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城的 根(张一目)
引 言
近年,都江堰市大兴土木,耗费巨资恢复重建的灌口古城,被列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重中之重的项目。古城是个大工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牵动着各方人士的心。笔者一直对打造古城的主导思想“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点困惑不解。因而产生“何为古城”、“古城何往”等问题的思考,苦苦寻找古城的根之所在,古城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功能作用?今天恢复重建古城的意义在哪里?价值几何?未来古城的面貌,文化定位,精神指向是什么?魅力在哪里?怎样才能以最好的形式,展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古城的最大作用?
经多方查证,和各类人士探讨,发现古城的根(其实就是历史)和古蜀文明,江源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古城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旅游开发及未来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发现古城恢复重建中存在着对古城产生成长的历史认识不清,文化价值定位不准,功能设计和资源使用不当,发展方向不明等带根本性质的诸多问题。事关古城命运,小民坐卧不宁,受良心驱使,“忧国不谋身”,兹将一孔之见诉诸笔端,谨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讨教,仅供城市管理者参考。
古城的根不是都江堰
水有源,树有根,世间万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生成发展的肇始之根。都江堰市古城的根在哪里呢?就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样不费脑筋就作出回答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在都江堰市流行着“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点。无论朝野上下,多深受这一观点所影响。
诚然,都江堰历史悠久,始建于先秦或者更早时期,距今已有2260多年。奇勋伟业旷世无,滋润了千里沃野,开创了天府之国,有人甚至夸张地说灌溉了中国。然而,查阅历史,在都江堰建成之时并没有因此而派生出一个城市来。如像因水电工程诞生了三门峡市、葛洲坝市,因石油开采有了大庆市、克拉玛依市,以及由于边垦而有了石河子市一样,因工程事业的展开,导致一个城市由此诞生。
其实,早在都江堰修建之前约三千年,这一带已经是远古蜀国的活动中心,有一条重要的古道由岷江上游逶迤而下,穿越今天的古城,在这三千年间的某个时候就有城市的雏形在古城的位置出现。虽然那时它的规模还小,但它可是从大禹治水、开明决玉垒山、到李冰修建都江堰,前后五千多年历史的见证!并且,它为都江堰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都江堰的修建完善和岁修管理都首当其冲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并引以为荣,先后用“灌口镇”、“灌县”、“都江堰市”来冠名。近些年,都江堰的名气越来越大,进而成为了都江堰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对旅游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头和推动的作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可是,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古城的作用只是如同对待灌区内其它城市一样,履行着给水排水和水运的功能,却别无资源来滋养古城,没有能力担当起古城生成发展的诸多责任。都江堰对古城成长的经济需要不可能给予足够的支撑,从古至今,整个城里靠都江堰水利工程生活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从整体看古城并不是“因堰而生”,也不是“因堰而兴”。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不是古城的根。
古城有它自身的生命基质和社会功能,更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都江堰所衍生的文化影响确实增添了古城的光彩,但是,并不能由此而成为古城的根与本。而古城与古道的关联才更为紧要,更为密切,更为直接。
古城因古道而生
