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赋/冷林熙
天府蜀都,誉震今古,胜地名县,星罗棋布。古县蒲江,口碑卓著:“生态新城,川西明珠”。
优处成眉雅三市交汇之地,尊享川西南胜地相濡之缘。毗邻天府新区万象春生之邦,融聚成都“半小时经济”之圈。扼守“进藏入滇”之咽喉要道;领创省市交通路网通达之开先。583平方公里故土,如诗如画,写满百代沧桑,苦辣酸甜。三十万蒲江勤智儿女,尽心尽力,焕新万民精神,山水地天。
其县史悠,始建于公元583年。而据新石器时代之物考,鉴其史迹,已在四千余年之前。
(才开头写啊!未完待续呀!我存的草稿,怎么就发出去了!)
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辖8镇4乡。
蒲江始建于公元554年,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森林覆盖率50.8%,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素有“绿色蒲江·生态新城”之美誉。
[url=][/url]
1建制沿革编辑蒲江历史悠久。据县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鉴证,至少在4000年前,即有人类活动。蒲江地域,古 系
蜀国地。秦灭蜀后,隶
蒲阳县。汉属临邛县。
南北朝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正式建县,名广定。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名蒲江。
蒲江县古名广定,始置于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同时置
蒲原郡,郡、县治同地,址在今县城北1里地(原东岳庙一带)。恭帝二年(555年)析临邛县置临溪县,治地在今西崃乡残城址村。是时,广定、临溪县属邛州蒲原郡。
北周(557至581年)时,在州郡之上置总管府。蒲原郡仍领广定、临溪两县,郡仍属邛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悉罢全国诸郡,以州统县,广定、临溪县属邛州。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定曰蒲江(“以南枕蒲水故”)。隋大业三年(607年)罢总管府,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同年合邛、雅、登3州为临邛郡,蒲江、临溪县属临邛郡(郡治与严
道县治同地,今雅安县多营坪)。
合并图册(3张)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临邛郡为雅州(州治置严道县),蒲江、临溪等16县属雅州。同年,割雅州之蒲江、临溪、临邛等5县,置邛州(州治置依政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蒲江、临邛等县属
剑南道邛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邛州改为临邛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各置
节度使,蒲江、临溪县属剑南道
西川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悉罢全国诸郡,改郡为州。临邛郡改曰邛州,蒲江、临溪属剑南道西川邛州。唐大历四年(769年)临溪县设删华就嶲州,辖临溪、蒲江2县。唐大和四年(830年)分蒲江、临溪两县隶属嶲州(州治今
西昌)。唐乾符元年(874年)还蒲江、临溪两县仍属邛州。
唐文德元年(888年)划邛、蜀、黎、雅4州置永平军,蒲江、临溪县属永平军邛州。唐大顺二年(891年)废永平军,蒲江、临溪县属剑南道西川邛州。
五代十国时期,蒲江、临溪随邛州先后归属前蜀、后唐、后蜀政权。
北宋改“道”为“路”,推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建制。宋乾德三年(965年)蒲江、临溪属
西川路邛州临邛郡。宋
淳化五年至至道元年(994至995年),
李顺起兵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蒲江、临溪随邛州临邛郡属之。宋咸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区划为
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蒲江、临溪属益州路邛州临邛郡。同年,置
惠民监(铸铁钱,直属州郡领)于蒲江西部。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为
成都府路,蒲江、惠民监属成都府路邛州临邛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临溪县为镇,入临邛县;其领地并入蒲江、火井、依政3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罢惠民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复置惠民监,铸铁钱,直至
宋末。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即1275年),元军攻占
嘉定(今乐山),在川南建立地方政权。元至元十四年(南宋
景炎二年、即1277年)蒲江属嘉定府路邛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四川行省,蒲江属四川行省嘉定府路邛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蒲江县入邛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于
重庆建立“大夏国”,蒲江境域随邛州归属明玉珍大夏政权。
明
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十八日复置蒲江县,隶嘉定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嘉定府降为州,蒲江县仍属之。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月,蒲江县属四川省邛州。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
张献忠部据成都,建立
大西政权,蒲江属之。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张献忠牺牲,大西政权亡。顺治九年(1652年),蒲江属四川省
邛州(直隶州)。清嘉庆七年(1802年)于府、州、厅、县之上增置“道”一级建制,全川增设五道,蒲江属建昌道(道治雅州)邛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建昌道为上川南道,领邛州,州领蒲江、
大邑两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制,改为省、府(厅、州)、县三级建制,蒲江属四川省邛州。民国2年(1913年),又改为省、道、县三级建制,划四川为7道,以道领县,蒲江属四川省上川南道。民国3年(1914年),划四川为5道,蒲江属四川省建昌道。民国7年(1918年),
