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012|评论: 64

龙城寺的匾,作古正经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西充和盐亭交界处的双河,曾经有个古老的寺庙:龙城寺。现在也不复存在。
  交界处几个乡镇流行一句话:龙城寺的匾,作古正经点。

  对于这样的典故,我一直迷茫。很想追究它的来由。
  懂古的,请娓娓道来。不甚感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10-18 15:2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9-9 16:3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满的儿时记忆,我很认真地看了两遍……:handshake

发表于 2016-9-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025.jpg [attachimg]9497939  一晃这个帖子又沉默了好几年,但是龙城寺在脑海中的记忆却从未淡去,反而时时闯进梦中,挥之不去,于是这些年总想找个时间到龙城寺的废墟上去走一遭,哪怕只是从断瓦残垣中牵出些片段记忆,也算是不辜负那来自遥远的梦境吧。。。终于,就在昨日,独自一人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上午10点半就到了双河,把车停到双河街上走路前往龙城寺,只为再走一趟那些年背着红苕酸菜的背篼上学走过的那段乡间小路。 _DSC1414.jpg
      站到新典小学前面的垭口,回头看看双河场镇,这么些年来,出来学校外,机会没什么变化。
IMG_8034.jpg
      刻意离开公路,却差点找不到那条不知走过多少回的小路,只能凭着感觉走了,好在还能认得出故道,那些年流淌的汗水也好,欢乐也罢,怕是早就没入泥层深处了吧;路两边早就被植被荒草占领了,昔日大路变成了羊肠。。。
IMG_7990.jpg IMG_7991.jpg
     一大队二队有个龙城寺小学同学赵维树,从龙城寺到双河要经过他们家原子下面的田埂大路,路边有口水井,从来不曾干涸过,以前路过这里时总有人来井边打水或洗衣服,如今已经成了抽水站了吧。
IMG_7996.jpg
     路边那座烧砖瓦的土窑早已没了影子,而且连路迹也全无,只能从右边的石梯绕道二队的院子边,不过这古老的石梯早已布满青苔,风烛残年了,就像一位老态龙钟缺了牙齿的老人。
_DSC8851.jpg
     故道依稀,总不至于无处落脚,终于走到那条通往龙城寺的大路,路边一块麦子地还用满地的麦茬讲述着主人的抛弃,有部电影叫《麦田的守望者》,讲的虽不是这个故事,但也蛮应景的。