史学界公认,自先秦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五千年前少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远古时代的蜀祖先民生存繁衍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的崇山峻岭,到新石器中晚期距今五千年前后逐渐由高山“降丘宅土”,再进入盆地,从边缘向中心发展,创造了宝墩、芒城、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所呈现的辉耀世界的古蜀文明。据《华阳国志》等蜀史典籍记载,最早的原始部族蚕丛氏开国于岷山中,活动于茂汶-带,到鱼凫氏一代下移到今都江堰市境内建国,然后扩展到温江建鱼凫城。虹口乡庙坝尚有鱼凫王庙的遗迹残留,青城山镇芒城遗址有距今4500年的历史。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远古蜀人的这一活动轨迹证明了今天古城所处位置的特殊意义。这里正好是山之南,水之北,山原与平畴交会之处,也是千里岷江由高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要冲之地,是古人类进入成都平原时理想的聚居环境。因而,这里成了古蜀人走出山区进入平原的必经之路和落脚的第一站。也可称为进攻成都平原的桥头堡和躲避洪水的避难所。人类的活动创造了两个最为伟大的成果——道路和城市。往来交流和运输开劈了道路,聚居生活建造了城市。那个出现在山口路旁的第一个原始建筑绝非偶然,它是古蜀先民遵循沿江河劈路,逐水草而居的规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这条古道(后来被称为松茂古道)是原始蜀人大迁徙时由採撷、狩猎时代向种植农业时代发展的产物,可以说是古蜀道的鼻祖。按理推论它诞生的时间应在成都平原的所有建筑、所有文明出现之前。由此估量,古道的历史不低于五千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亦属稀罕。其资格完全可以申报“世界线路文化遗产”。不知什么时候因行走的需要在山脚道口的旁边出现了一两个建筑,谁知那些随意搭建的茅屋,乃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成为古城最早的胚芽。从那一刻起古城在此扎下了最原始的根脉。
四川交通志对古蜀道的记载:第一阶段为蜀族在岷江上游活动期,这条古道已经形成。第二阶段为蜀族进入平原后,历时千载逐步开劈了经剑阁出川的古蜀道——金牛道以及南面的西夷道。远自上古,古道已为人类寻找生存环境发挥作用,为大禹治理岷江给予支撑,《 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发生在古城傍边。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均多从都江堰古城沿岷江的山路上溯松潘,出黄胜关,下至陇西后,再东往中原。商代末,蜀族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孟津誓师、牧野会战,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战国时,传说李冰为修建都江堰,曾沿着古道考查岷江水情,到了松潘黄胜关。汉代,这条蜿蜒在岷江河谷的古道成了连接从长安通往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和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去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史称“岷江支道”、“西山道”、“西路”等。这一通道,在我国对外陆路交通史上和岷江上游经济开发所起的重要作用,著名学者李绍明、周伟洲及本市专家罗树凡等有专著论述。唐代,松潘为边关重镇, 兴起茶马互市,这条古道就更加繁忙起来,成了商旅通衢和政治军事要道,古城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驿站和各种交流活动中心。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岁月沧桑, 古道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完善,“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沿路的关、隘、堡、屯、墩、烽火台耸立,位于山脚路口的古城也随着兴旺发展起来。早在秦汉时期,灌口古城已是古道上重要的集镇。有人认为秦设湔氐道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古城。三国时于此设湔县,后改为都安县。五代设汶山县。西魏设灌口镇。唐初设镇静军,曾名盘龙县。前蜀改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宋设永康军,后为灌口寨。元又设灌州。明初,古城是灌县的县城,洪武初年,开始修墙筑城。到清康熙年间有了完整的城墙,四方的城门、城楼及衙署,灌口古城的完整形态大约于公元1670年前后告成。因此说,古城在经历了长达4000多年的孕育、成长过程中,其位置始终不变,发展持续不断,作用贡献不减,世所稀罕。
古城因物流而兴