四川军阀开始各据一方,互不相属,形成防区制局面。民国17年(1928年)撤销“道”制,省
直辖县。民国24年(1935年)
军阀割据防区制结束,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和
西康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治眉山县城)领眉山、邛崃、蒲江等10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江县于1949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四川划为
川西、川东、川南、
川北4个行署区,行署区下分置分区行政督察
专员公署;蒲江县属川西行署眉山分区(通称专区)。1952年9月1日撤销全川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同年10月,改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区专员公署,蒲江县属四川省眉山专区。
1953年3月10日,撤销眉山专区,邛崃、蒲江、新津、名山4县划归
温江专区。
1960年4月29日撤销蒲江县,所属
行政区划归邛崃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蒲江县,蒲江县仍属温江专区。
1968年9月,“专区”改为“地区”,蒲江县属
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其所辖温江等10县划归成都市管辖,蒲江从此归成都市管辖。 [1]
2行政区划编辑区划沿革1997年,蒲江县面积582.9平方千米,人口25.2万,辖9镇10乡。县政府驻鹤山镇。
1999年,蒲江县辖10个镇、9个乡:鹤山镇、寿安镇、
大塘镇、天华镇、西来镇、
大兴镇、甘溪镇、
五星镇、朝阳湖镇、成佳镇;
复兴乡、西南乡、光明乡、
白云乡、寿民乡、
长秋乡、松华乡、敦厚乡、
高桥乡。
2004年8月26日,撤销天华、五星2镇和松华、敦厚、寿民、西南、高桥5乡。将原天华镇、西南乡和原高桥乡的狮子树、大林、潘沟3个村所属
行政区域并入鹤山镇。将原五星镇、松华乡、寿民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寿安镇。将原敦厚乡和原高桥乡的桂花、陡岩、育才、大田4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西来镇。将原大兴镇的沙楼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成佳镇。将原高桥乡的
玉龙、桥墩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
2004年,19个社区委员会、192个村委会;面积57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43人/平方千米。
2012年蒲江县有12个乡镇、107个行政村、25个社区。
区划详情浦江县辖8个镇、4个乡:
鹤山镇、
大塘镇、
寿安镇、
朝阳湖镇、
西来镇、
大兴镇、
甘溪镇、
成佳镇、
复兴乡、
光明乡、
白云乡、
长秋乡。有107个村、25个社区、1392个村民小组、89个居民小组。[2]
3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
蒲江县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缘,介于东经103度19分~103度41分、北纬30度5分~30度21分之间。东西最长37公里,南北最宽27.5公里,总面积582.86平方公里。2005年,全县人口25.75万人,耕地22.37万亩。县城鹤山镇距成都市区75公里。县域东邻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县,西靠名山县,南接丹棱县,北接邛崃市,东缘与彭山接界,界长1.8公里;东南缘以长秋山一线与眉山市东坡区接界,界长37.5公里;南缘以界牌湾、月南山一线与丹棱县接界,界长31.4公里;西南缘以陡岩山、两合水、龙潭水库一线与名山县接界,界长31.25公里,北、西北、东北缘以汪染房、余大冲、刘石桥、法明寺、刘码头、石牯牛一线与邛崃市接界,界长59.3公里。蒲江县疆界全长161.25公里。[3]
地质地貌蒲江县地质构造形迹由成都凹陷、大兴隆起(隐伏背斜)和熊坡背斜组成。成都凹陷位于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达名山,西抵灌县(都江堰市),东至金堂县。第四系沉积中心,大体循大邑安仁,经崇庆(崇州市)附近一线北出此段。东西两缘皆有断裂控制,西缘称邛崃至彭县(彭州市)断裂;东缘称成都至蒲江断裂。蒲江县境跨成都凹陷西南段之南部,所跨面积占全境五分之四。
县域东西长,南北窄,全县平均海拔534米。地势西南高,最高处白云乡月南山海拔1022米;东北低,最低处寿安镇夏河坝海拔465米。地貌类型以浅丘为主,兼有深丘、山地、平坝。浅丘遍及县境北部和中部,面积352.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40%;深丘绵延于县境西南部,面积40.50平方公里,占6.95%;山地分布于县境南部和西南部边缘一线,面积72.27平方公里,占12.40%。平坝沿西北至北东流向的蒲江河、临溪河展布,呈带状平川,在县域东部与成都平原主体衔接,面积118.04平方公里,占20.05%。县境山丘属邛崃山脉东延余脉,有大、小五面山及长秋山。大五面山连绵于县境北和东北部,海拔52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定、玉龙、铜鼓、棋盘、福果、金鸡洞等山峰,最高处金鸡洞山海拔607米。小五面山从县境西南部向东北部铺陈,横卧县境中部,海拔535米以上山峰有九仙、红岩、金鹅、狮子、来龙、双凤、白鹤、龙头、黄鹤、钟鹤等山峰,最高处九仙山海拔630米。长秋山峙立于县境西南和南部边缘,海拔658米以上山峰有月南、长秋、看灯、尖山寺、擦耳岩、官帽、玉芝、佛儿岩、太清观、灵鹫等山峰,最高处月南山海拔1022米。[4]
气候蒲江县年平均气温16.3℃,平坝、丘陵、山地随地势升高,夏季逐渐缩短,冬季逐渐增长;“两河”下游的寿安地区为夏季最长地区,长秋山区为冬季最长地区。县境属暖水区,“两河”平坝区水温平均比气温高2.0℃;耕作层5~20厘米处,年平均地温在17.9~18.2℃之间,高于年平均气温1.6~1.9℃。县境内日照时数,春夏足而秋冬短;降雪少,年平均降雨量1196.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除5月份最低为79%外,其余月份均在80%以上;风向以东北风、西南风为主。[5]
水文蒲江县主要河流有蒲江河和临溪河。蒲江河属岷江水系,发源于总岗山—丹棱县王场土地坳之杨山,县境内流程44公里,流域面积287.5平方公里。临溪河又名铁溪河,属岷江水系,古以溪旁山中有铁矿而得名,县境内穿越大、小五面山,接纳两山溪流,于五星镇上场口汇入蒲江河,流程38.2公里,流域面积147.8平方公里。[6]
