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将这段关于邛州(今四川邛崃一带)的古代文献记载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通俗化解读: 
邛州(下辖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火井等县) 
建置沿革 
地理归属: 
上古属《禹贡》记载的梁州地域,战国时为秦国疆域(对应天上鹑首星次,属东井、舆鬼星宿分野)。秦代属蜀郡,邛州核心即蜀郡临邛县。 
行政变迁: 
汉代: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邛州属益州部;东汉仍属蜀郡,晋代沿袭。 
南北朝:宋、齐、梁三朝在此不设郡县,由当地豪族管理獠人(少数民族),统称益州。梁代益州刺史萧范在蒲水口设军事堡垒(称 “蒲口顿”)防御獠人,后武陵王萧纪改设邛州;西魏置蒲阳郡,设临邛县。 
隋唐:隋代废郡为县,属雅州;唐代从雅州划出五县设邛州,治所初在依政县,后迁临邛县。唐僖宗时设永平军节度使;宋代恢复邛州建制,下辖六县,治所临邛。 
重要事项 
郡名由来: 
临邛:因南接邛崃山而得名(《图经序》记载)。 
风土民情: 
民智聪慧:据《隋书・地理志》,临邛风俗与汉中相似,百姓崇尚文学。 
富人聚集:据《史记・司马相如传》,临邛多富豪(如卓王孙有家仆八百人,程郑有数百人)。《华阳国志》载,秦始皇曾迁徙上郡百姓充实此地,卓王孙家族本为赵郡人,因迁徙至此致富,印证了秦代移民史实。 
民族杂居:据《寰宇记》,当地汉人与獠人杂居。 
地理形胜: 
外接邛筰(古族名,蜀地以西部族),《图经序》称 “山为邛崃,水为邛水,池为邛池,竹为邛竹”。 
东连大城(《通判题名记》称 “南通沈黎、越嶲,北接秦塞筰都”)。 
特产资源: 
盐井:苏轼《志林》记载,蜀地距海远,依赖井盐。陵州盐井最古老,淯井、富顺监次之。邛州蒲江县盐井为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百姓王鸾所开,获利丰厚。庆历、皇祐年间(1041-1054),蜀地始创 “筒井”:用环形刀凿碗口粗、数十丈深的井,以竹管隔绝淡水,取咸水制盐;用带皮阀的竹筒提水,一筒可汲数斗。此法类似冶金 “水鞲”(鼓风设备),《后汉书》误注为 “水鞲法”,实为蜀地独特技术。当地人曾靠盐、茶、酒、铁四业致富,后因赋税沉重转为四害,百姓贫困。 
山川景观 
雾山:与石城山相连,张少俞诗描绘其云雾缭绕、桃花遍野,宛如仙境。 
邛崃山:《山海经》载产邛竹(高节竹),《蜀记》称张骞出使西域时得邛竹杖,植于此山。 
白鹤山:城西八里,相传汉代胡安在此乘白鹤升仙,弟子建白鹤台。魏了翁《营造记》称其为邛州名胜,隋唐至今有 14 处寺院,山中胡安授易洞、常公读书庵、滴珠泉、木莲树、白鹤台等为胜景,岩壁绘有唐代画家范琼、杜揩等人作品,虽褪色仍见笔法。 
七盘山、铜官山:临邛境内,铜官山为汉代邓通封邑、卓氏冶铁铸钱处(《史记》载卓氏迁至此山冶铁致富)。 
凤凰山:大邑县内,有虎擘泉(唐代契觉道人结庵于此,虎扒地出泉,文同作记)。 
青霞嶂、后岩、西湖:陆游诗称 “青霞嶂、碧玉潭” 为山水佳处;后岩在凤凰山下,水色奇绝;西湖距城八里。 
邛水、火井:邛水发源于邛崃山,流入青衣江;火井在临邛西南八里,《蜀都赋》载其 “井火可燃,光焰通天”,以竹筒取火煮盐,一斛水得五斗盐(诸葛亮曾考察,火势因朝代兴衰而变化)。 
楼阁亭馆 
南楼:临大江而建。 
翠屏阁:西岩胜景,陆游诗 “把酒孤亭半日留,四岩独擅鹤山秋” 咏此。 
平云亭:大邑静惠山,北宋文忠公范镇(反对王安石新法)致仕后居此,诗云 “坐来知日永,立处与云平”。 
白鹤馆:藏文同(文与可)所绘枯木竹石真迹,称 “墨林”。 
古迹遗存 
骑鲸柏:凤凰山紫柏,树干粗十围,根部盘石如骑鲸状。 
相如琴台、文君井:临邛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发生地。相如以琴挑文君,文君夜奔,二人卖车骑开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洗器),卓王孙被迫分财。陆游诗 “又向文君井上来” 即咏此。 
袁天罡相台山:火井县东北,唐代相术大师袁天罡曾登此山观测县治风水,曾任火井令。 
名宦人物 
汉代:严遵(临邛人,隐士,详见成都记载)、司马相如(成都人,与临邛令王吉交好,因《子虚赋》得汉武帝召见,奉命出使邛筰,促成当地归附)。 
宋代: 
文同(字与可,皇祐年间任邛州判官、通判,善画竹,王安石诗赠其赴任)。 
魏了翁(号鹤山,官至参政,白鹤山因之闻名)。 
常安民、常同父子:哲宗朝御史,不附权臣蔡确,常同后忤逆宰相被贬。 
题咏诗词 
荣咨道诗 “云水绕重城”:描绘邛州山水环绕,抒做官虽远却惬心之意。 
许浑诗 “绿发监州册府归”:赠人赴邛州任官,想象其荣归场景。 
王安石诗 “乡郡荣归及壮时”:送李大防知邛州,赞其忠孝治郡。 
说明 
文中保留了部分古地名(如临邛、邛崃),今对应四川邛崃市及周边区域。 
内容涵盖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山川物产、名人典故,展现了古代邛州作为蜀地重镇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