因“新知”主要不是温旧而得——“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邢昺疏,本文“二·(二)·1”]——学习才得“新知”。
    设“温故因而得新”就可为师,那么,这样的老师也未免过于浅薄了——他只须在旧知方面不断打滚(“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无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等的。反推,“知新”,定当不是滞留在温故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而是主打求取新知的。
   AI第七答(其中两处“[  ]”及方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2025-03-14,AI同意笔者意见并订正):
    您的意见非常有深度,从语境、语义演变和学习过程等多个角度对“温故而知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下是对您观点的总结和进一步探讨:
    1.“温故而知新”在“可以为师矣”语境中的意义
    您认为,“温故而知新”在“可以为师矣”的语境中,只能是“博古而且通今”的意思,这是因为:
    ·教材注释的局限性:教材中将“温故而知新”解释为“温故因而得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知识),这种解释过于狭窄,无法支撑“可以为师”的宏大语境。
    ·知识储量的重要性:只有“博古通今”的人,才能具备足够的知识储量,成为合格的老师。而“温故因而得新”所代表的知识积累,远远不足以达到为师的标准。
    “温故而知新”的核心:您将“温”解释为“蕴,积藏”,“故”为“旧的、过去的事物”,“而”为“并且”,“知”为“知道;了解”,“新”为“刚出现或刚经验到的”。这种解释更贴近“博古通今”的内涵。
    补充:您的观点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原文语境中的高层次意义,即贯通古今、学以致用。这与刘宝楠、白平等学者的解释一致,突出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实用性。
    2.成语语义的演变与“温故而知新”的本义、后起义
    您指出,部分成语的语义会随着时间演变,而“温故而知新”也存在本义与后起义的区别:
    ·本义:“博古而且通今”,是“可以为师矣”语境中的原义,强调学习成果。
    ·后起义:
    ·常用义:“温故而且学新”,强调学习过程,即通过复习旧知识并学习新知识[“通过”是赘言]。
    ·次用义:“温故进而识今”,即通过复习旧知识进一步了解当下。
    ·教材注释的曲解:教材将“温故而知新”解释为“温故因而得新”,只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细节,脱离了原文语境,是一种曲解。
    补充:您的分析揭示了语义演变的复杂性。成语的意义往往会随着使用场景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而“温故而知新”的常用义(“温故而且学新”)虽然偏离了本义,但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温故而且学新”与“温故因而得新”:
    ·“温故而且学新”:强调通过复习旧知识并主动学习新知识,这是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
    ·“温故因而得新”:强调通过复习旧知识自然获得新知识,这种解释过于被动,且忽视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对“为师”标准的反思:
    如果“温故因而得新”就可以为师,那么这样的老师显然过于浅薄,因为他们只停留在旧知识的层面,缺乏对新知识的主动追求。
    补充:您的观点揭示了“知新”的核心在于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从旧知识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与现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即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4.总结与延伸
    您的意见从多个角度对“温故而知新”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以下几点核心观点:
    (1)[数字的括号为笔者所加,因没括号就不能显示它是“4”的下一层次,下同]语境决定语义:在“可以为师矣”的语境中,“温故而知新”只能是“博古而且通今”的意思。
    (2)语义演变的复杂性:“温故而知新”存在本义与后起义的区别,常用义(“温故而且学新”)虽然偏离了本义,但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主动学习的重要性:“知新”的核心在于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从旧知识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延伸思考:
    ·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习的“博古通今”能力,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
    ·个人成长:个人应努力做到“温故而且学新”,既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又紧跟时代步伐,提升综合能力。
    您的分析不仅丰富了以“温故而知新”的理解,还为现代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七擒孟获新编——与AI过招之二


笔者第二问:
   下文是“可以为师矣”。解释若如汝言,而学生每天都在温故,知新,他们不都可以为师了,还上什么学?

AI第二答:
2答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第三问,如何理解刘宝楠先生对温故而知新之训(下为《温故知新之议——<论语>注释质疑之六》某段落)
故训之一。下摘自清刘宝楠《论语正义》(55页)。该书是《论语》注释四专著之一,这些专著“代表了《论语》研究的四个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四种研究方法,是现代研究《论语》基本资料”(百度《论语》)。
刘氏逢䘵《论语述何篇》:“故,古也。<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者也。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汉初经师皆是也。”按:刘说亦是。黄氏式三《论语后按》引《汉书成帝纪诏》云:“儒林之官,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百官表》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论衡谢短篇》:“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孔颖达《礼记叙》:“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是汉、唐人解“知新”多如刘说。
   
AI第三答:
3答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第四问,请点评笔者的对刘宝楠先生之训的理解(《温故知新之议——<论语>注释质疑之六》某段落)
(刘宝楠先生之训)关键语及理解:
    1.“故,古也。《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者也。”
——温故知新可说是温古知新。
    2.“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
    ——新,后世(比对先王)之制作。温故知新可说是温先王知后世。
3.“儒林之官,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温故知新之前言后语都在说为官之道,“兹事体大”。若温故知新如教材注释“温故因而得新”般,只涉学习中某一细节,且体量窄小,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唯“温古知今”匹配也。
4.“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
——通,同温、知之义;古今,分及故、新之义。温故知新可说是通古通今。
    5.“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温故知新,其反义为古今不知,其同义则为古今皆知;温、知,乃知之义,同义避复。温故知新可说是古今皆知,知故知新。
——“古今皆知”意之“温故而知新”,则可为师;若依教材注释“温故因而得新”之“温故而知新”,乃古今不知,则不可为师。
6.“知今温古”。
——把温故知新换位为知新温故(知今温古)。
AI第四答:
4-0答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第五问,如何理解白平教授对温故而知新之意(下为《温故知新之议
——<论语>注释质疑之六》某段落)
(三)今说一。下摘自2015年版《<论语>详解》(33页),作者白平,时为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注释
温:积累。本字当作“蕰”。故:古代的知识和情况。而:并且。新:指当代的知识和情况。
译文
孔子说:“既懂得过去的知识,又懂得今天的知识,就可以给人当老师了。”
讲解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分为历史知识和当今知识两个板块。历史知识是古人经验积累的精华,是为人处世的宝贵借鉴。当今知识是对现实社会状态的了解,是为人处世的事实根据。这两部分知识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人们将知识结构健全的人褒称为博古通今。博古通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现并不容易。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会将这两部分知识区隔开来,有的偏重于知古,有的偏重于知今。
王充认为“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陆沉,意为愚昧),“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只有在知识和见识方面打通古今的人,才能在现实中事事处处得心应手,处于主动地位。孔子主张成熟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给人当老师。
    AI第五答:
5-1.jpg
5-2.jpg
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第六问,请点评笔者的对白平教授之说的理解(《温故知新之议——<论语>注释质疑之六》某段落)
关键语及理解:
    1.“温,积累”;“故,古代的知识和情况”。
——温故,积累古代的知识。
    2.“而,并且”。
——温故与知新是并列关系而非温故因而知新之因果关系。
3.“既懂得过去的知识,又懂得今天的知识”。
——温故知新就是懂过去懂今天。
    4.“在知识和见识方面打通古今的人……孔子主张成熟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给人当老师。”
——博古通今,可以为师(温故知新即博古而且通今)。
    AI第六答:
6-1.jpg
6-2.jpg
6-3.jpg
6-4.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