4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1986年,蒲江县农业用地2.04万公顷、林业用地1.87万公顷、水域4773.33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240公顷、交通用地1800公顷、未利用土地7406.67公顷,土地总面积5.83万公顷。农业用地中,耕地2.0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82%;按总人口23.89万人计算,人平耕地0.09公顷(1.28亩)。2005年,全县耕地1.4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56%,比1986年减少5400公顷;按总人口25.75万人计算,人平耕地0.06公顷(0.87亩),比1986年减少0.03公顷(0.41亩)。耕地减少原因主要为退耕还林、城镇建设和交通等用地增加。[7]
水资源蒲江河理论蕴藏水能6002.2千瓦,可开发量2732.5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5.5%。临溪河理论蕴藏水能5710千瓦,可开发量2881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50.5%。县境内地表水天然资源4.65亿立方米,主要由降水产生,年平均降水总量7.5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84亿立方米,可开采总量5522.8万立方米,占19.37%。2005年,全县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达1.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的34.4%。有29家单位取用地下水,年开采量310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5.6%。[6]
矿产资源县境内蕴藏有煤、铁、盐卤、耐火石、天然气、矿泉水等地下矿产资源,天然气和矿泉水实现工业化开采,其余未作开采。[8]
5人口编辑2012年末蒲江县总户数117394户,总人口2635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143人,占27.8%,农业人口190384人,占72.2%;男性131997人,占50.1%;男女性别比为100.4(以女性人口为100)。2012年出生2362人,死亡2714人,人口自然增长-3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
6交通编辑国道108线(
成雅高速公路)、318线(川藏路)和省道川西旅游环线贯穿全境,全县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县乡村道为支撑的快速通畅的交通格局。[10]
7经济编辑综述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76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3140万元,增长4.2%;二产业完成388597万元,增长17.6%;三产业完成255897万元,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137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为19.2:48.7:3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62.4%和31.1%,拉动经济增长0.9、8.5和4.2个百分点。[9]
第一产业2012年,蒲江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56250万元,增长3.8%,实现增加值153140万元,增长4.2%;蒲江县耕地面积23910公顷。蒲江县粮食总产量120066吨,下降0.1%,其中:水稻总产量79693吨,下降1.7%,油菜籽总产量18592吨,增长1.1%,水果总产量207121吨,增长2.8%;茶叶总产量7202吨,增长14.1%;蔬菜总产量183067吨,持平;农产品牌优势明显。
生猪出栏达102.38万头,增长3.4%;家禽出栏659.82万只,增长3.3%。肉类总产量84332吨,增长5.7%。水产品产量6500吨,减少24.9%。[9]
第二产业2012年蒲江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44114万元,增长18.0%,对GDP的贡献率达56.7%,拉动蒲江县经济增长7.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76户,实现增加值256442万元,增长19.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9206万元,增长12.7%;实现利润22647万元,增长27.1%;实现利税35842万元,增长22.8%;入库税金12241万元,增长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80.6%。[9]
第三产业2012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998万元,增长12.2%。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765.98万人次,增长6.7%,旅游收入83041万元,增长15.4%。
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8740万元,增长23.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48590万元,增长29.6%;各项贷款余额465424万元,增长47.3%。[9]
8社会编辑科技事业
2012年申请专利178件,其中授权135件。
教育事业
2012年末,蒲江县有中小学校25所,专任教师1905人,在校学生总数23746人。年末蒲江县有小学8所,专任教师730人,在校学生9126人。中学17所,专任教师1175人,在校学生14620人。蒲江县小学学生升学率为110.4%;初中学生升学率为97.6%。
医疗事业
2012年,蒲江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9个,有床位1271张,技术人员1375人,婴儿死亡率为5.2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100%。
公用事业
2012年,建城区面积8.05平方公里,建城区绿化覆盖率42.1%。城市排水管道长度97公里,供水管道长度280公里。2012年供水总量350万吨,生活用水227万吨;天然气供应量1810万立方米,生活用气122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量290吨,生活用254吨。生活垃圾清运量4.26万吨,处理量4.20万吨。[9]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