     前面是到三叉路,左边通往八村,右边通往龙城寺,也是往双江的大路。道道车轮印,正讲述着属于这个年代的新农村故事。
IMG_8002.jpg
     走到这段满是细沙的路,记忆中龙城寺正好该是睡完午眠放学回家吃午饭的时刻,光着脚丫才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细沙上,路边的铁线草将会是最佳的落脚点,不过此情此景,恐怕也只有那个年代的人们才能领会个中滋味。
IMG_8008.jpg
     龙城寺越来越近了,小时候听老年人讲,古寺庙的山门就是龙城寺小学前面那个垭口,前方通往龙城寺,坐标网八大队、三台场,右边往九大队,现如今,只剩一条机耕道了,左右两边通往八村、九村的大路早已了无踪迹。
IMG_8032.jpg IMG_8033.jpg
     从垭口继续向龙城寺方向,左边是通往双江的石板路,也是郭祥武老人家的旧宅子所在地,直行就进入了龙城寺的正大门和操场,当年读书的时候,正大门早已没有了影子,唯有那几块老师们的菜地和宽大光滑的石板操场,当年五分钱一颗的沙梅子,吃完后的梅子核是难得的玩物,过去那段欢歌笑语最多的山门大路,如今看来也一同被浓缩和掩埋了。
_DSC8870.jpg _DSC8871.jpg
     老远就看见有人在废墟上干着活,走近一打听,原来的八村九组的一户人家准备平整出来修羊圈,红颜色的泥土,也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被埋入地基之下,如今得以重见天日。
_DSC8876.jpg
     站在龙城寺的旧址上,脚下成片的瓦砾,那些尘封的旧事与童真,如今都随同这些瓦砾,散落开来,随时光流逝。
IMG_8013.jpg
     记忆中乐趣最多的操场,是童年最为期盼的时光,下课的铃铛摇响,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涌到操场上:踢毽子、打乒乓球、斗鸡,嘻哈打闹,不亦乐乎,那些满载的欢乐,如今一定随着雨水渗进青石板的缝隙了吧,剩下那些古老的青石板,静静地守候在这里,终究会流逝、湮灭。
IMG_8024.jpg
      记忆中进入龙城寺的那扇巨大木门,里面有个天井,中间有个石头砌的兵乓球台,没有相当的水平轮不到上那个台打球,只能到外面操场上去玩;下雨的时候四面的雨水顺着屋檐流淌下来,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天井的两边是对称的石梯台阶,台阶上去的左边是蒸饭的地方,太多的与吃相关的记忆都源于此地:红苕饭、纯米饭、酸菜饭、腊肉饭、香肠饭,还有饭盒的水被人弄倒了的硬米饭。。。天井右边台阶出挂着一口大钟,上课铃铛摇过之后,正式上课还要铛铛铛地敲一通钟,显得那么的严肃而庄重;台阶上去右边是当年离家较远的同学住校的宿舍,晚上拿出自己带来的柴火,熬上一锅香喷喷的白米粥,让我们这些离学校近的同学羡慕至极,印象中七大队的李碧涛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这残垣断壁中的条石,必定就是当年供人踩踏的台阶吧,缝隙间的巴茅草,经历了野火春风后,已然顽强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力。
_DSC8882.jpg IMG_8022.jpg
     记忆中龙城寺的右后方由一方堰塘,角落里还有一口水井,同学们吃完饭不想走远的,都来这里洗饭盒,淘米、打水,常常是一个同学踩着交错的石坑进入水井里面,外面的同学一个个轮流把饭盒递进去打水;堰塘里虽然没有什么大鱼,每每还是有不少的蝌蚪和小鱼儿,丝毫不减其魅力;还有杜应伟老师带着我们在堰塘边跑着放自己用纸糊的风筝。。。如今堰塘的面积也比过去小多了,塘中的荷花在寂寥中也早早的谢了花红,卷了莲蓬。 _DSC8877.jpg
      记忆中厕所的位置也看不到痕迹了,厕所边小路下山有座独立的小山包,形状就像古代的金元宝,故取名元宝山,这个山包被一分为二划给了九村和八村,面向龙城寺的半边属于八村,开辟出来耕种,另半边属于九村,坡陡长草,是当年放牛的理想之地,如今依然泾渭分明地反映着那个年代的痕迹。
IMG_8018.jpg
      端着饭盒边走边吃,顺着石板路走到河边是最受欢迎的方式,特别是郭祥武老人家那口水井,因为学生人太多,经常发生冲突,只要被郭家人看见了,老远就吼开了。如今的石板路,模样依稀,只怕你不敢相认。
IMG_8012.jpg _DSC8873.jpg
      郭祥武老人有个孙子叫过润培,是我们同班同学,小学毕业后就再无联络,这次一探故地,只见门户紧锁,屋后几挂坟茔,在竹林的吱吱作响中,仿佛在讲述那些来来往往的旧事,路边的南瓜,看起来仿佛就是那年。
IMG_8028.jpg IMG_8029.jpg IMG_8030.jpg IMG_8031.jpg
《完》
IMG_8003.jpg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4-11 14:33
我在那读了5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答案很难找的
发表于 2011-5-24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zzy::dizzy:

发表于 2011-5-2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这个歇后语

发表于 2011-5-24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龙城寺上过小学,小山坡上的一个四合院子,不知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了。

发表于 2011-5-25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城寺大概建于光绪三年(在原来的大殿里地板上有块石板,我上小学时专门看过上面的建造铭文),解放前原来是西南盐三县各寺庙犯戒的和尚集中受戒改造的“监狱”,所以前山门上上书四个大字“作古正经”,意思就是到了这里再不落教的人都要收起邪恶的心思,老实做人......

     龙城寺所在地是一个独立的不小山头,原来有威武的前山门和四周围墙,我们念书时(七几年文革刚结束时)所看到的只是内山门了,大大的青石板操场便是原来和尚们的练功场,内山门两边的石狮子在文革中给端了上身,只留下两个下半身的石头坐身,但威武的气势尽显,解放后改成了学校,两边高强上也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

   熟悉的同学些都知道,龙城寺地势算得上险要,几乎三面环水,如果当初的围墙和山门不拆的话,只有前面唯一的一条大道与外界相通,还是呈仰视姿态.......当然。寺庙后面有大片好地可以耕作,也有一条小路通往后山下面河边。当初我们所看到的后面那个大大的水塘,实际上就是原来改造和尚些的水牢........更奇妙的是,在高高的山上,这口大水塘里竟然四季有水,鱼虾水草丰盛,水塘靠里挨着一口老井,也是一年四季水质青青,夏天也凉气逼人。

   解放后这座寺庙起初是拿给造反派们横扫了庙里的菩萨诸神(77年我们念小学一年级时教室后面的墙上还有些许遗留的菩萨彩绘),改成了集中关押改造被造反派们打到的“臭老九”们的一个场所,后来才改作学校。在寺庙右边高高的山坡下,堆积掩埋的可以说是无尽的瓦砾和被打烂的菩萨们的残身断臂,我家原来在那坡下面有块地,少年时清理地里的瓦砾简直是件头痛的事来,更常常挖出些奇形怪状的东东来.......在对面不远处我家房后那座青龙山下,有块专门的乱坟岗,便是当初客死异乡在这里的和尚些的最后归宿......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小时候所看到或从父辈嘴里知道的,现在知道的人怕是更少了。

