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5.12地震中,钟鼓楼大钟定格在14:28。对于鼓楼大钟能否转动,震后成为绵阳市民非常所关心的话题。记者26日获悉,钟楼被列为地震遗址进行保护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鼓楼大钟有可能与电子计时器相结合,继续为绵阳市民报时。 鼓楼大钟:时代的标志 作为绵阳城市标志性建筑,为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载:1931年1月,县长蒲殿钦应图书馆馆长崔映棠之请,利用鼓楼街慈惠局的旧址,在顶层恢复旧时体例,修建楼钟,内置警钟一口,历时10个月建成后,开始为绵阳市民提供报时服务。 1992年10月,为了迎接省七运会在绵阳召开,市政府决定建设钟楼。钟楼本体高15米,钟体高6.4米,钟楼体壁为现浇,外贴天然白色花岗板;钟柱四角铝合金窗,柱面贴面砖,内设自动调控声乐大型石英电子钟;钟楼顶端上设10米高的避雷针防雷装置。1992年1月16日开工,1992年8月31日竣工。钟楼建成后,不但恢复了原老钟鼓楼被拆后市民希望重建钟楼的心愿,也给绵阳市容增加了一处亮丽的景观。 市民期盼:钟声重新响起
一位市民告诉记者,钟鼓楼上的大钟时针正好指向14:28分,不但标出了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而且可以把它作为地震遗址保存下来。从多方面来说,保存大钟不但可以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而且还能通过这口大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场灾难。 另外一些市民则认为,大钟是绵阳城区一大标志性建筑。应该说他们这一代人是听着钟声成长起来的,对钟声情有独衷。地震将大钟震坏后,突然间听不见钟声感觉到有些失落。因此,希望早日能修好大钟,为市民报时。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大钟应该保存下来,作为地震的遗址进行保护。还有不少的市民也期盼钟鼓楼的钟声早日响起来。 14:28 将永远记住那段灾难
"由于鼓楼大钟所具备的历史、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意义,经过省地震局专家评估,目前已被列为市级的地震遗迹。"据有关人士介绍,钟楼局部高出十层楼主体建筑9米,框架重墙体四面开裂并且局部垮塌,处于毁而未倒状态,而主体建筑却几乎无损坏,对于建筑物科学防震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同时,钟楼还具备非常高的纪念意义、特殊代表性和综合效益。经省地震局、文物局、旅游局等部门专家的评估,钟楼被列为汶川地震典型遗址遗迹(市县级)遗迹,将进行保护,也就意味着时针、分针所指示的14:28将成为永恒 。 对于鼓楼遗迹如何保护,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对于鼓楼遗址的保护,涉及规划、建设、国土等多个部门和房屋的产权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方案。但一些专家已提议,将鼓楼整幢征收,主体作为纪念,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采取用电子计时的方式,恢复报时功能;有的建议,以钟楼顶层为主,采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恢复大钟的报时功能,再以地震缩影图片为主,来展现5.12地震中,绵阳灾区受损情况,以及全国各地援助绵阳抗震救灾中的过程。还有的建议,将钟鼓楼以及周边建筑统一纳入保护方案,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并结合绵阳灾后重建,对钟鼓楼内部功能进行改造,成为地震遗址的市区保护点,部分楼层设置为地震展览室,其他楼层作为旅游等辅助功能。(来源:绵阳晚报-蜀龙网记者 刘强 陈荣 周洪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