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鼓起来了”
国庆期间,千佛村贺继红忙碌而兴奋。“桃树人家”生意格外兴隆!“每天六七桌,忙得晕头转向!”
今年3月底,在政府的帮助下贺继红筹资10万元,在自家新房里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而千佛村,曾是利州区自然条件差,以告状有名的后进村。如今,白墙、粉脊、青瓦的漂亮新居和遍布房前屋后的核桃树,让重建一新的千佛村,成为广元城市的后花园。
“住上新房子,还得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为此,利州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林果、优质水产、生态畜牧、乡村旅游“五大产业”。
10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10万亩油橄榄和板栗基地以及4万亩白龙湖优质水产品基地、年出栏4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成为利州区数万农民放飞致富梦想的起点。
今年上半年,利州区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家,新培育过亿元龙头企业1家,新培育销售收入1000万可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紫阳农林、天湟山核桃成功入选“广元七绝”农产品领军企业。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为该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农民洗脚上岸,成为产业工人,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农民快速富裕的现实要求。”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加快发展工业。
近年来,利州区加快回龙河工业园、大石工业园、宝轮工业园和三堆建材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如今,“一区四园”工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工业对经济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1——9月,该区生产总值实现86.3亿元,增长1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254万元,增长77.1%;区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分别增加978元、488元。
上升数字的背后,是群众日益鼓胀的钱袋子。“冰箱、空调,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件,如今在农村也随处可见!”三堆镇马口村村支书王宪烈坦言。“稍微动点脑筋,一年挣三五万没问题。”
“生活过得更有信心了”
白朝乡鹅掌村,紧邻极重灾区青川县——曾满是废墟的土地上,如今早被矗立的新房所代替。鸡鸣犬吠,绿树掩映,一幅优美的田园图画。
“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支部书记唐明凯脸上是坚毅的神情,让我们再次感受都利州人从头再来的勇气、重整山川的豪气!
4月25日,总投资4.525亿元的中钢川炭2.2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接头项目在回龙河工业园区正式竣工投产。该项目的顺利投产,对提升我国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特别是电极接头的生产技术水平,有明显帮助。
地震袭来,中钢川炭唯一在线生产的设备———六台石墨化炉全部坍塌或断裂;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受阻……
危难之际,中钢人没有趴下!震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完成了厂区土地平整,挡土墙、护坡、围墙的施工,石墨化循环水池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2008年6月30日,全面恢复正常工作秩序;2009年6月18日,机加车间顺利投产…
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海天实业,面对逆境,一样选择了勇往直前。
该公司是我市生产盐渍猪肠衣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盐渍猪肠衣、肝素钠及其他相关畜产品加工和出口的民营企业。2009年,海天实业紧抓灾后重建机遇,结合市场需求,启动了“肠衣、肝素钠生产技改扩项目工程(二期)”和“肝素钠、肠膜蛋白、饲用微生态制剂生产项目(三期)”建设。目前,二期已全面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亿元,年创汇1.5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1700个,公司也将成为四川最大的肠衣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公司董事长李海生表示,海天正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一个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的新海天,必将很快呈现在世人面前!
“震不垮的利州人”!面对特大地震灾害,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利州区抓住灾后重建这一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规划未来产业发展,为科学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省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要求,利州区围绕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推进广元次级枢纽形成后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挥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头部队和排头兵作用,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率先建成工业强区;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率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改变农村面貌;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率先形成统筹城乡的发展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均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一番。
两年坚强不屈,两年艰苦奋斗,48万利州儿女正信心满怀,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利州人民正在书写历史,他们也必将被历史所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