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款吃喝须抓住要害
“三公”经费问题是一个老声长谈的话题,是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是始终困绕各级财政的一大顽症,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难题。 对于治理“三公消费”问题,尽管中央年年都在三令五申,既开会又发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认真抓好落实,但从这些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收效不大,甚至有的地方愈演愈劣。比如,过去一个乡政府每天平均公款吃喝才一、两桌,花几百元;如今平均每天吃五、六桌花四、五千元;原来乡上最多只有一辆破吉普,干部下乡基本靠步行,好点的骑辆自行车,可现在拥有四、五辆中高级越野车,谁还想走路?哪个领导又愿意到群众中去?领导原来最多到县城游一游,如今带着家属、情人天南海北到处跑。一个小小的乡政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县政府、市政府及各部门的领导了。 各地各级如此吃喝玩乐、周游世界,“三公消费”能不高吗?每个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年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三公消费”,到底是谁消费了的?究竟是公款还是私人掏的腰包?花这么多钱又从哪里来?有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这些行为?有没有哪个领导或组织上出面干涉过?“三公消费”者受没受到严肃查处? 毫不客气地说,每个单位频繁、巨额的“三公消费”基本上都是人民公仆——领导及其上级乃至上上级领导直接消费的,这些人当然不会自掏一分钱,所有开销都是由国家财政或预算外资金支付;每个机关单位不但有制度,而且很健全,只不过这些制度都只张贴在墙上,基本上是用来忽悠群众应付上级检查的,本单位领导只要陪上级领导吃好喝好玩好,走时再送上一份厚厚的“红包”,上级领导就会睁一只眼闭一眼眼,谁还会追究这么好的领导的责任呢? 某些领导非常喜欢周游世界,美其名曰学习考察,实际上是在变相地搞公款旅游,因为他们回来后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比如某副市长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去过60多个国家,深深懂得规划先行对于城市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其实,一般人都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用的着跑60多个国家后才悟出来吗?! 一些单位和领导之所以喜欢大搞“三公消费”,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名利,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巴结讨好上级领导,为了得到资金项目,为了在短时间内营造出政绩,为了充分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等。某些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实际上就是专门去检查下属酒菜的质量、红包的薄厚、游山玩水散心的。因为人家大小是上级领导,手中有权,得罪不起,聪明的下属自然要拿出最高的规格、最漂亮的美女、最好的酒菜招待、陪侍一番,走时让腰包鼓起来,否则人家一不高兴,回去再说几句坏话,不但资金项目没了,还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升迁和财路。 由此可见,“三公消费”泛滥的根源纯粹在各单位领导及其上级乃至上上级领导身上,他们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正是由于某些领导自身太不自觉,升官发财意识浓厚,不加强修养,不率先垂范,不严格依法依制度办事,而习惯于对上捧对下哄,在那装“老好人”,对他人严对自己松,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喜欢带头公款吃喝玩乐、公款旅游、购置豪华小轿车,处处都想沾光捡便宜,都想揩他人的油,都想发公家的财。假如每个领导时刻都能做到公私分明,淡薄名利,秉公用权,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三公消费”,比如下去检查工作时坐公交车、吃饭自掏腰包、旅游自费等,即使一般干部胆子、权力再大,他们也绝不敢也不能公款消费的,“三公消费”也绝不会泛滥成灾、久治不愈的。再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到底由谁来监督、制止和惩处领导再搞“三公消费”。 总之,打蛇要打七寸,下手要下狠手,遏制“三公消费”泛滥势头必须抓住领导这个要害才行。若不首先从各级领导抓起,即使各单位都把“三公”经费全公开了,那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吃喝玩乐、嫖、赌、贪照样发生,费用照样由公款报销。因为受不到任何有效监督的权力始终牢牢地掌握在领导手里,大事小事都是领导个人说了算,领导做的一切永远都是对的,都是不容质疑的。即使老百姓再有意见,说了也白说,提了也白提,看了也白看,甚至还会遭到疯狂打击报复。(文/秦汉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