古城有相当长时期不仅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兼有川西锁钥,蜀中屏障的防卫功能,更是平原西部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盆地中以茶为主的粮、盐、油、布、糖等货物从各地汇聚到古城,改换成骡马驮运等方式从松茂古道运往松潘,销往西部高原各县及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的地区,其扩散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浙江省。又将这些地区出产的山货药材等从松茂古道运下来,堆积于古城,或经加工,销往全川及全国的十几个大城市。民间谚语“堆不满的松潘,搬不空的灌县”,由古城批发的西山药材全国驰名。古城的主要街道一家接一家的商号货栈、前堂后院货物堆积如山、旅馆客栈、餐厅饭馆、钱庄银行应运而生,餐厅、饭馆、邮局、铁匠铺、钉马掌的,编篾筐、背篓、茶包子的,各种买的卖的吃的喝的看的玩的应有尽有,古道上的人常感慨:“上回松潘作回难,下回灌县过回年”。几乎整个城市都在为来往于古道上的生意物流忙碌着,或者直接参与,或者间接服务。当时川西流行着一句俗语“弄烂就弄烂,弄烂到灌县”,说明这里商机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大。各路人马从四方八面涌流而来,在古城讨生活、谋发展、创家业、传宗接代。解放前夕古城已拥有四万多人口,外省市在都江堰市城乡设立了二十二个会馆,其中七个在古城,出现了外省人集中居住的陕西巷、贵州巷,回族集居于南街、西街,还修建了清真寺,懋功寺,并有藏、羌、蒙、维、彝、苗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分散居于城乡各处,以及少许外国旅行者、传教士,溶汇着不同的文化脉流和风俗习惯。古城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清明会、春台会,几十个庙会、赛会(招商会)、茸会以及石羊的川芎会、太平药会,届时张灯结彩,扎牌坊,搭戏台,请成都或邻县的戏班子、名角来唱连台戏。尤其以清明会、二王庙会、茸会久负盛名。物流畅达, 商贾云集,人气兴旺,贸易发展成就了古城昔日的繁荣,曾获“小成都”的美名。县志、交通志、商业志等多部典籍上都有诸如此类的记载。很多老灌县人众口一词地声称,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古道上的生意来养活一家老小,当年的一些情景还历历在目,古道和古城一直活在他们心里。
上述史实足以说明,古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特殊的地理条件(位于平原与山区的接合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表明了一个事实:古道催生了古城,物流繁荣了古城。
进而,要弄清楚,古城与它身边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两者相距数千年却碰巧作了相似的区位选择,因而成了比邻,相互之间有关联、有作用、有照应,古堰与古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千古同辉。但又各自具备独立完善的体系,各自都有比作用于对方更大的社会功能。它们彼此都不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更不是依赖对方而生存,试想谁少了对方照样成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和附属性质。因此,“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点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是对历史的误读和片面的理解。
然而,种种原因,让这个错误的观点成了都江堰市打造古城的理念和主导思想,古城的作用被确定为都江堰旅游项目的辅助和补充,成为游客参观游览后解决休息(住宿)、吃、喝、玩、乐和购物的消费场所,就是一个商业服务区。这样的做法把古城大材小用,浪费了它自身所拥有的极为宝贵的得天独厚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严重贬低了古城的旅游价值,十分可惜!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古城出现了功能错位,规划布局失当,风貌形象单调,文化形态贫乏,历史遗存损坏,土地错用、资源流失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古城的历史、个性、精神、品质,都被其附属品的性质所取代和掩埋,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消失,没有灵魂的古城徒有虚名,势必平庸、单薄、空虚、乏味。
古 城 价 值
古城有多古?它的历史不是2250年,而是5000年,这足以让世人震惊!世界上许许多多年代久远的古城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消失了,只剩下废墟、遗址让人缅怀。又有更多的城市在别的地方诞生,论其年龄都超不过两千年、三千年。唯有都江堰市的古道和古城五千年来位置不变,持续不断,一直存活到今天。中国因五千年历史文明而骄傲,都江堰市为何不为古道、古城有五千年高龄而自豪?更值得自豪的是其五千年来对古蜀文明从远古源头迁徙起,发展繁荣到今天所作出的震古烁今的贡献。而这些历史贡献正是其现实价值之所在。
现在古城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5.12大地震结束了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一转身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中心。
