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将相和》指瑕十五年后再续之一
前言
这是对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指瑕之文(共六篇)。
《将相和》,早见于2005—2018学年旧版五年级下册,现见于2019学年起的新版。。
笔者2010学年起年复一年地对《将相和》指瑕,指出疑似差错十处(原说九处,现有一处可一分为二,遂说十处)。2019学年《将相和》四处订正,四处改动(订而未正),两处没改。笔者继续撰文对未订正六处(订而未正四处+没改两处)指瑕至今。
差错已订正,可说是真的差错;差错未订正,可说是疑似差错。已订正四处,差错个数8,未订正六处,计差错个数12。若未订正的也是真的差错,则差错个数合20。五年级上册字数17万,差错率1.1/万,超过合格的标准。一篇课文的差错使得整册课本不合格,这值得改写者、编写人员高度重视并极速反应。
原著渑池会之争有三个回合:一、赵王上当鼓瑟;二、秦王被迫击缶;三、献城祝寿(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本文所述,是第三个回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优秀的文学遗产。愚以为,对它的改写应讲求“信、达、雅”:
信,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理;
达,语法性和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达至通顺、合理;
雅,文学性,彰显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知识性等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
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20页: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浅析
课文把原著的具体描述的献城祝寿,简化为抽象叙述的发难,似不信、不达、不雅。
一、不信——发难与献城祝寿不可互训。
发难之义与献城祝寿之意不等同而不可互换。
1.且看辞书对发难的释义:
【发难】①发动某种政治斗争,多指反抗或革命。(仅③留例句,其他例句略)②指发动暴乱或叛乱。也指带着提出反对意见进行责难。③问难,提出质问责难。《东观汉记•桓荣传》:“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辄谦曰:‘太师在是。’”《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诸生或避位发难。”胡三省注:“发难,发疑难也。”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扣钟。”清管同《范增论下》:“郦生说汉王立六国后以挠楚权,赖张良发难而止。”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愈固弗习二氏之书,尤未闻君子之道,故执词发难,局蹙不宁。”④犹言发生变乱。(《汉语大词典》八卷577页)
发难,取③之“问难,提出质问责难”义。此义与献城祝寿之意不可同日而语。这道理浅白,不赘。
再看其他辞书对发难的释义,《古代汉语词典》义为“发问,问难”,《现代汉语词典》为“问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提出质问、责难”,《新华词典》“问难;发起质问责难”:均有“问难”之意。
2.问难之义也无献城祝寿之意。
【问难】诘问驳辩。《东观汉记•贾宗传》:“上美宗既有武节,又兼经术,每晏会,令与当世大儒司徒问难经传。”《晋书•苻坚载记上》:“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清冯桂芬《重儒官议》:“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汉语大词典》十二卷35页)
也看其他辞书,问难,《古代汉语词典》义为“询问。又,责问,追究”,《现代汉语词典》为“反复质问、辩论(多指学术研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反复提出质问,进行论辩(多指学术研究)”,《新华词典》“对于疑难问题,两方各申己见,互相驳斥,互相诘问,展开辩论”:再证“发难之义与献城祝寿之意不等同而不可互换”——有两处释义还说它是“多指学术研究”呢。
难道秦王与赵王要在渑池会上搞搞“学术研究”?
渑池会第三个回合献城祝寿是史实,发难则是史假。
献城祝寿说的是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发难只是问难,提出质问责难,两者语意天渊之别。
课文的改写并无忠实于原著的重要之事、之意(语意)。
二、不达、不雅——发难要高攀献城祝寿?
1.第三个回合是整个渑池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回合使赵王上当鼓瑟,先要从气势上打压赵方(“令赵王鼓瑟”,是“令”);第三个回合要赵方为秦王祝寿而献城,是要从赵国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为己方谋实惠,环环相扣。
只是发难,即只是“问难,提出质问责难”能组成重要部分之第三个回合吗?只是“问难,提出质问责难”能够谋取实利而咬下赵国一块肉来吗?
2.文学作品以形象说话。是发难形象,还是献城祝寿形象?毋庸置疑,后者。从“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可以读出,秦方狼子野心,早有预谋,咄咄逼人。从“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可以读出,赵方针锋相对,应对得当,棋高一着。而发难,只可抽象为提出质问责难,任谁也不可能读出这就是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的。
原著所述之事,因具体而清晰;而课文的改写,则因抽象而模糊:改写明显是扬短避长了,是再明显不过的败笔。换言之,从献城祝寿可以看到历史真相,从发难则只能看了个寂寞。
双方交锋,因语言描述的具体而生动。原著中秦方提出要赵献城祝寿,可能大出赵方意料;而赵方的反应,最大可能,或是严辞拒绝,或是寻求利益均等,如也要秦献十五城。这一切都在秦的算计之中,秦方肯定备好了吃定赵国的后手。但蔺相如既不严辞拒绝,也不寻求利益均等——只要一城。这好像是示弱——秦要赵十五城而赵只要秦一城,实际是逞强——咸阳可是秦国之都。这样,大大打乱秦方节奏并使其无路可走。蔺相如此举,有理有利有节,实乃经典之应对。外交斗争的精彩,人物形象的丰满,这都不是发难可一词以蔽之的。
发难之说,还使得处心积虑的渑池会好像就只为了落落赵王面子而不求实惠。发难之说,使得秦王变得鼠目寸光,大大干瘪了。
简言之,发难与献城祝寿,于矛盾冲突的呈现而言,谁个弱化,谁个强化?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又是谁个弱化,谁个强化?均不言而喻。
改写为发难,使得亿万学子错失领略原著之妙,这是叫人十分痛心之事。
本来古译今,“今”之字数会有所增加,现却反而是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发难,“泰国的大臣……毫不示弱”,连标点23个字;献城祝寿,“秦之群臣……为赵王寿”,连标点35个字:改写少了12个字。
可见,用课文之发难,替代原著之献城祝寿,不合理,还弱化了原著的语言艺术。
后语
1.此为《前言》提及的新版的“订而未正”之处。
旧版因删去而全无原著“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文字(文意):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
笔者指瑕后翌年并未订正。连续指瑕至第九年且转为新版才改动,增添双方还有矛盾冲突的内容——惜把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之具体描述抽象为秦发难、赵不示弱——只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2.四处订正简述(原著——旧版——新版;只突出问题部分)。
2.1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怒发冲冠,说。
2.2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一回到宾馆——一到客舍。
2.3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令赵王鼓瑟。
2.4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