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亭远古文明遗址新发现 绵阳晚报记者 张登军 赖杰 一个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商周文化遗址,日前在盐亭县新农乡境内被偶然发现,这是迄今绵阳境内首次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称,根据遗址暴露的文化信息可以看出,古盐亭是古巴蜀文化的重要节点,对研究古盐亭历史和古巴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位于盐亭县新农乡鳌鱼村一个在建工地附近。昨(19日)中午,记者随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来到现场。记者注意到,遗址发现地位于潼江左岸,岸边一工地东南方向堆了大量的泥土。当地群众称,这些泥土是修建中挖基础时转移到这里来的。在泥堆里,用锄头挖,或者用手随意一刨,就能看到有陶器碎片出现。这些碎片面积都不大,有的口沿上有花纹,还有的背面则是呈网格状或绳纹状的饰纹。 经工地外一条水泥路上行,左侧的绿化带泥土堆积中,同样有大量的碎片出现。宋建民用考古发掘工具在现场临时清理后,认为这里还有大量的原生文化堆积层。右侧的绿化带树根下,也有大量的碎片出现。宋建民分析,与下游的堆积相比,这里的文化堆积距离地表更近。 宋建民介绍,这些碎片都具有典型的商周文化特征。而早在半个月前,他偶然路过这里时就发现了这一文化遗址堆积,并上报省文物部门。经省文物专家鉴定,证实了宋建民的推断,认定这一区域就是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500年到4000年。 背景分析 四川盐亭县,早有是嫘祖故里和盘古故里的传说,近代又有何拔儒先生有关于盆塞海的推证。因为从盐亭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有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这种大围坪地貌,在山头与山头之间即使有河流、山沟相隔,水平线也会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地貌学、内蕴地貌学、海啸地貌学到内蕴海啸地貌学,可像《计量历史学》一样来求导。另外郭静云教授的书《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能在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郭静云教授认为:五帝、尧舜、禹汤等早期神话,来自于不同文明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其中源自长江古文明的成分相当高。但代表北方族群的商周政权,打败了南方古文明,从而一切神话是经由北方族群传给后世,失败者的神史,变成胜利者的荣誉神史。旧文明原有的历史,汇入新文明的历史中。因此她认为,文献的历史不是表达客观的历史,而是表达编故事者的自我认同,以及国家政策等目的。盐亭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根据遗址发现的器物碎片和分布情况,宋建民认为,该区域的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是当时的小型聚落遗址。 宋建民介绍,在第一次发现这一遗址后,他与盐亭文管所工作人员就在现场清理出了约百件陶器碎片。而在昨下午的现场查勘中,又有大量的碎片从泥土里刨了出来。这些碎片中,包括商周时期最典型的花边口沿陶罐碎片、网格纹陶器、粗绳纹陶器,也有部分陶质的器座。 宋建民介绍,古人类生活都喜欢沿山邻水而居,而这次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所在地,背后就是一片山林,面对着潼江,符合古人生活的选址条件。根据地形特征和现场发现的大量碎片可以看出,这里在当时应是一个小型的生活聚落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宋建民称,虽然省内的商周文化遗址时有发现,但在绵阳境内还属首次发现,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也将古盐亭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推到了3500年到4000年前,对研究盐亭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此次商周文化遗址的价值与意义,宋建民称,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链接古巴蜀文化的重要节点,也连通了古绵阳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路。据介绍,在江油大水洞曾出土了花边口沿陶罐,在绵阳边堆山也发现了同样的器物,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特征应该来自于岷江上游。在成都平原地区,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文化遗址也有花边口沿陶罐,但到了商周时期却突然消失。在绵阳境内,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一直是考古发现上的空白。1987年,盐亭县麻秧乡曾出土了10块商周时期的石壁。文物工作者近年来先后多次寻找,都没有发现。而此次在盐亭新农乡境内的发现,将古巴、古蜀文化的发展完整的串联起来。因此,此次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可以说是连通古巴、古蜀文化的重要节点。针对该遗址的价值所在,宋建民表示将向有关部门呼吁,暂停遗址区域的施工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如果条件成熟将开展考古发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四川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