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停车难”日益成为民生痛点的今天,成都公交集团推出的“共享停车场站”无疑是一次颇具巧思的破题之举。这不仅是公共资源高效利用的生动实践,更展现了城市治理中“向存量要空间”的智慧与担当。
动物园公交枢纽站的共享车位停放了不少私家车。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公交的创新之处在于精准抓住了“时空差”。公交车日间运营繁忙、夜间集中停放的特点,与社会车辆“昼出夜归”的使用规律天然互补。通过“白停小车+夜停大车”的精准调度,让原本白天闲置的场站空间转化为315个泊位的有效供给,相当于在不新增一寸土地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批停车资源。这种“分时共享”模式,既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又直击了老旧小区、商业街区等地的停车供需矛盾,实现了社会效益与资源效率的双赢。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中蕴含的精细化管理思维。“一站一策”的个性化方案,意味着没有简单粗暴地“一开了之”,而是基于每个场站的地理条件、客流特征进行量身定制。从醒目的视觉引导到人车流线规划,从物理隔离的安全设计到专人值守的服务保障,一系列配套措施凸显了对市民体验与社会车辆、公交运营“双安全”的高度重视。这种既开放共享又规范管理的模式,为破解共享过程中常见的混乱、安全等顾虑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当然,首批12个场站只是探索的开始。未来能否持续扩大覆盖面?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车位预约、智能导引的进一步优化?价格机制如何更具吸引力?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有待深化。但其方向已然明确:以共享思维整合城市碎片化资源,用精细化运营激活闲置空间潜能,正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 成都公交此次尝试,为超大城市破解停车难题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思路。它告诉我们,城市治理有时无需大拆大建,在于能否以人民为中心,在细节处发现机会,于跨界中创造价值。期待更多公共机构能打开思路,让沉睡的资源流动起来,共同编织一张更具韧性与温度的城市服务网络。 本网成都9月10日电 照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童铃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