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因避水患,苍溪县治从县坝西移约三里外的七星山---今陵江镇。清康熙《苍溪县志》:“吾苍有七星山,势如贯珠,城内者四,城外者三,即县堂、大分司、城隍庙、小分司、东岳庙、关帝庙、崇元观相连七处是也。历年修建遂平其峰,至今谛观地形,联络起伏,想见当年景色也。” 早就听说我们老县城原是七个山包。近日读有关史料,才知道果真如此。这样,脑海中小时候老城的印象,就断断续续地浮现出来...... 当年的老城上起人民西路的解放路口到新街汽车码头,下至晓古街东的“嘉陵西路”路牌口子老房子一带(东门城墙东门城门就在那儿),南门在现在的嘉陵路上的兴贤街口。南门外是二道河仑即文武街。 那时的炮台拐,就是现在的镇小前的嘉陵路与人民西路的交汇处,其地势较新街高出近五米,早年在那儿大声吆喝,龚家山和对门烟丛寺都能听到,被人称为“应声台”。 由此处沿着古城墙从西向东走,原物资局、县委老办公楼等均比那处于老城墙下的红军路旁的建设局等建筑物高。 不知那“大分司”是不是在这一带? “县堂”也就是县门口,足足比正街高出一层多楼。 “城隍庙”是现图书馆的嘉陵路处大门,地形也是如此。 北门在现川剧团高楼的后边、西门没见过,据说是在人才市场处的口子。 出了东城门有“东岳庙、关帝庙”二处,不知嘉陵路上的老银行是不是东岳庙?八十年代初那百年不遇的洪水时,粮食局(关帝庙)未淹,而后边的党校,水足有一米多深。 而印刷厂处原是火神庙,地势也高,后边的平地是镇一小。 记忆中的当年县城地势,大体如斯。 那“七星山”中我辈能找到的唯“县堂、城隍庙、关帝庙”,其余四个究竟哪儿,我还是不得而知。不过“历年修建遂平其峰,至今谛观地形,联络起伏,想见当年景色也”的描述,依稀可见。 2013-4-16草 本帖最后由 huangguangyong2 于 2013-4-17 05:2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