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8696|评论: 73

盘点:广安历任市委书记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任:1994——2001:罗松柏(近况不详)
第二任:2001——2004:谭力(2014年7月因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第三任:2005——2008:王平(现任中共四川省委第四督导组组长
第四任:2008——2012:王建军:(现任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四川省公务员局局长(兼)
第五任:2012——至今侯晓春(现任广安市委书记)
其他几位都经历,都有印象,但第一位好像没什么印象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像王建军混得最好了。本来是谭的,只可惜了……
发表于 2014-7-8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任应为敬中春,后为四川省人大副主任。敬中春过后才是罗松柏。

发表于 2014-7-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广安地委 罗松柏:浓浓的乡情 深深的怀念
浓浓的乡情 深深的怀念

  中共广安地委 罗松柏

  

  我们无限崇敬和爱戴的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在他的故乡——四川省广安地区,420多万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这位少小离家从未回的亲人。小平同志生前,家乡人民在他的关怀下,过上了富裕幸福的好日子;小平同志走后,广安儿女永远念着他的恩情,敬仰着他不朽的灵魂。

  

  广安有幸育伟人

  1904年8月22日,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一个殷实人家。在这里,小平同志度过了15个春秋;从这里,小平同志开始了他走向世纪伟人之旅。

  少年时期的邓小平,活泼聪颖,好学善思。在小平同志故居卧室里至今还陈列着他用过的书桌和桐油灯。就在这盏桐油灯下,孩提时代的邓小平刻苦攻读,勤奋学习,留下了“两个铜钱一合米”的求学故事;就在这盏桐油灯下,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帮助同学破除封建迷信,制止了学友“割肝救母”的傻事发生;就在这盏桐油灯下,邓小平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运动檄文,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而今,这盏桐油灯被誉为“智慧的眼睛,历史的见证,无声的解说者”。  1909年初,不足5岁的邓小平开始启蒙,入私塾读书、习字、作文,严格的写字课训练,使他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他后来遒劲有力的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11年,7岁的邓小平进入离家1.5公里的协兴初级小学堂学习。国文教师邓俊德经常给他讲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故事,介绍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少年邓小平的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

  对邓小平思想影响较大的是到县城求学的4年。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从协兴初级小学堂转学插班到县立高等小学堂,小学堂位于县城西北的考棚巷,原是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正面礼堂左右有两排一楼一底三通的穿逗式瓦房,每排各6间,楼下做教室,楼上做学生宿舍。邓小平被分在12班上课,当年的教室,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在这里,他渡过了3年新学生活,开始接触“德先生”和“赛先生”等进步思想,立下少年凌云之志。1918年,14岁的邓小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读书。当时国内政局风云变幻,学校开设的课程已不能满足邓小平求知的渴望,于是他一面读书,一面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中思索救国之真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了爱国分会组织的声援和配合全国学生、工人、商人的旅行、集会、宣传、罢课活动。这是他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革命活动。6月学校停课,邓小平离校回家,从此结束了在广安的学生生涯。  1919年9月,邓小平为参加留法勤工俭学,收拾简单的行囊,告别故乡的亲人,毅然从广安城东门口码头登上一艘去重庆的货船,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他没有想到,他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将意味着与父母双亲、与桑梓故土的最后永别。由此往后,云山万重,直至他逝世,都没能再回故乡广安。

  

  简朴陋室见精神

  从广安县城沿川鄂公路北行约7公里,就进入协兴镇牌坊村。公路北面是数百米由两排庄严肃穆的塔柏织成的“绿色长廊”,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幽篁环抱、古朴自然的普通农家三合院,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邓小平同志故居。

  这是川东山区最普通的那种农家老院子,三合院布局的单檐悬山式屋顶,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33.4平方米,共17间屋。青石地板,白墙碧瓦,显得异常简朴。据考证,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续建至民国初期。建国初,位居开国元勋的小平同志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审视他的家庭,对待他的旧居。1952年,小平同志亲自给广安县委写信,要求“按政策办事,不搞特殊照顾”,“一切家产全部分给农民”。按照他的指示,土改后故居里搬进了9户农民,只有正房留下两间做村办公室。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房前屋后陆续搭起灰棚、畜圈,院子变得臃肿杂乱,50年代末又在院内办过公共食堂,民办小学……几经折腾,房屋开始破漏,院坝有所损毁。到70年代末,小平同志的故居变成了破烂不堪的危房。  打倒“四人帮”后,小平同志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的卓越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无数中外记者、友好人士纷纷前来小平同志故居追寻一代伟人的成长轨迹,探寻中国改革开放之“根”。

  为了迎接远方的客人,1979年,广安县委为旧居添了一些瓦椽,适当进行了维修,栽了一些松柏、腊梅、铁树和广柑树。谁知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邓小平同志办公室立即打电话查问旧居维修情况,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不准大兴土木。

