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派教徒最神圣的经典,前几年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就叫《黄帝内经》。那部纪录片是这样吹嘘《黄帝内经》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著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揭开中医弱智的老底:《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这篇文章是我这几年业余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主要说明《黄帝内经》的数学水平。根据这篇文章在百度帖吧、天涯杂谈的反应来看,中医粉丝出了无耻的谩骂之外提不出什么像样的反驳意见。
一、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次,合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用铜壶漏水下一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计算经气在经脉中运行所需的时间。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经气运行三寸;一吸气,脉又跳动两次,经气又运行三寸,一个呼吸过程,经气运行六寸,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五百四十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这是《黄帝内经》里貌似科学的一篇论文,说的是正常人一昼夜呼吸总数为13500次,换算为每分钟呼吸9.375次,每次呼吸6.4秒。这篇论文说呼吸一次脉动四次,换算为每分钟脉搏37.5次。
这一段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黄帝内经》这篇论文的作者算术没学好。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
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黄帝内经》作者给出的四个答案竟然错了两个(2分、25分、40分、5宿20分)。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成人不同体位呼吸频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时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脉搏。1. 成人脉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婴儿脉率:安静时130-150/min,睡眠时70/min,哭闹时180/min; 3. 老年人脉率:老年人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脉搏数37.5次严重偏低,低到必死无疑的程度。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搏)传导速度:7-10m/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血气运行速度约为1.3 m/min。
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过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约需22秒。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下: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约为3900次。由《五十营》给出的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为50次。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率与呼吸的比率:新生儿3:1,<5岁3:1-4:1, 5-12岁4:1,成人4:1。” 由《五十营》给出的脉率与呼吸的比率为4:1。
综上所述,《五十营》除了脉率与呼吸的比率这个数据正确之外,其他一大堆人体生理数据都是错误的,这样胡编乱造的论文竟然成为中医的经典,可见从古到今中医的智慧有多高了!
《五十营》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不认真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数据,却喜欢根据零星片面的数据任意发挥。
二、平人绝谷的荒谬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全文也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说正常的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伯高说请允许我谈一谈其中的道理。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其形弯曲,能容纳三斗五升饮食,在通常情况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满了。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运行快速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肠当中。小肠的周长是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能容纳二斗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又三分之二合水。回肠的周长是四寸,直径一寸又三分之一寸,长二丈一尺,能容纳一斗食物和七升半水。直肠的周长是八寸,直径二寸又三分之二寸,长二尺八寸,能容纳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肠胃的总长度,共计五丈八尺四寸,能容纳九斗二升一合又三分之二合饮食物,这就是肠胃能容纳饮食物的总数量。健康的人并不是上面所讲的那样,而是在胃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肠中是空虚无物的,当肠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胃中又没有饮食物了。这样,肠胃总是处于充满和空虚交替的状态,这样气才能够布散全身上下畅行。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所以说神就是由饮食物的精微物质所化生。在人的肠胃中,一般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健康人每天大便二次,每次排泄约二升半,一天就排出五升,七天共排出三斗五升,这样原来存留在肠胃的饮食物都排泄完了。因此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这是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及津液消耗枯竭的缘故。”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初看起来解释得头头是道,仔细想想就能发现漏洞很大。首先,“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和“肠胃里的东西七天才能排泄干净”前后矛盾。众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满,但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肠虚”却需要七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除非饿死,肠子永远都不会空虚无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顿饭加在一起总该把胃填满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么正常人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撑死,比绝食死得还快。我敢赌一块钱,黄帝内经的作者绝对没有连续实测过正常人一天的排泄量。
