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45|评论: 11

[原创] 1931年“九一八”前后的中国记忆

[复制链接]


1931年的秋,是先落在东北高粱地里的。高粱红得浓烈,仿若凝固的血,沉甸甸地垂在黑土地上,风一吹,穗子相撞的声响细碎得像叹息,混着早来的霜气,漫过沈阳的城墙,漫过南满铁路泛着冷光的铁轨。



没人听得懂这秋声里的预警,它不是丰收的欢歌,是炸药引线在黑暗里滋滋燃烧的前奏,是一个民族即将被撕开的伤口,藏在繁华与喧嚣里。



              一



那年初夏的南京,还浸在一种虚假的暖里。五彩牌坊立在街头,红春联的残墨还留在百姓家门上,像没褪尽的胭脂。



蒋介石率要员拜谒中山陵时,石板路的脚步声被风送远,竟被解读成“南北一统”的序曲。



南京机场的阅兵式上,队列整齐如切割的纸,各国使节的目光扫过,蒋介石的宣告掷地有声:“中原大战定鼎,江山终成一体。”这宣告像一层糖衣,裹住了乱世的疮痍。没人看清,这“一体”的江山,早已被无形的刀划开了裂痕。



上海的秋向来都是热闹着的。300万人口的都市占住长江入海口,货轮昼夜不息地卸下巴黎的香水、伦敦的呢绒,百乐门的爵士乐飘在黄浦江上空,和黄包车的铃铛声缠在一起。旗袍女子的身影掠过霓虹,高跟鞋敲在柏油路上,清脆得像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可这梦终究是薄的,薄得像橱窗里的玻璃。从沈阳来的人说,他们那里的秋有点儿冷了,商埠区的路牌上全是“町”字,日本兵的军靴踏在街头,和服与刺刀的影子交错,70万人口里挤着的20万日本移民,这些移民的呼吸里,全是侵略的寒意。



南国苏区的秋则是另外一种模样。红土地上的稻子熟了,工农红军刚打破第一次“围剿”,战士们的识字课本摊在石头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字迹稚拙却坚定。



毛泽东先生在《兴国调查》里写到:“百姓吃上了便宜米,年轻人不用花钱讨老婆。”这并不是多么宏大的理想,而是为着给最底层人民最朴素的希望。



可这希望太微小了,被南京的喧嚣、上海的霓虹、沈阳的寒意盖着,像深埋在土里的种子,等着一场雨,也等着一声枪响。



              二



9月18日的东北,秋霜结在铁轨上,冷得刺骨。22时30分,沈阳北大营西南八百米的柳条湖,四十二个黄色的炸药包被按在铁轨下。巨响炸开时,一米长的铁轨弯成了难看的弧度,碎石子溅起又落下,二十分钟后,一列从长春来的列车安然驶过,车轮碾过炸弯的铁轨,发出沉闷的声响,像什么都没发生。



可有些事物已经开始碎了。日军川岛正大尉的攻击命令穿过夜色,650名士兵朝着北大营进发,而营里的12000名东北军军士,还在等着一道能让他们扣动扳机的命令。



此时的北平,中和戏院的锣鼓正敲得铿锵,张学良坐在包厢里,看梅兰芳唱《宇宙锋》,唱腔婉转,盖过了千里之外的枪声。



沈阳城里,荣臻正在为父亲祝寿,杯盏相撞的脆响里,他接到了赵镇藩的急电,却回了一句荒唐到刺骨的话:“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



士兵们的手指抵着枪托,掌心的汗浸湿了木质的纹路。他们看得见远处的火光,听得见战友的呼喊,却只能站着。



凌晨的风里,铁岭的日军来了,海城的日军来了,他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像逛自家院子一样占领了北大营、兵工厂、机场。15万支步枪、300架飞机,这些张学良父子多年攒下的家当,成了日军的战利品,堆在沈阳的空地上。



一周之内,23400名日军拿下了30多座城市。东北的秋阳下,百姓扶老携幼地逃,包袱里裹着仅有的干粮,他们回头看时,家乡的屋顶上飘着太阳旗,像一块脏污的补丁。



这并非发生在两国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人地均少的小国对人地均多的大国开始的荒诞掠夺。侵略者拿着“借口”当通行证,守护者拿着“隐忍”当盾牌,最终,盾牌碎了,山河也碎了。



              三



就在这荒诞的过程里,有一群人的心火却在悄悄燃烧。他们,是黑土地上那些攥紧拳头,绝对不肯低头的一群人。



9月20日,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从上海发出,纸页很薄,字却很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不是空洞的呐喊,是递到工人手里的传单,是塞到学生口袋里的信念,是在告诉那些逃亡的人:“你们不是孤独的。”



杨靖宇走进南满的林海,秋霜结在他的棉衣上,冻裂的手指紧紧攥着枪托。他在桦树皮上写“抗日救国”,字迹被风刮得有些模糊,却像一颗颗钉子,钉在黑土地上。



李兆麟在辽西义勇军的破庙里给士兵们写信,写“宁死不当亡国奴”。辽阳的寒夜里,他教战士们唱《露营之歌》,混着风声,飘在雪地里。



赵一曼在沈阳的工厂里,把传单藏在工作服的夹层里,“起来,反抗!”有人怕,她就握着对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勇气。



没有粮食,他们就吃草根、啃树皮;没有棉衣,他们就裹着破毡在雪地里潜伏;没有弹药,他们就用大刀、长矛拼杀。



从磐石到饶河,从延吉到汤原,10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日游击队,是秋后的种子,埋在黑土地下,哪怕霜雪再厚,也不肯腐烂。



杨靖宇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写“母亲用实行来教育你”,字迹里没有眼泪,只有坚定。这些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一个政党对民族的赤诚,是黑土地上永不熄灭的星火。



              四



1931年9月18日前后那样的秋早已过去,那些高粱地红了又黑,黑了又红,迄今已多达九十四次;那些霜结在黑土地上,也结在民族的记忆里。



那声柳条湖的巨响,那片北大营的废墟,那些在雪地里燃烧的星火,成了一个民族的“醒酒汤”,让他们从虚假的繁华里,看清了“妥协”的代价,读懂了“反抗”的意义。


南京的五彩牌坊倒了又立,上海的爵士乐停了又响,可人们心底记忆的事,绝不允许再度发生。



如今,每年“九一八”的防空警报响起时,我们总会想起那个秋天,想起高粱地的红,想起柳条湖的炸药,想起杨靖宇冻裂的手,想起赵一曼的遗书。秋霜可以冻住铁轨,却冻不住一颗颗反抗的心;荒诞可以暂时笼罩大地,却永远压不住星火的燃烧。



在想起那个秋天的同时,我们还应铭记,一个民族的强大,从不在于没有苦难,而在于苦难来临时,总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一个国家的尊严,从不在于表面的繁华,而在于面对侵略时,能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

注:此文同步发表在微信公众号“肖尧武个人研究室”,期待您的关注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9-18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九一八
发表于 2025-9-18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发表于 2025-9-18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九一八
发表于 2025-9-18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防空警报响了

发表于 2025-9-1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不会再出现那种情况了,希望有天我们到他们岛上听防空警报

发表于 2025-9-1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没有国家崛起,哪有小民尊严。
发表于 2025-9-1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发表于 2025-9-1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九一八
发表于 2025-9-1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川军

发表于 2025-9-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9'18’是不可能忘的,防空警报只会越来越响-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5-9-1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日孤城守望者 发表于 2025-9-18 09:19
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