  基于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广安县曾多次请求维修故居,但小平同志思考的不是维修自己的“小家”,而是怎样构建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卓琳同志根据小平同志的一贯意见嘱咐:“不要把钱花在旧居上,要用在人民事业上,用在经济建设上。旧居保存下来就行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广安这片热土,也致富了故乡人民。一些原在故居居住的农户陆续建起了新楼房。广安县及时因势利导,帮助住在故居的其他农户迁进了新居。然后第二次对旧居进行了维修,收集和复制了小平同志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照片陈列展出,找回了部分家具,基本恢复了旧居的原貌。这就是目前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邓小平同志故居,这个农家三合院,与周围城乡的幢幢高楼比,显得那么普通、那么无华。然而,它却像一座无字的丰碑,默默地讲述着它的主人——一位改写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世纪伟人,那宽广博大的胸怀,那寓于平凡中的伟大,那蕴藏在淡泊里的崇高……  与生活中的小平同志一样,质朴无华是故居的最大特点。正厅大门,悬挂着四川籍老作家马识途写的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故居共有3个图片室,由“革命年代”、“建国以后”、“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8个部分近千幅图片组成,系统地展示了这位举世瞩目的传奇人物戎马倥偬、三落三起、运筹帷幄、功勋盖世的伟大光辉的一生。故居还设有7个文物展室,其中第二展室是小平同志出生的房间。现在,室内保存完好的柏木床,古色古香,龙凤呈祥,三层镂雕,各种图案浑为一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铺床上出生的。室内还有少年邓小平用过的书桌、桐油灯等,小平同志就生活在这里一直到他远离家乡。  小平同志故居没建亭台楼阁,一年四季只有绿树滴翠,百花飘香,特别是屋前的两株铁树,挺拔壮实,龙鳞铁甲,不蔓不枝,直立不阿,每年6至7月,一雄一雌争奇斗妍,雄花序高2尺,状若宝塔,色泽金黄,香如腊梅;雌花形似鹊巢,大如玉盘,蔚为奇观,构成了小平同志故居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小平同志故居天下景仰。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平同志生前,每年到小平同志故居参观的人数就约有30万人,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瑞土、新西兰等28个国家的外宾纷沓而至,前来观光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是与日俱增。目前,邓小平同志故居被列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逢节假日,这里红旗招展,很多学校、基层党组织都来这里开展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党团活动,一批又一批新党员、新团员面对党旗、团旗宣誓,面对小平同志的画像宣誓,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人生启迪。

  寓爱于严故乡情

  小平同志从1919年离开家乡广安,到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长达78年中从未回过故乡。但是,他始终深深地眷恋着桑梓故土,深切地关注着家乡建设,深情地关怀着家乡人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广安许多人外出乞讨要饭,连县委大门口的梧桐树皮也被饥民剥去吃光了。小平同志得知这些情况后,对家乡人民的生活困苦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1978年2月2日下午,阔别故土58年的小平同志,第一次在成都金牛宾馆亲切接见了家乡代表。一见面,小平同志就迫不及待地问:“广安今年情况怎么样?前几年有点差啊!这一年翻了点身,我在报上已经看到了。”还是那口地地道道的广安口音,家乡代表听得心里热乎乎的。

  这一次,小平同志花了半个小时,问乡情,话农桑,论发展,兴致很高,谈锋很健。当小平同志听到广安1977年粮食总产仅有6亿多斤、人均口粮仅377斤时,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离乡时,广安是60多万人口,现在已发展到110多万。只有6亿多斤粮食,每人才分300多斤,而且是原粮,不是米,口粮很低哟!”