关于旅游,虽然世人各有所求,但总体的规律法则是一致的。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旅行,希望获得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分三个阶段:观光、休闲、体验。现在正由第一阶段观光旅游向第二阶段的休闲旅游发展,第三阶段的体验旅游已不期而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文化型、享受型的深度旅游,健身、寻根、考察、探奇、求知、了解风土人情,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成为发展的趋势。这类旅游产品具有更为特别的魅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本。
五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古城坚实的历史人文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了别的地方都遥不可及的优势条件和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今天开发利用的厚厚资本。有足够的条件把古城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具有新、奇、特、多样性,有持久魅力的旅游产品。成为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是和都江堰、青城山并列的旅游项目,组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来看,凭借古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潜在的历史文化丰厚资源,乘着都江堰开创的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完全可料定,未来古城的实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可在全省或者更大范围内遥遥领先。应当前途无量,异常可观!因此,仅仅看到古城这块地的商业使用的经济价值是远远不够的,用来搞房地产开发赚钱,是一锤子买卖,是杀鸡取卵,将断送了古城。宝瓶商业街和龙池商住城就是前车之鉴。不珍惜历史文化的城市很可悲,命运多舛,前途暗淡;不懂历史文化是资源、资产,更能赚大钱的人,捧着金碗讨饭,很可怜!急功近利,盲目和误断将把古城推向深渊却浑然不知,遭踏了资源,毁了宝物还弹冠相庆,很可怕!我国当代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指出:“急功近利就是小农经济意识,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复古、狭隘、图近利、报复,个人的恩怨能记一辈子,这就是小农意识。”并针对现实,发出警世之论:“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时刻,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呼吁学者在场和发出声音。学者应该出来说话,但是说话要慎重,必须坚守科学的态度。现代社会的进步,要靠群体认识的提高,群体认识的觉梧。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觉悟了的群体来推动社会。相反,群体的不觉悟就显得极其可怕了。”他很强调学者做人的良心,要爱国,要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
缘于对古城的的深情挚爱,一些文化人士认为,那些历史文化是无论用多少钱也造不出来的。它是数千年岁月的积淀和世代先辈智慧的结晶,经过合理开发后转换成的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更是无与伦比。“古城可资利用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较之古堰更加丰富,更易为游人体验感受。”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学书教授的两个“更”的论断表明,将古城打造成旅游精品已“万事具备”,前景必定可观!一旦梦想成真,到那时不仅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可比喻为挖开了一眼金钱的旺泉,源源不断,是何概念!而且,古城的超强核心引力带来的客源人气,将带动古城周边的第三产业增产,及整个城市的房地产增值。进而,充分发挥古城的核心引领作用与辐射带动功能,同全市的旅游景区、景点、休闲度假区片、宾馆、酒店、山庄、农家乐形成联网互动的整体,在相辅相成中相得益彰,实现各自目标的突破和效益的增长,共同努力开创出都江堰市旅游发展的新局面。这样古城所起的作用,所创造的价值该怎么来评估,又怎样来计算?
古 城 主 题
