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号杜少陵,唐代爱国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生于公元712年,故于770年,终年58岁。杜翁于763—764两次游历古城阆中,先后达半年之久,饱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留下了60余首诗篇,尤其是《阆山歌》、《阆水歌》被广为传颂。阆中许多书法名家用各种字体,写贴于各星级宾馆,国、省级名胜景点、照壁等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赏景的络绎不绝,杜翁的名篇誉满全球。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杜甫原在长安任职,后因安史之乱陷于叛军之中,同年7月,杜甫被叛军俘虏于长安后。正德二年(757)5月,杜甫从长安逃脱,投奔肃宗皇帝,于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被任命“左拾遗”。这年秋因房琯军队大败于叛军被罢,杜甫为之上书救援并为其辩护,触怒了肃宗帝,便将杜甫流放。他虽遭受了一连串的坎坷和不幸遭遇,然而,他很自信,更为坚强。借避战乱之际,杜甫得以深入民间体察民生疾苦和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携家寓居成都草堂。
广德元年(763)的金桂飘香时节,寓居在梓州(今三台县)的杜甫突然得到挚友房琯客死在阆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吊唁并料理朋友的后事。并就此迷恋上了阆中的山光水色。杜甫第二次从三台县到阆中,是广德二年(764)早春。杜甫的两次来阆,由于心境的巨大反差,一次因吊唁朋友,一次因迷恋阆中山水而喜游,所写的诗自然也反差巨大。他第一次到阆中所写的20多首诗歌,无论是山水诗、送别诗,还是遣怀诗,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诸如《征夫》、《警急》、《王命》等,都是带泪沾血之作。第二次杜甫在攀登城南锦屏山时,天高心远,写下了著名的《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
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
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
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
应结茅斋著青壁。
这是诗人描绘阆州名山极其高峻,可与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相媲美,这时他就想到中原还处于混战之中,何时才能平定,他心中的爱国情怀,溢于言表。当杜甫漫步林荫小道,俯瞰阆州城,扫视着美丽的城廓,清沏的江水,嘉陵江绕城大半圈,犹如少女的银项链陪衬得更加娇妍,他触景生情,很快又写出了《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
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
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
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
阆州城南天下稀。
这首诗是形容江水的青绿景色,反映在春天,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更加妩媚多姿,锦秀的锦屏山景,雄伟壮观,美丽可爱,故有“阆州城南天下稀”诗句,用现代语言就可堪称阆州城南天下第一了。
杜甫在古城阆中期间,担心女儿生病,担忧妻子无人照料,他在从阆州回梓州途中写了《发阆中》,诗云:
前有毒蛇后猛虎,
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
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急,
秋花锦石谁能数?
别家三月一书来,
避地何时免愁苦?
这是诗人在唐广德元年(763)冬,由阆州到梓州途中所作,诗中流露了忧思家、归家的迫切心情,最后发出“何时免愁苦”的感慨!希望国家早日安定。同时还写下《滕王亭子》“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此游地不知还”,《剑器浑脱舞》诗中“皎洁月光撒大地,滔滔江水湍流急,群山连绵林木茂,稻浪滚滚香扑鼻”,描绘阆州山青水绿稻粮香的美景。
参考书籍:
1、《唐诗精装本》。
2、《唐诗三百首》。
3、《杜甫诗集鉴赏》。
4、《杜甫在阆中》。
5、《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