  听了农田基本建设汇报,小平同志说:“水利基本建设,要多少年不间断地搞才行。过去多少年没搞了,耽搁了。年年垮,这怎么行呢?要用点水泥、石灰和石头砌,要牢固点。”他停顿了片刻又接着说:重要的是粮食,每人力争平均达到1500斤,交国家500斤,分配500斤,社队、个人积累500斤,可以作别的用,养猪、养鸡。粮食能不能搞上去,要看政策对不对,还要靠基本建设搞得好,过得硬。  小平同志还说:种籽很重要。“八字宪法”第四个字是种,种籽的地位要提高。要培育种籽基地。这么大的县,种籽要经常更新。种籽好的每亩可多收一二百斤。全世界都在搞种籽,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搞,他们是资本主义经营方针,每年卖种籽。美国有种籽公司,每年出卖种籽。我们是收起来,选一选,第二年又种下去,那不行。种两年就退化了,必须换新的种籽。杂交苞谷第二代最好,第三代就退化了。苞谷必须有种籽基地。推广后两年就退化了,不行,要经常换种。  从上面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人民的领袖,小平同志关注的是人民的生活;作为故乡的长者,他关心的是故乡人民会不会挨饿,能不能吃饱。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对小平同志这样一个四海为家的革命者来说,祖国处处皆故乡。他早已把对故乡和乡亲的爱融汇到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之中。因此,他爱故乡,更多地体现在对故乡和乡亲的严格要求上,虽然身居高位,他从来没有在物质上利用职权给故乡任何的特殊照顾,当一些仍在故乡的亲属向他伸手时,他说了一句话:“管不了那么多哟!”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对亲属们的教育也很大。仍在老家务农的小平同志的表弟淡文全说:“小平同志从来不徇私情,广安都没能沾上光,我也不能去破坏他的形象。”  但是,小平同志对生他养他的广安又确实是一往情深,这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支持方面。广安至今还保存着小平同志给家乡的两幅亲笔题词。一是“萃屏公园”。1981年广安县自筹资金将城西秀屏山200余亩荒坡辟成农民公园,建成后县委写了一封信寄到北京,请小平同志为家乡的第一个农民公园题词。不到两个月,小平同志就亲笔手书“萃屏公园”4个大字寄回了广安。二是“凉滩电站”。距县城120公里的渠江上游凉滩,水力资源丰富,从1982年开始,投资1500万元,自力更生建成2×3500千瓦的发电站,年发电量为5000万千瓦/时。1984年8月,小平同志得知家乡建起了自己的电站,部分农民用上了电时,十分高兴,欣然题书了“凉滩电站”。这8个大字,已经成为并且永远是故乡人民建好家园的巨大动力。  小平同志从1919年离开广安,早年戎马倥偬无法回故乡,建国后日理万机无暇回故乡,晚年怕兴师劳民不愿回故乡,但他对故乡的眷恋却日久弥深。1986年,小平同志在成都过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很想见见家乡的同志。2月13日上午,82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在成都金牛宾馆第二次也是最后了次接见了广安领导,这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嘱托故乡人:“你们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从小平同志第一次接见家乡代表到如今,19个年头过去了,广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讲话以后,1993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广安地区(辖广安、岳池、武胜、邻水4县和华蓥市)。此后,地委、行署率领全区人民,按照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指示,致力发展,立志把小平同志家乡建设好,届时再请他老人家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如今,广安“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已由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发展成高楼栉比鳞次的新城。与1993年相比,1997年广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8%;农村经济4年连跨四大步,农民人均产粮逾千斤,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正如党的十五大期间,埃菲社记者讲:广安凭理论创奇迹。广安这举世瞩目的伟人之乡,正迅速地崛起在巴蜀大地,成为新四川的东大门和各方看好的投资热土。可惜的是,家乡人民盼不到他老人家回来的那一天了,这将是我们永远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此情绵绵无绝期

  小平同志爱家乡,故乡人民更深切地爱着自己的领袖和亲人。我们尤其敬重邓小平同志两袖清风、严于律己的崇高风范。1963年,小平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回乡探亲,广安县委为了表达家乡人民的心意,带了点烘糕之类的土特产送给小平同志。不久,这位同志来信说:首长(小平同志)批评了他,要他把钱寄给县委。并告诫他,今后不准接受家乡的东西。小平同志十分喜欢家乡的白市柚,”直到1992年,他视察南方时,仍然称赞家乡的白市柚好。家乡每年都要给小平同志送点白市柚,但小平同志每次都坚持非付钱不可。钱大多是通过小平同志在成都工作的妹妹邓先芙交给广安县委的。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平同志小中见大的高尚人格,使故乡人民又是敬佩,又是心疼。在广安,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场美好的误会:广安白市乡林场的职工出于对小平同志的敬爱,每年都把果园里最大最好的柚子给小平同志留着,早早地包好催促有关部门送给小平同志尝尝。后来听说广安收了小平同志按市价买白市柚的钱,他们非常生气,说:“小平他老人家日夜为祖国和人民操劳费心,有了他的好政策才有柚子的丰收,小平吃几个柚子你们还收钱,像话吗?”有的说:“你们见钱眼开就别送了,我们私人给小平送。”故乡人民就是这样,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用来感谢小平同志,哪怕是请他看一看、闻一闻也好。他们就是以这种质朴的方式深情地、执著地爱着自己的亲人。  1997年2月19日,是令故乡人民揪心断肠的日子,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全区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2月20日,中共广安地委大门外挂出了几百米的青纱,上面写着故乡人民送给小平同志的挽联:“日星隐曜青山垂首九州儿女痛悼世纪巨擘,风月潜形碧水无言十亿尧舜矢志千秋勋业”。故乡万巷人空,乡亲们扶老携幼,赶到小平同志故居吊唁。故居灵堂遗像披纱,白花纷呈,哀乐低回,睹物思人,乡亲们多想他老人家魂归故里。地县领导代表故乡人民在故居种下一棵棵常青树,以示小平同志的生命常青,精神永存。  在小平同志的母校广安一中,全校师生连夜赶制了2315朵小白花,表达全校2315名师生对小平同志的绵绵哀思。追悼会结束,又把这些白花洒在小平同志离乡乘船赴法的渠江东门码头,他们遥望北京,凄切地祈祷:亲人啊,您走好!

