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说我的徒弟具体是谁,说不上来,也没人见我就要叫一声师父。”高绒笑着说,巴塘弦子传艺没有拜师仪式,不明确师徒关系,有人学就有人教,正是这份默契,让巴塘弦子融入高原人家的日常生活中。
50岁的格桑甲措,8年前向高绒学艺,如今已经会拉50多首曲子。遵从老师的教诲,无论多忙,必须每天早、中、晚三次拉琴,“虽然不叫师父,但见面要叫老师,一起拉琴时,也一定要站在老师后面。”格桑甲措说。
为弦子写新歌 车牌号码都能激发灵感
完全会300多首老弦子的人很少,会创作新弦子的就更少了。教过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外国徒弟的王扎西说,平常大家聚在一起,唱的都是传统曲目,“高绒就喜欢即兴创作。”
妻子李秀华说,高绒的创作灵感时常在半夜迸发,他会突然掀开被子,一骨碌坐起来,然后叫醒她帮忙抄歌词。有一晚,他想念去世的妈妈,即兴唱出一首曲子,唱得两人都眼泪汪汪,“他一边哼唱,我一边记歌词。”
每次吵醒妻子,他都会被“骂”几句,为了不吵醒妻子,他也曾摸出手机,打开录音,躺在床上小声用口哨吹着曲调。“年龄大了,不马上记录,早上起床就忘了,但还是把她吵醒了。”老人羞赧地看向妻子。
巴塘弦子唱着巴塘的山、巴塘的水、草原上的雄鹰和牛羊,还有女人们的服饰,眼前的一切,都能加入唱词。
高绒老爷子的创作灵感,常常被眼前、身边的事物激发。一辆车牌尾号为“4000”的汽车,时常停在他家门口,让他想起马和骆驼的铃铛声,于是立马写了一段“赛铃铃、萨啷啷”的唱段,现在已经成为巴塘人聚会时的传唱曲目。
世界之最的表演 正变成高原小城的日常
2025年7月,高绒、王扎西等7位老人与当地文旅部门坐到了一起,商量着为巴塘弦子创造一项世界纪录。
按照政府部门的设想,原计划打造一场千人弦子表演。经过巴塘弦子协会联系对接,最终350人可以参加表演。7位老人作为编导,对350人进行培训,“要让东南西北各地的人,拉的动作一致,唱的音调一致。”高绒说。
培训只有15天,随后就要在当地知名景点措普沟表演。因为有人高原反应,最终309人站在了雪山下的措普湖边,一起拉响了弦胡。高绒站在最中间,他旁边是个12岁的小女孩。
老人说,这309人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县城。其中,有农民,有司机,也有学生。
7月31日,当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宣布,“最大规模的弦子舞弦胡演奏”世界纪录挑战成功时,高绒听到了身后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我的激动,也从胸腔一直升,一直升,升过了头顶。”11月14日,老人讲述时,双手在胸前比画着,声音高了许多。
这一次表演之后,县城的中山广场上,跳弦子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虽然高绒的儿子对弦子没啥兴趣,但家里2岁的孙子却十分“狂热”,一看见爷爷坐在客厅,他就抓起弦胡,爬到爷爷腿上,让爷爷握着他的小手拉曲子。“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以后一定要教会他。”说这话时,高绒眼里闪着光。
11月15日,星期六,创造世界纪录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记者再次回到巴塘县城,站在傍晚的中山广场上,刚换班的出租车司机、忙完家务的妇女、干完农活的农民……他们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前周末跳,现在每天跳;平时穿便装,周末穿盛装,大家都记在心里。”高绒背着弦胡,骑着摩托车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