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王寨地形险峻一览无遗, 岩壁上依稀可辨的题刻,记述了南宋末年洪雅一带军民修建苟王寨,依山据险抗击蒙军铁骑的悲壮史实。年代最远的题刻是:“乙酉岁建炎三年(1129年),选用六月上旬修。崖匠任文贵。”说明苟王寨始建于南宋的确切日期。另一题刻:“西蜀不幸,连年被鞑贼所扰。时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崖匠吕桂等修。”述说了端平二年(1236年)十月,蒙军攻下成都后,四川州县大多被蒙军占领,连僻远的洪雅也难逃铁骑蹂躏,迫使洪雅军民遁入八面山中苟王寨,依山据险抗鞑保家卫民,并在苟王寨后修建了险要的尖峰城,作抗击蒙军的大本营的这段历史。淳祐二年(1244年)帅蜀名将余玠提出的“以山设险,以步制骑”的战略方针,应当是总结了苟王寨等地军民因地制宜,转步兵弱势为优势,对抗蒙军骑兵经验的结晶。几处有关领兵人的题刻:“白千户住此亭台”;“曹宅占此”;“吴杨二宅占此。避难诸多人不请来此。时戊戌(1238年)九月吉日记”等,确切记载了成都失陷后,苟王寨由白千户等将领带兵把守,蜀中襄助抗鞑志士纷至沓来的情形。石廊外侧崖边岩石上凿有一排方形石孔,是当年苟王寨屯兵时,修建护栏的遗迹。崖边岩石上还有两处打凿的樁米石臼,凿痕清晰可见,是苟王寨屯兵的历史证物。 细读苟王寨石壁题刻,发现嘉熙二年(1238年)领兵人题刻后,中间有272年空缺,再次出现的题刻“刻妆石狮”,刊刻日期是明正德庚午年(1510年)。无独有偶的是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亡后,元朝统治者撤消洪雅县治,附入夹江县管辖199年(1283—1482年),从而使洪雅史料佚亡203年,直到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复置洪雅县,才承续了洪雅历史。这段缺失的历史,被进士张可述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撰写的《苟王寨修造记》题刻所填补。 《苟王寨修造记》记述了当年抗鞑战斗之惨烈。在蒙军团团围困中,苟王寨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困境中坚持战斗,“以当时横离锋镝,或食尽而毙者多耳!”剽悍的蒙军铁骑所到之处,不惜斩尽杀绝汉人威慑抵抗者,苟王寨失守,难免屠城之灾,至今寨外山场遗下哀丧坡、停丧岗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名即为佐证。苟王寨战事结束近300年 后的明嘉靖年间,民间尚有“雨夜鬼哭”的传说,使古战场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气氛。苟王寨是蜀中军民抗击蒙军铁骑的顽强堡垒,洪雅一带的军民是抗鞑斗争的中坚力量,蒙军攻破苟王寨,血腥屠杀抗鞑志士后,元朝统治者加紧对洪雅人民的镇压和控制,撤消洪雅县治,抹杀其抗鞑史实,致使洪雅历史佚亡203年。苟王寨题刻为我们研究承续这段地方史,提供了珍贵详实的文物资料,这是它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 题刻记录了苟王寨造像的历史:“天阴雨则鬼夜哭,弘治初(1488年),居人凿大士像于壁,遂不复闻。”揭示了苟王寨摩崖造像始于明弘治初(1488年),迄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前后断续76年,共造像30龛94尊。 仔 细观看每尊造像后,对其造像风格之独特,造型之精美留下深刻印象。风格独特首先表现在造像宗教色彩淡漠,生活气息浓郁。因造像目的不是宣扬宗教教义,而是缅怀慰藉抗鞑捐躯将士,所以造像内容不拘于哪个宗教,而是儒、释、道三教皆有,甚至共祀一龛超度亡灵。关圣被奉为忠义之神,造关圣像是慰籍忠魂的最佳方 式;其斋被奉为忠厚之神,造其斋像表达民众对亡灵的敬仰;达摩乃武功之神,造达摩像是对保家卫民先烈武功之崇敬;佛祖、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则是中华民众心目中佛法无边,救苦救难的神佛,经他们超度,战死亡灵将免遭轮回之苦;玉皇、东岳、孔子、老子、文昌、真武等,则是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崇拜山川等信 仰中树造的智慧神圣,有他们保佑,捐躯忠魂会早登仙界;冥王、判官等是冥司主管,经他们庇护,战死忠魂可不受地狱灾难;孔雀明王、鸡神、牛王、马王等是畜神,供奉他们会保护一方六畜兴旺,人寿年丰;造苟王骑马像,则是对抗鞑捐躯将士的直接缅怀慰藉……。造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 洪雅民俗淳朴而真挚的感情。如此风格摩崖造像全国少见,愈加显示其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