  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党的十五大已经胜利召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迈向21世纪。“家祭勿忘告老翁”。乡亲们心中在说:亲人啊!您放心!

  家乡人民深深地知道,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把广安建设好,才是对小平同志在天之灵最好的慰藉。我们决心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作者原中共广安地委书记)

  

  《回忆邓小平》(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版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一任应该是敬中春。
1993年8月——1996年12月,任四川省广安地委书记。
1996年12月,任四川省南充市委书记。
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任四川省委委员。
2002年4月至2007年1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现已退休。

发表于 2014-7-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越有能力的越易遭,祝愿候哥好运!

发表于 2014-7-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哥在线 发表于 2014-7-8 18:24
中共广安地委 罗松柏:浓浓的乡情 深深的怀念
浓浓的乡情 深深的怀念

看后深深感动,广安人民永远永远怀念着你,世纪伟人邓小平。

发表于 2014-7-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年变化最快的是城南,然后一条铁路、2条高速,其它方面的变化没上面感觉,城北这几年年年水灾,觉得防洪这方面太差了。

发表于 2014-7-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这一年现任书记还是好样的,广安的变化还是有目共睹,不像两任王书记都是平稳过渡,如果我选,一定支持大有作为,真正为广安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至于后面犯的错误,是另当别论。在中国,当官必贪,前腐后继,为什么?体制问题,打比方你自己身上长个肿瘤或脓肿,你自己敢给自己开刀吗?除非是壮士断腕,否则,今天谭力,明天张力,李力,周力。。。。。。。。。,层出不穷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发表于 2014-7-8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动车去取经 发表于 2014-7-8 18:13
第一任应为敬中春,后为四川省人大副主任。敬中春过后才是罗松柏。

楼主说的是市委书记而不是地委书记。敬中春是从一九九三年八月至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任广安地委书记,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任南充市委书记。二00一年十二月至二00二年四月任四川省委委员,二00二年四月至二00七年四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退休。
罗松柏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任广安地委书记,一九九八年七月广安撤地建市后,任广安市委书记至二00一年二月。



发表于 2014-7-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更正一下,广安成立地区是1993年7月,当时的地委书记是敬中春,罗松柏任专员。1996年11月敬中春调南充任市委书记,罗松柏接任广安地委书记。一九九八年七月广安撤地建市后,罗松柏任广安市委书记至二00一年二月,后调省水利厅任副厅长,早已退休。

发表于 2014-7-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帮楼主更正一下。广安成立地区是1993年7月,当时的地委书记是敬中春,罗松柏任专员。1996年11月敬中春调南充任市委书记,罗松柏接任广安地委书记。1998年7月广安撤地建市后,罗松柏任广安市委书记至2001年2月,后调省水利厅任副厅长,早已退休。谭力于2001年3月来广安任市委书记至2004年12月。

发表于 2014-7-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ldp200799 发表于 2014-7-8 18:01
现在好像王建军混得最好了。本来是谭的,只可惜了……

也不算混的最好,他现在的行政级别与广安市委书记都是厅局级正职啦,没得市委书记有实权哟


发表于 2014-7-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ldp200799 发表于 2014-7-8 18:01
现在好像王建军混得最好了。本来是谭的,只可惜了……

错!王建军只是平调,谭力是提拔。

发表于 2014-7-9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川东闲人 发表于 2014-7-8 19:40
感觉越有能力的越易遭,祝愿候哥好运!

侯书记千万注意,多多自重哟。能力强的人在广安这个地方做官后,有的都不怎么顺耶----。包括到国家林业部当部长的杨忠还遇到(冬天里的一把火)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冉冉冬阳 发表于 2014-7-8 22:58
也不算混的最好,他现在的行政级别与广安市委书记都是厅局级正职啦,没得市委书记有实权哟

毕竟是在省会了,这样更接近权利的中枢,也更容易上升。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希望,从广安出去的,不要以谭为榜样,要为咋闷480晚广安人争光才行啊!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7-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高兴有人愁苦。

发表于 2014-7-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侯书记一年多来的成绩显而易见的,还是很有能力和魄力

发表于 2014-7-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截至目前,广安市委(包括之前的地委)的历届书记中,还是谭力和大师兄最有能力,也只有他两人对广安的贡献最大。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