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发在河南一家自媒体上的文章《好消息!普京果然说到做到,正式向世界宣布:已将中国列入“特别”名单中!》,对在标题前端冠以“好消息”一词,笔者深不以为然,在该文评论栏留言一句话:“普京的话也全信,就太糊涂。”
该文称,马克·吐温曾言“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这句箴言在2025年4月的克里姆林宫见证下,化作中俄战略合作的生动注脚。当普京签署第1726号总统令,「将中方纳入“特别战略伙伴名单”」,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深度合作,正勾勒出21世纪大国关系的全新图景。
上述这段话,实则显得很有一些受宠若惊的奴才味儿。试问,向来以拥有几个“自信”而自豪的世界老二东大国,仅因普京联美不成才匆忙地送上橄榄枝,就会如此地感激涕零吗?如此下作的跪拜姿式,岂不有辱敢与美丽国硬扛的东大国尊严么?
想想也是,被经济体量仅与江苏省比肩的俄罗斯列入“特别”名单中,就好像获得了“保护伞”般的惊喜,就太有辱东大国的威严,实在可笑极至!
该文罗列了一串串儿“普京果然说到做到”的“ 恩赐 ”:“ 军事互信:打破壁垒的协同探索 ”,“ 经济合作:能源与金融的双轮驱动 ”,“ 文化交融: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全球协作:创新发展的共同探索”,“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携手突破”。
其实,这些话是多年前在俄罗斯申请加入“北约”而被拒后,普京就对东大国表述过的,可后来又食言而肥了,几度翻脸不认人;如今,普京因与特朗普密谋瓜分乌克兰,结果又被特老头耍弄了,才不得不故伎重演,即所谓的正式向世界宣布:已将中国列入“特别”名单中。
老话还得从2025年初说起。当时特朗普刚刚上任,还没坐稳总统虎皮交椅,就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折腾开了 。他跟普京通了个90分钟的电话,聊的内容可真是不少 :有俄乌冲突、经济制裁、能源合作,甚至还暗示要一起应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崛起。
这一通电话,把普京的野心再度催化膨胀,且喜上眉梢。毕竟,由于长达逾3年的俄乌冲突已让俄罗斯国力元气大伤,而接踵而来的美国制裁又压得喘不过气来。可在与特朗普唠叨了90分钟电话后,普京顿时觉得应当抓住这是个缓解压力的机会,大举进攻乌克兰,欲抢夺更多乌国土,增加谈判筹码。
图: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90分钟
殊不知,竟被老道的特朗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给戏弄。如此,急忙转身,试图用“特别”待来拉拢东大。历史不会忘记,东大也长了记性,知道普京的话不可全信。
回顾历史,可随手摆出一两条普京的劣迹。
2023年5月,中国“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这条打通欧亚腹地的交通动脉,孰料却因俄罗斯20年来的阻挠迟滞至今。该项目折射出俄罗斯对后苏联空间的矛盾心态:既需要中国支持对抗西方,又警惕中国影响力进入传统势力范围。普京的这种地缘焦虑,植根于俄罗斯固执的所谓“安全观”。
2023年中俄谈判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时,双方在天然气价格上僵持不下;在远东开发领域,俄方对中国投资附加了49%的股权限制。与此同时,俄罗斯加速向印度、越南出售先进的热战武器,这些举动与其对华"战略协作"定位,显然就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从赫鲁晓夫的“美国梦”到普京的“被欺骗感”,再到中国的清醒抉择,历史给出了答案:大国博弈没有“共赢剧本”,只有清醒者才能生存。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的话道破关键:“2000年前,齐国被秦国的‘合作称帝’甜言哄骗,最终成了牺牲品。今天,我们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历史轨迹——从赫鲁晓夫的幻想到中国的破局,历史的镜子正在照见着,在大国博弈中清醒比幻想更加珍贵万分,而真正的强大,只能始于对自身利益的坚定守护。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阎学通指出:"中俄合作本质是危机驱动型关系,缺乏价值观与制度层面的深层纽带,这种特性决定了其摇摆可能性。"
图:俄中博奕,步步小心
纵观俄罗斯的外交史,其"西倾"冲动与"东顾"策略,始终在现实主义逻辑下交替的演进着,相当的摇摆不定,不确定因数太多。比如,俄当前对华"战略协作"的强化,其本质是应对极端制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而并非文明认同或制度趋同的结果。
而且随着西方资本在能源利益驱动下逐步重启接触,俄罗斯势必再现其战略摇摆性?正如在2014年制裁后,中俄签署了4000亿美元的能源大单,但是却在2016年特朗普胜选后俄又迅速推进"普特会"。
普京的这种反复无常行为,难道不正是源于俄罗斯文明认同的撕裂,同时更加折射出了全球体系转型期的权力重构困境吗?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清醒地认识这种关系的工具属性,在深化务实合作的同时构建多元化战略布局,或许才是应对时下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反复无常的普京的不可或缺的警惕与防范。
(结语:本文旨在学术讨论,诚望“君子和而不同”,切勿“小人同而不和”,乃中国互联网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