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亲戚家的94岁老人过世在老家,我也参与其中。实话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农村的丧葬文化,跟我在城里参与的殡仪馆告别仪式完全不一样,其奢华程度真的惊到我了。从老人第一天过世,刚一放炮,听到声音的村民就自发的来帮忙,天天都是几十桌的人吃饭,到最后成福那天多达80桌。每天来悼念的人,人手一个回礼红包,毛巾,见到男的天天还要发一包烟,我听我亲戚说,每天三顿饭,前后七七八八吃掉了两头猪肉,50只鸡,40多只鸭,100多斤菜籽油等等,都是找周围邻居买的,还不包括乡厨安排主人家每天出去买的牛肉,虾,蔬菜,调料等等。因为天气炎热,还去租了8台水空调,矿泉水都用掉50件,每天吃饭还要白酒,啤酒,饮料,水果啥的上桌。几天的阴阳师,道士,风水先生,演出队,乡厨的加工费......处处都是钱。最后一天成福、隔天修山入土也要吃饭,七七四十九天以后烧灵也是全村的人都来吃。预计花费肯定是上十万的。不说主人家天天干的精疲力尽,我是看到这些流程都累了......我问过我亲戚,你们这样子不累啊,不能简化一点吗?他们说没得办法,村里家家都这样,不办热闹点,人家要笑话你的...... 我......???
丧葬本身是承载哀思、维系亲情的重要仪式,可如今渐渐变了味,成了一场让生者身心俱疲的“硬仗”。这场“硬仗”,先累在“体力”。老人走后,家属要连轴转好几天:白天忙着联系亲友、筹备物资,从寿衣、花圈到宴席食材,每一样都要亲力亲为;夜里守灵不能合眼,还要应对一波又一波前来吊唁的人,往往几天下来,眼睛熬得通红,身体也快垮掉。更别说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复杂的流程,比如长时间跪拜、绕棺行走,对年轻人来说都难以承受,更别提本就悲伤憔悴的老人子女。
丧葬成了一场“面子工程”,比排场、比花费成了隐形规则。有人觉得“办得寒酸会被人笑话”,明明经济不宽裕,也要硬撑着租乐队、办大席,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掏空积蓄不说,还得欠下外债。更让人糟心的是人情往来的拉扯,要一一通知远亲近邻,还要记清谁随了多少礼,生怕漏了人、错了数,本就沉重的心情,又添了一堆烦心事。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些“麻烦”渐渐盖过了丧葬的本意。原本该是静下心来缅怀亲人、和家人一起梳理过往的时刻,却被各种流程、应酬占满。等到仪式结束,家属剩下的不是释然,而是满身疲惫,甚至连好好悲伤的力气都没有了。与其把精力花在排场上,不如用简单的方式留住对亲人的思念——一起整理老人生前的照片,聊聊他曾说过的话,或是种一棵他喜欢的树。少些繁琐的规矩,少些无谓的攀比,让丧葬回归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