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百年同学录
李旭葵
历史就是历史,史实不容质疑。史实是以可靠确凿的史料文献为史证,历史遗址遗物考古为物证,还有实地调查访问考察为旁证的科学依据研究论证的。
离成都65公里川西坝的邛崃,在一百多年前创建的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后来更名叫邛崃中学。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邛崃中学校的师资教育曾经与成都中学的四中、六中和九中学媲美而名闻巴蜀地区。
十多年前的一次机遇,偶然从市针棉厂一位退休的职工口里得知, 1914年的《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仍保存完好。听到这个信息,让我非常地震惊兴奋。经过几番波折努力,我不仅亲眼看到了珍贵的原件,还得到了珍贵的1914年《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清晰的复印件。
历经一百多年岁月沧桑风雨的《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珍贵文物,而且仍然保存完好。它见证了邛崃中学的前身,是百年校史强有力不可质疑的物证依据,而且在巴蜀地区的中学学校校史中也是相当难得罕见的。
《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上的文字记载,邛崃中学的前身是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还明确记载了创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至今己有一百一十一年的建校历史。当年清末下旨废科举建学堂,邛州如何创办联合县立中学校,建校时间,办学地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同学录里黑字白纸记载得清清楚楚。
当年身为学级主任的周英,在《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的序中明确写道:“中校自民国三年正式成立,其生命之延远当为期无穷,则以此校为母校之,学生由第一班起,可增至无限。”
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从1914年创办到2025年,已经整整有一百一十一年历史。
由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编印的1914年—1923年《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同学录》里面记载,曾任新津县知县的邛崃人陈国藩,为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的首任校长,周英为学级主任。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从1914年创办的第一期第一班,到1923年的第八班,共开办了八个班,记载了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有370名。其中教职员工66人,学生304人的名字及籍贯等具体内容。
《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同学录》里的名字,都是后来邛崃中学的老前辈。其中有黄埔军校初期的学子,北伐战争的军人,浴血抗日的将军,国内外闻名的专家学者。桃李满天下,还有在各个行业默默无闻作出了贡献的大量学子。虽然都已作古离世,但在同学录里,仍然能找到他们的名字。在邛崃中学百年史上,都留下了厚重一笔。
1914年创办的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的学生中,后来就有7名参加伟大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又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少将将军。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与日本法西斯侵略军鏖战,为挽救民族危亡,为抗战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存亡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2名还在抗战中以身殉国。
在1928年,由于大邑、蒲江两县开始自办中学,又因当局以联中校涉共产党活动场所之嫌,省教育厅还曾发通告“省内各校不得招收联中学生”,联中被迫停办。随即邛崃只好在此基础上,另建更名为邛崃县初级中学校。
通过《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办学的艰辛坎坷历程。
在晚清时期,邛州的私塾主要有散馆、专馆和义塾。民国时期,只有散馆与专馆,散馆尤为普遍。在现代教育兴起前,私塾起着普及传授文化知识的作用。
散馆是由塾师自己开设的私馆(也有受聘设馆的)。书籍和学习用品由学生自备。入学不经考试,无性别、年龄限制,学习期限不定,学费由学生家长负担。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学生须向塾师馈送礼物。
专馆是富裕之家为培养自家子女延聘塾师开设的学馆。塾师的食宿和报酬由设馆之家(东家)解决。
义塾一般有一定基金,主要分宗族组织的和会馆组织的两种。也有群众性的义馆,带有地方公益性质。学生入学只交少量学费或免费。
私塾以读书、习字为主课,一般先读杂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增广》、《女儿经》、《小姑娘》等,然后读《四书》、《五经》和《三传》。塾师一般只教杂书和《四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正式下诏从第二年起,停止科举制度,转而全力推广学堂,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州设一所中学堂。
为了推行新学,新学堂仿效西方要开设物理、化学、数学、地理、英文、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还要建体育场、图书室和化学实验室。因缺办新学堂的师资,缺从新学堂需要高小毕业的学生,缺教材课本。因此,清政府再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东、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学成者回国给予任用,为办学堂作师资准备。涉及学堂课程、教材课本、学堂管理、教学方法、教室设备都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清政府才开始逐步制定出开办新式学校的法令规章,为各地办学有章可循。
清光绪三十一年的(1905)正式下诏从第二年起,停止科举制度。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邛州所属大邑、蒲江两县曾派代表来邛崃,协商联办中学,并报准立案。设邛州官立中学堂,命名 “邛属中学堂”,校址在学道街原清试院旧址(考棚)。欠缺办校经费和缺少新学师资,在境内只有初级小学堂,还未有高级小学堂,因此存在没有高级小学生毕业被招入中学的问题。在商议中,被推举的几位学堂校长和校务长都因故分别都婉拒而辞职,因此屡议未果。
直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在民国二年的1912年,北京民国政府颁发公布了《中学校令实施细则》,还陆续公布了中学课程标准,办校才有了依据,才使地方有条件相继创办了中学校。规定学堂一律改称学校,主办人员一律称校长,先生一律改称教员,中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为了兴办学堂,根据政府安排,各地送往四川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各类专业的学生陆续毕业,官费和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也相继毕业回国,才为兴办中学校提供了教员的师资人员。
在1911年邛崃的方瀛西和周英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还有闵鸿洲、蔡家烈等一批由官选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陆续毕业回国,在县境内已有高小毕业的学生,办中学必需的师资和生员有了,还有民国政府颁发的办学规则及教材,因此办学条件具备。在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邛崃才与大邑、蒲江三县会商,议定创办“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利用废科举后空置的学道街明清邛州考棚地址,由大邑,邛崃和蒲江三县分摊出资,按中学堂教室、体育场和实验室等规范的要求,进行维修改建为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
从一百年前的《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上所载,邛崃到了1914年完全具备了办学条件后,才正式创办“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这不是沒有依据凭空想象的杜撰胡编,而是有可靠历史文献史料物证为依据的史实。
历史是以史实史证物证依据来说话。一百年前的《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的发现,进一步充实了可靠文献史料物证的依据,说明了邛崃中学校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真正的百年老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