早在原始时期,古城是蜀族从高山迁徙进入平原的第一站,这一带很长一段时间是古蜀国的活动中心,蚕丛鱼凫时代古蜀人在此建国筑城,后来一直为巴蜀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一如既往地发挥着桥梁支撑的重要作用,秦汉以后成为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和枢纽、国际贸易之城,唐宋以来成为“茶马互市” 始终点,繁华的水陆码头、物资集散地。古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功能作用远远超过所辖地域的范围,还不知要大多少倍,为历史上的古蜀文明的辉煌到天府之国的繁荣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由此,古城以传承古蜀文明为使命,开拓创新为精神,博大包容的胸襟,默默奉献的品质,铸就了古城光照千秋的灵魂。古蜀文明又被称为“江源文明”。江源岷山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当代著名学者、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就认为:“都江堰市是江源文明的始源。”近百年,尤其是二十多年来巴蜀的考古发现,震撼了世界,改变着人们对上古文明的基本看法,将填补历史的空白和缺失,进一步可能改写中华民族的历史。因此,只要把握住面前稍纵即逝的机遇,将这些足以影响世界的资源加以珍惜、利用得好,建立起古城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会使全中国以及全世界探索古蜀文明的目光都聚焦在今天的古城。一方面是这些历史瑰宝自身价值所决定;另一方面,因为古城在古蜀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一直起着中间枢纽作用,在古蜀文明演变过程中,处于高山和平原两个阶段之间过度地带的结点上,也由于古城所处的位置在四面八方多个古蜀遗址的中心,还由于古城就在江源文明的摇篮即岷江上游河谷阿坝州的大门口。
旅游是古城的职责,文化是古城的灵魂。因此,古蜀文明既是大背景、大依靠,也是大主题、大角色。用这个观点来建设古城,从此,启开了走进古蜀文明的大门。这是古城当之无愧又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古城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小范围游客的消费作为标准,还是建设一个国际品牌的旅游项目,以世界的目光来思量。是否能把全国、全球的专家、学者、华人、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有文化自觉的旅游者对古蜀历史的神秘发现、人类文明探源的兴趣和向往作为努力的目标,将决定着古城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他们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和未来,他们可以影响并带来更多的人群。
古 城 形 象
而今,以古城为载体,来打造一个有特别价值的旅游精品,的确是功在当下,利及长远的伟业。建设一个品位独道、耐人寻味、叫人流连忘返,来了就不想走的古城,是都江堰市人的共同心愿。然而,要实现理想又谈何容易。因为,真正的古城已经消失殆尽,“黄鹤一去不复还”。即使费尽心力来恢复重建,也还原不了任何一个时候的从前,岂不枉然。时下,复古风盛行,仿古潮泛滥,盲目的趋同形成新的审美疲劳,令人反感。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创新意识的模仿与复制,落入俗套的打造,如何对应人们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和洞穿真伪的目光。无奈的古城,身负重荷与沉疴,面对大量的现代建筑谁都犯难,对于过去的成绩有的必须抹去,有的只好妥协。大势所趋,只能当拆则拆,当建则建,势所必然;风貌改造迫不得已,设计师与能工巧匠一起努力,把败笔变成神奇,成绩亦斐然。
但古城风貌不宜统一为民(国)清(末)风格。条条街相同,全城一个样,单调乏味。与其它古城,古镇相似,“千城一面”被人厌弃。再则,也容易被误认为这是一座至多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年轻的古城。国内,现在一些地方新建的唐城、宋城、明城等其格调统一,自有道理。可是,任何一个有历史纵深感的城市,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分区杂陈。有几千年的历史空间供思考,几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可选择,有雄厚的基础达到千姿百态的效果。而都江堰市古城正是需要富有不同历史特征、不同格调的建筑来体现古老而深厚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古城的建筑格局当是多元并存。所以,风貌改造的建筑处理应当尽力而为地往这个方向努力。而古城形象的塑造更大的希望寄托于新规划的建筑群。