发表于 2011-5-25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jingjingli168 的帖子

  龙城寺大概建于光绪三年(在原来的大殿里地板上有块石板,我上小学时专门看过上面的建造铭文),解放前原来是西南盐三县各寺庙犯戒的和尚集中受戒改造的“监狱”,所以前山门上上书四个大字“作古正经”,意思就是到了这里再不落教的人都要收起邪恶的心思,老实做人......
     龙城寺所在地是一个独立的不小山头,原来有威武的前山门和四周围墙,我们念书时(七几年文革刚结束时)所看到的只是内山门了,大大的青石板操场便是原来和尚们的练功场,内山门两边的石狮子在文革中给端了上身,只留下两个下半身的石头坐身,但威武的气势尽显,解放后改成了学校,两边高强上也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
   熟悉的同学些都知道,龙城寺地势算得上险要,几乎三面环水,如果当初的围墙和山门不拆的话,只有前面唯一的一条大道与外界相通,还是呈仰视姿态.......当然。寺庙后面有大片好地可以耕作,也有一条小路通往后山下面河边。当初我们所看到的后面那个大大的水塘,实际上就是原来改造和尚些的水牢........更奇妙的是,在高高的山上,这口大水塘里竟然四季有水,鱼虾水草丰盛,水塘靠里挨着一口老井,也是一年四季水质青青,夏天也凉气逼人。
   解放后这座寺庙起初是拿给造反派们横扫了庙里的菩萨诸神(77年我们念小学一年级时教室后面的墙上还有些许遗留的菩萨彩绘),改成了集中关押改造被造反派们打到的“臭老九”们的一个场所,后来才改作学校。在寺庙右边高高的山坡下,堆积掩埋的可以说是无尽的瓦砾和被打烂的菩萨们的残身断臂,我家原来在那坡下面有块地,少年时清理地里的瓦砾简直是件头痛的事来,更常常挖出些奇形怪状的东东来.......在对面不远处我家房后那座青龙山下,有块专门的乱坟岗,便是当初客死异乡在这里的和尚些的最后归宿......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小时候所看到或从父辈嘴里知道的,现在知道的人怕是更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山鹰同学

发表于 2011-5-2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里原来有个管理龙城寺的老人家,你们知道他是哪个不?;P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川双洛 发表于 2011-5-29 1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那里原来有个管理龙城寺的老人家,你们知道他是哪个不?

郭老五
是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川双洛 发表于 2011-5-29 1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那里原来有个管理龙城寺的老人家,你们知道他是哪个不?

那个和尚叫啥名字 记不清了。
要70年代前出生的人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jt823 发表于 2011-5-24 23: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龙城寺上过小学,小山坡上的一个四合院子,不知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了。

可惜10多年前没有了。悲哀。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5-29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乡下原也有很多古迹,可惜早已淡然无存:(
发表于 2011-5-29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和谐的气氛里,这样的帖子和答复都是榜样,多发点这样的关于西充各地典故的帖,比假装有学问而对天是不是比井口大的问题反复研究和讨论的故作深沉有意义得多

发表于 2011-5-30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jingjingli168 的帖子

金川双洛 发表于 2011-5-29 11:42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那里原来有个管理龙城寺的老人家,你们知道他是哪个不?

郭老五
是吗?




------------------------------------------------------------------------------------------------------------------

    不是郭详武哦........我们五六岁的时候,郭相武这个龙城寺下面的传奇人物都还是戴高帽子,挨批斗的地主人物......当然,貌似人家并不是地主,只是一个有些家底,同时带了一些袍哥人家气质的有些反叛的人物........

    我们那里一直有个关于郭详武的离奇传说:说是解放前郭详武犯了事,被县大老爷抓去关在西充城县衙的大牢里,本事通天的他竟疏通看守他的人,半夜三更的跑回来把人家的水牛偷到双江去卖了,再蹭蹭蹭的跑回牢里睡到,竟然还没有鸡叫天亮......

      小时候我们几个伙伴一同放猪,莫的事就跑去龙城寺爬到学校窗子上切看闹热,我清楚的记得龙城寺开批斗大会斗郭详武的场面:郭相武站在大殿里的中央天井里的石梯子上,一身蓝布长衫,低头神情黯然,这时只听见“通通通”的一通锣响,一位红卫兵学生手持红旗,疾风火燎的绕场一周,只听见高音喇叭里喊道:

       “郭详武!”
       “有!”(声如洪钟)
        “你知不知罪!”
        “之罪.......”

         那时我们那里还流行郭详武的一首打油诗,说的是“下定决心去赶场,不怕牺牲进食堂,排除万难回家去,争取再赶第二场.......”这首诗在今天看来只是平淡搞笑点,但在那个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六七十年代,简直就是等同于罪该万死......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