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要透明,更要实惠
不久前,《绵阳晚报》开设了“晚报菜市场”栏目,每周分两次公布高水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街市场、鼓楼市场三个地方各类菜品的批发和零售价格。原来的我以小人之心猜测:这些具体而详尽的数据信息都是机密,不可能公之于众,只能给“内部人士”知晓,至多让统计局的朋友拿去做个调查分析,向当局者反映一下民情。但是,它们就真的出现在公共媒体上了。
高兴之余,我以为这样做至少有几大好处:第一,让菜价更透明,市民朋友在走进菜市场之前便对菜价了然于胸,不至于被黑心的商家漫天索价,吃亏上当。第二,提前让市民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还没有买到菜,便被突然的涨价吓坏了身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长条的表格像股市走势表一样叫人“心惊”,虽说股市行情瞬息万变、大起大落,而菜市弗如,但对于家庭主妇(煮夫)们来说,每一毛钱都是辛勤血汗换来的,很珍贵,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第三,让普通人能够更方便的研究菜价的趋势,制定出符合实际又十分经济的三餐计划。没有这张表的时候,收集信息那叫一个难,因为买者永远没有卖者精明。
上面的三大好处可以用一句很平实的话概括起来:有了这张表,我们提前知道菜价的涨跌,甚至是中意菜类的具体售价,有利于规划“家庭营养工程”。总之,对于广大市民而言,这绝对是贴心的实惠。
前一段时间,温总理在接受采访时称,他每一天都关注肉蔬价格。一个关心民情的总理形象跃然于闻者眼前,令人感动。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我们不仅想适时的了解菜价的变动与分布——毕竟“民以食为天”,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情况,更希望它符合人们的收入水平。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菜价应该实惠,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较为轻松”的消费,而非让部分人进了菜市场就像进了珠宝店一样,只能看,却缩手缩脚买不起。这一点关系到民生问题,不可大意。
在媒体上发布详细菜价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接下来,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起来,根据其细微走势,制定合适的应对方案,采取合理的调配措施,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让菜价不要像房价一样居高不下。在城里买不起房子,可以租住,但如果买不起菜怎么办呢?是从钟鸣鼎食之家租几斤菜回来,还是在自家的阳台上开辟一块自留地种菜?这句话看上去有点“耸听”了,但目前严峻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每天为生计奔波者如我,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最为敏感,一点小小的波动都可能给我造成困难。因此,该出手的部门还请不要畏手畏脚,拯救我等平民于“水火”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