新建筑切不可以又是民清风格,应当首先是现代建筑,其次是有历史文化的内涵,也可有民族建筑的元素和风味。尽力不雷同,越原始又现代越好。特别渴望有标志性、有时代意义的建筑出现,如同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世博中国馆、博物馆之类天才的作品,来照亮古城,托起古城。每一个建筑都有个性,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凝聚的结晶,一些审美理想的表达,各不相同的建筑构成了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特性,同时也需要十分考究的建筑小品,雕塑,园林景观,加以装点;还要特别注意融入古蜀不同时期的图腾艺术,营造出原始古朴的气氛,使其更加引人入胜。让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到了都江堰市穿过宽阔繁华的现代街区来到古城,如像进入了时空隧道,走进了历史,在感受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明的过程中,一步步从民清走向远古,脚踏着先辈的足迹去追寻遥远的过去,去领悟古蜀文明,去阅读华夏各民族演进的历史,了解人类成长发展的过程,观赏享受祖先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文化成果,由此去认识社会、去思考人生。从而获得知识和启迪,以及思想、境界的升华。
至于县衙、水利府等处,恢复重建已毫无意义,绝非明智之举。否则,将成为笑柄!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亚洲建筑学会理事长、世界华人建筑协会理事长、建筑师潘祖尧先生斥责的新造的假古董,有什么价值!是应当割去的痼疾。
古 城 文 化
一个以悠久历史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名城,不仅要有契合游客心理设置的服务配备,以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这个城市独特魅力的展示,以独立于世界古城之林的气魄,建立起古城必具的核心价值体系,
以弘扬古蜀文明为宗旨的古城,必须在核心区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古蜀文化博物馆,首先对古蜀文明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作全面的展示,并将古城与古蜀文明的密切关系,所起的重要作用,创造的文明成果等一一展现,让游客对古蜀文明形成总体概念;同时,对古城的历史、贡献、特征、个性、精神、灵魂也一目了然,以此作为序馆。古蜀文化博物馆隆重展出的是以古蜀玉器为主的上古文化珍品,那一件件中国玉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堪称国宝。其惊世骇俗的形态、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一千多个古玉文字里蕴藏着中华民族远古资讯的秘密,是古城魅力四射的能源,环宇瞩目的焦点,最具核心价值的镇城之宝。古城若是成了研究古蜀文明的中心,读懂了玉文化、破译了玉文字,将把五千年文明中的神话和传说变成信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空前巨大的贡献,其无量功德必定彪炳史册。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立下不朽的功勋。
不仅如此,还需要在大街小巷适当的地方分门别类的设置多个方面的博物馆,或者专项展馆。以更为充实的内容,更加深入细致地充分展示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形成相对集中的博物馆群落,集体展示,相互映衬更有冲击力、感染力。如古陶瓷博物馆,石器石雕博物馆,木器木雕博物馆,铜器博物馆(古城的玉器、铜器编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竹器竹编竹雕博物馆,棕器藤器博物馆,乌木博物馆,骨雕、牙雕、根雕、奇石馆,民间编织刺绣(蜀绣、羌绣)博物馆,钱币馆,茶文化博物馆,道家养生馆,中药博物馆,洞经音乐表演厅(戏园子),广场戏台。井福街老邮电局宜作集邮收藏馆。在文庙公园设国学馆,国医馆,国画馆,国术馆,书院,
棋艺馆较为合适。文庙街西街南街开设各种手工艺作坊,古玩具馆,文字数字游戏馆,古旧书籍馆。商业博物馆(度量衡、帐薄、票据、印信等陈列),商业会馆,宗族祠堂,名人故居(董寿平),老号行栈,骡马老店。再现瑞莲街的池、井福街的井。如果在城中修建一个大型剧场,演绎古代神话的传奇视听和昆仑仙宗的神密色彩,把当代的编导表演能力、声光电魔幻效果的震憾力发挥到极至,产生出超强的吸引力,定可为古城带来人气立下功劳。这些才是古城的精华与神髓,不可复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这些才能激发旅客浓厚的兴趣,让人信服,产生好感,令人感慨、惊叹,受到震撼,顿生崇拜和敬畏之情。这些饱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和传递着来自远古的信息,张显着历史的光芒、祖先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神韵,为观众拓展出一个庞大的神奇的未闻未见的赏玩思维追寻的空间,其中未被破释的谜团,将透发人们探索的本性,独动灵感,启发创造、打开发散性球形思维的窍门;有的可以导至新的发现发明和萌动各种类型文艺作品的产生和创新;有的博物可以派生出系列副产品,工艺品、纪念品,从而导致新的产业的诞生。静态的项目可观可赏;动态的可以参与把玩尝试体验;互动的项目还可以传授培训交流研究乃至提供服务。整个古城就是一个古蜀文明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大场馆,川西地域几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的博览区。以此满足了游客 新奇特多样性的需求,而被栓住了心,有别样的收获与观感而留连不舍。因看不尽,赏不够,学不完,悟不透,而乐不思归。
