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头青,低能儿——指瑕十五年后再续之三
前言
这是对五上《将相和》指瑕之文(共六篇)。
《将相和》,早见于2005—2018学年旧版五下,现见于2019学年起的新版。
笔者2010学年起年复一年地对《将相和》指瑕,指出疑似差错十处(原说九处,现有一处可一分为二,遂说十处)。2019学年《将相和》四处订正,四处改动(订而未正),两处没改。笔者继续撰文对未订正六处(订而未正四处+没改两处)指瑕至今。
差错已订正,可说是真的差错;差错未订正,可说是疑似差错。已订正四处,差错个数8,未订正六处,计差错个数12。若未订正的也是真的差错,则差错个数合20。五上字数17万,差错率1.1/万,超过合格的标准。一篇课文的差错使得整册课本不合格,这值得高度重视并极速反应。
原著渑池会之争有三个回合:一、赵王上当鼓瑟;二、秦王被迫击缶;三、献城祝寿(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本文所述,在第一回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优秀的文学遗产。愚以为,对它的改写应讲求“信、达、雅”:
信,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理;
达,语法性和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达至通顺、合理;
雅,文学性,彰显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逻辑性等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
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19页: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浅析
课文把原著“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改写为“秦王要赵王鼓瑟”,似不达、不雅、不信。
一、不达,不合情理。
原著之“请”等于课文之“要”吗?
原著之“请奏瑟”等于课文之“要赵王鼓瑟”吗?
很明显,No。
再者,课文改写为“秦王要赵王鼓瑟”,这不合实情。彼时秦王还未达致可以叫赵王干这干那的境地——他怎可要赵王鼓瑟。若已达致此境地,则秦王无须费心思搞什么渑池会了,直接要赵王割地十五城不更痛快?
二、不雅,弱化作品的语言艺术。
原著中,秦王富于谋略。他提出让赵王鼓瑟是“饮酒酣”(酒喝得畅快尽兴)的时机,此时气氛正好,对方戒心转弱,提议易让对方接受;且即使被拒,也可以喝多了而敷衍过去:进退有据。他让赵王鼓瑟,先是恭维“窃闻赵王好音”,后是客气“请奏瑟”。让对方真的“不好推辞”,且不觉得是陷阱而入瓮。
课文中,秦王无异于楞头青而非在位已二十八年的人物,直接就“要赵王鼓瑟”,他不创造机会,也不讲求外交辞令。关键的是课文中的秦王是不知道自己还未可以对赵国予取予夺的——实际上是改写者(编者)不知道秦王还未可以对赵国予取予夺的——改写者(编者)对秦王定位之误致“秦王要赵王鼓瑟”。
课文中,赵王无异于低能儿而非一国之君。双方一会面,秦王就要赵王鼓瑟,如此突兀,如此反常,赵王不警觉吗?且鼓瑟不但无理由,还是“要”而非“请”,不是应该、可以而且必须拒绝的吗?赵王“不好推辞”,乖乖就范,不是弱智就是傻子。
原著第一个回合情节生动,可读性强,课文改写成白开水了。
三、不信,不忠实于原著重要之人之事。
第一个回合,原著中秦王像秦王,忽悠,挖坑等水平挺高的;课文中秦王像混社会的,自大,无能,做事不经大脑。
第一个回合,原著是说赵王上当了才鼓的瑟,而课文则说秦王一提要求赵王就鼓的瑟。原著中赵王不知是坑而跳下去,课文中赵王明知是坑也跳下去。
简言之,原著真而课文假,原著雅而课文俗。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后语
1.此为《前言》提及的“两处没改”之一处。
旧版文字与新版的两者大体一样: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2.四处订正简述(原著——旧版——新版;只突出问题部分)。
2.1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怒发冲冠,说。
2.2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一回到宾馆——一到客舍。
2.3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令赵王鼓瑟。
2.4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