《平人绝谷》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缺乏逻辑思维,顾头不顾腚地胡说八道;不认真观察记录人体生理数据,却喜欢根据零星片面的数据任意发挥。
三、卫气行的低级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全文比较长,只转录第一段:“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王洪图的【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位居正北方,午位居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竖线为经,卯位居正东方,酉位居正西方,连接东西的横线为纬。天体的运行环周于星宿,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各有七个星宿,四方共计二十八星宿。东方的房宿与西方的昴宿为纬,北方的虚宿与南方的张宿为经。太阳从东方的房宿沿黄道经过南方到达西方的毕宿,时间是卯、辰、巳、午、未、申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白天,属阳;太阳从西方的昴宿,沿黄道经过北方到达东方的心宿,时间是酉、戌、亥、子、丑、寅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夜晚,属阴。一昼夜中,卫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个周次,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个周次,并周行于五脏之中。在早晨的时候,卫气在阴分的循行过程结束,卫气从目进人阳分,眼睛也就睁开了,然后,卫气从目内眦上行于头部,沿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通路下行,再沿背部向下行,到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其中散行的部分,从目外眦分出来,沿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至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另一条散行的部分,也从目外眦分出,沿足少阳胆经下行注入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窍阴穴)。卫气又从上部循手少阳三焦经所过的部位向下行,到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关冲穴)。从手少阳别行的部分,行至耳的前方,会合于颔部的经脉,注入足阳明胃经,向下行至足背,散入足五趾之间(厉兑穴)。还有另一条散行的分支,从耳部下方,沿手阳明大肠经下行,人于手大指和食指之间(商阳穴),再进人手掌中间。其中运行到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出于内踝,再人足少阴肾经,由足少阴经行于阴分,沿着从足少阴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又会合到目,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就是卫气运行一周的顺序。因此,卫气依照天体昼夜间的运动时间而同步运行。太阳运行一星宿的时间称为一舍,卫气在人体循行一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二舍,卫气循行三周又十分之六。日行三舍,卫气循行五周又十分之四。日行四舍,气循行七周又十分之二。日行五舍,卫气循行九周。日行六舍,卫气循行十周又十分之八。日行七舍,卫气循行十二周又十分之六。日行十四舍,卫气循行二十五周及余数的十分之二。这样,太阳运行周天的二分之一,由白天进入夜间,卫气也由阳分进入阴分。刚刚进入阴分时,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注到肾脏而成为一周,和白天卫气行于阳分二十五周一样,夜间行于阴分也是二十五周。所以,夜间太阳运行一舍的时间,卫气在阴分也是运行一周又十分之八弱,卫气在阴分循行二十五周以后,出于目内眦而进入阳分。一昼夜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可是按照上述每舍卫气运行一周又十分之八弱计算,太阳运行二十八舍,卫气循行共计为五十周又十分之四,这样就有一个十分之四周的余数,包括阳分的十分之二周和阴分的十分二周。因此,平时人们入睡和醒来的时间有早有晚就是这十分之四周的余数造成的。”
《卫气行》这篇论文的主要问题:
1. 把一天平分为白天和夜晚,并且把白天都算成清醒时间,把夜晚都算成睡眠时间。这种简单刻板的划分方法严重不符合昼夜变化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人类的实际活动情况。
2. 岐伯这套长篇大论前后自相矛盾。前面刚说了“一昼夜中,卫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个周次,夜间行于阴分二十五个周次,并周行于五脏之中。”,白天卫气运行于阳分,夜晚卫气运行于阴分;紧接着说明了白天卫气行于阳的详细路径,在白天的路径里却包括了阴分(“其中运行到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出于内踝,再人足少阴肾经,由足少阴经行于阴分,沿着从足少阴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又会合到目,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套玄虚的卫气循经运行图说得真真切切,但是今天的中医却无法证明。
3. 数学计算出现严重的低级错误。
已知:一天等于28宿,人体内一天气行五十周。求解:每宿气行多少周,14宿气行多少周?28宿气行多少周?
正确答案是:每宿气行1.785714周,14宿气行25周,28宿气行50周。《卫气行》给出的答案是每宿气行1.8周,14宿气行25.2周,28宿气行50.4周。黄帝内经的作者根本不明白四舍五入累积误差,而且在发现答案明显跟已知条件对不上号后,不拒绝错误答案,不分析错误原因,反而对明显错误的答案进行胡乱解释,企图自圆其说,不料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笑话!黄帝内经的作者脑子里简直是一团浆糊,以现在的水平来比,黄帝内经作者的数学水平只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而且还是四年级差等生的水平。一个连如此简单的数学题都整不明白的糊涂蛋,绝不可能整明白错综复杂的人体医学问题!
《卫气行》这篇论文体现了中医的典型特征:缺乏逻辑思维,顾头不顾腚地胡说八道;数学很差劲,却偏喜欢发挥数理。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绝不是“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小学四年级的差等生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医学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