今春,到浙江西塘旅游,有很多收获与感动,尤其是一个小小的古镇竞然就有十八个博物馆,旅游异常火爆。
古 城 空 间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市的目标,不惜花巨大投资拆掉城中的房子,建造了几十块绿地公园,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舒适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的城市特色比较中独领风骚。都江堰市是成都市的后花园,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样板示范区,在打造古城时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将难得虚出来的空地,用商铺宾馆把它塞得满满,搞成密集的商业区,这样古城魅力必定大减失色,价值严重贬低。古城需要大块空间留白,以调节节奏,建构市容如画美感。更应当还山归城,让森林与与城市这对不可多得的绝配鸾凤和鸣,不仅提高原住民幸福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使旅客在古城游览、休闲、度假的愉悦指数大增。迷人的景色、,宜居的环境才留得住人。
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宜建在都江堰景区停车场或原都江机械厂旧址,与都江堰景区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整体,不仅为古城腾出空间,同时也使都江堰水文化的特色更突出,体系更完善,服务更完美。
古 城生 命
西街、南街、文庙街等处旧民居建筑是建设古城首先要特别保护的重点。千万别小看了那些破破烂烂的歪房子,那是唯一幸存极为稀有的原生态古城文化遗存。是几千年文明传承到今天,不曾断代,也没消亡,仍然活着的生命。尤其是西街,它“因路而生”,为古蜀道上最重要的驿站,茶马古道的始发点也是终点,当之无愧的“古道第一街”。 是资格最老,活得尚好,最值得敬重的老寿星。它是古城文化中最有含金量的宝藏。,而今残缺的城垣上历经岁月风蚀的石礅和墙砖,街道上每块磨损的石板,店铺、院落里斑驳的柱枋,每扇朽蚀的门窗,都有讲不完的故事,饱含着历史的沧桑。这些承传千年信息的载体一旦毁坏消失就不可再生,如果处理不当,无异于自砸其宝,自毁其根。因此,只可维修加固,修旧如旧,不能推倒重建,需三思而后行。
西街原有服务于商旅的骡马店和各种商铺外,最有名的是生产玉器的作坊,有时多达十数间,因而又叫“玉石街”。追溯古城琢玉的历史可能直至远古,与三星堆、金沙以及民间收藏的古蜀玉器密切相关。
古 道 重 生
可称为天下第一古老的松茂古道,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只待国务院审批。数千年来,古道都从西街进出于古城。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玉垒山大门成了松茂古道的主要路口。方圆数百米是古城中最宝贵的地段,原人民医院地块宜作古城古道文化等旅游项目的规划安排,
可 设想为“茶马互市” 的场所 和古道博物馆。万不可出售,修建宾馆。
松茂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在旅游开发的价值都可以同古城等量其观,并且二者始终紧密相连,相依相伴,如同树与根一样不可分离。古道将古城文化延展到城外,连接起河东河西的古瓷窑,芒城遗址、青城山、普照寺、灵岩寺等几十个文化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片区;引伸到禹王宫、二王庙、都江堰、白沙邮、马超坪、蚕崖关、虹口鱼凫王庙、龙池娘子岭,再往前去阿坝州的大禹故里,蚕丛重镇,茂县云盘山古文化遗址等处的江源文明发源地。岷江上游河谷的山光水色、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组成以江源文明为核心,以松茂古道为轴线的民族文化长廊,将成为新一轮崛起的旅游热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由此,需要古城与古道断根重连,重获新生,在旅游开发推广操作运行中,再一次共同担当起传承古蜀历史、弘扬古蜀文明的使命。古城再一次发挥其川西北旅游的中心、中间、枢纽,集散地的作用,成为走进古蜀历史的大本营,探源考察的第一站和出发点;成为学习、研究、探讨古蜀文明的大课堂、大展馆,感受体验古蜀民风,民俗生活的理想休闲度假区。
“登山健身游”、“探奇寻根游”、“溯源问祖游”、是文化普遍提高的新一代向往的热门。“古道徒步游”将是驴友们的首选,一路上饱览沃看,一边走一边吟诵清末川西才子董湘琴的旷世名篇《松游小唱》:“第一程江山雄构,大江滚滚向东流。二王宫阙望中浮,好林峦,蔚然深秀,看不尽山外青山楼外楼。------”可以实际体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蜀道难》的境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国何茫然……”领悟诗人浪漫主义情怀,扣问远古原蚕丛及鱼凫始先民的心思,追寻洪荒时代的奇闻,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不仅强健了体魄,还能获得精神上的高度享受。
蜀 祖祭 坛
从远古时代起,岷江出山口两岸,玉垒山、离堆一带历来都是古蜀先民“敬天法祖”祭祀活动的中心,被称为“百京之首”(鱼嘴下出土的汉碑有此记载),“京”就是古人垒筑的祭坛,在此祭祀天地、感恩圣山圣水滋养万物、哺育苍生;平原中的古蜀人来此地祭送亡灵,让逝去的亲人魂归故里回到岷山。古时这里的江祠是祭祀江渎神的庙宇,被后代定为国祭之地,秦时改建于成都。二王庙原本是祭祀蜀王杜宇(望帝)和开明(丛帝)的祖庙,直到五代时才迁往郫县望丛祠;几千年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没有削减蜀人对蚕丛王的崇拜,纵目人演化的二郎神(额中长一只竖眼),从古至今始终不移地立在灌口王庙(即二王庙)里。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正是这种崇拜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同时也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数典忘祖,为人不齿。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明就有炎帝陵、黄帝陵等祭祀场地,长江文明至今尚缺祭奠江源文明的缔造者——古蜀国始祖的形制仪式。
传承民俗,开创新篇。于此,建议在玉垒山脊,城中大道中轴线延伸的擂鼓坪上,修建一个祭祀蜀祖的祭坛。树立起古蜀文明精神崇拜的制高点。由此,古城成为天下人追根溯源古蜀文明的中心,成为朝拜神山圣水,祭祀蜀祖的胜地。天降大任于古城,是对古城的厚爱和特别的报赏,是古城最大的荣幸,也是古城最为神圣的责任。那样,灌口古城的旅游将空前火爆,其景象必定蔚为壮观,其前途不可限量!古城的价值即可得到真正实现。谁作了这一画龙点睛之笔,就点活了古城,也点活了岷山中的蜀源文明,一个弘扬古蜀文明的新世纪由此到来,一个旅游发展的新局面由此打开,古城将以崭新的英姿踏上新的征程。
古城与都江堰、青城山三位一体,携手并肩,互为支撑,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国际知明度,青城山中国本土宗教的影响力和古城悠远历史深厚文化的魅力,形成的旅游格局新篇章的强大吸引力和推动力,将启开都江堰市旅游发展的又一个新纪元,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和腾飞。
结 语
但愿本文不被曲解和误会,不是要否定一切,又大拆大建。而是对古城的历史根据、现实作用、未来设想等方面,择其要点冒昧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自知水平有限,无非抛砖引玉,希望获得智者的指点。只为使古城的建设有观念上的突破,提升到应有的层面,树立一个更有价值的核心理念、设立更有前景的目标,去创造古城更加灿烂的明天。建设的步伐,当调则调、当变则变,亦是理所当然。事不宜迟,当机立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建设古城,只有摆脱“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念束缚,改变附属辅助低级使用功能的思维及普通房地产开发的商业动作模式,放弃眼前小利,追求持久大赢,才能走上打造旅游精品的正轨。
建设古城,必须改变“以城论城”狭隘死板的思维,要斗胆把整个成都平原及岷山中的历史、文化,考古发现,民间收藏,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遗产,风味特产等资源拿来为我所用;将现代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新、展览、表演、比赛、富有深意的娱乐等齐聚古城,何愁古城无华彩!
建设古城,历史文化是关键,只有做到以文化项目为主要,文化产业为主体,古城的历史受到尊重,古城的遗存得到保护,古城的文化才可散发出光辉。当古蜀文明的灵魂回到古城,古城的价值才将真正实现,才可为四川旅游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建设古城,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渊深的底蕴,豪迈的创新,集当代智慧之大成,把古城塑造成举世无双又意味无穷的艺术品。
超凡必须脱俗,出类才能拔萃!
应当:珍惜祖先留下的遗产,珍惜时代给予的机遇。
珍惜古城的每一寸土地、珍惜投资的每一分钱。
古城何去何从?前景不容乐观,古城的史根文脉是延展或是终断,考量着现实的方方面面,古城的命运在手中,古城的变化在眼前,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各自责任的大小不同,角色角度各异,都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都在作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但愿,无论何时何地,面对着历史的审视,后人的评说时,是欣然而不是汗颜。
张一目(张宗品)
二〇一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