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将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
会议将开启法治中国的新征程,描绘同西方社会的民主主义与自由等价值观不同的“中国式法治”蓝图。
人民网成都10月23日电(朱虹)从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这一关键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将“依法治国”立为主题,对于中央会议而言是史无前例的。
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部分学者。在他们看来,依法治国不仅仅是一项国策和制度建设,当前社会治理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和更新,法治化进程任重道远,直到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昝宝毅
“安全食品将是依法治国带给老百姓的一大实惠”
“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是老百姓的基本需要,也将是依法治国带给老百姓的一大实惠。” 昝宝毅认为,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根本上、制度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昝宝毅说,毒奶粉、地沟油、毒大米和瘦肉精等几乎涉及到老百姓生活必需食物的各个品种,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深恶痛绝,却无能为力。除了食品供应商缺乏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食品安全管理严重失范,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者有法不依,政府监管缺位,社会监督不力,消费者维权艰难等不依法治理因素普遍存在。”在昝宝毅看来,正是这些因素恶性叠加,才使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发突出。“推行依法治国,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就是要以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获得有法制保障的安全食品。”
四中全会后,食药方面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对此,昝宝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纳入法制的管束体系。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将被关进法制的笼子,被有效地遏制。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应更加明确,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明确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者、政府、社会监督单位的责任,推进责任各主体依法承担、履行相关责任,促进相关责任的有效落实。同时对不履行责任、监管失责的主体要违法必究。
“依法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能够获得安全的食品,有效保障身体健康。这是推行依法治国带给老百姓的一大实惠和红利。”昝宝毅说。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
“依法治国还应关注支撑法律基础的制度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农地制度改革。郭晓鸣认为,依法治国非单纯的法律构建和立法执法的问题,还应关注支撑法律基础的制度建设。
“当今的二元结构和法治特殊背景之下,依法治国在中国的农村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构建完善完整的财产权利制度。如果没有清晰明细的财产权利制度,那么依法治国对于广大的农村群体这个相对弱势的群体而言,缺乏基本的制度基础。”郭晓鸣说,如果农民对自己有哪些资产,多少财产,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怎么谈得上通过依法治国的治理体系来保障他们的权益。
郭晓鸣认为,“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农民的财产权利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从无到有,还面临着实现财产权利的城乡平等问题。“不能让农民的财产权利和城市的财产权利存在太大差异和失衡。否则‘依法治国’会面临很多矛盾和挑战。”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老师张海川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填补空白、完善基本制度与管理体制的政策措施。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等等。
“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张海川分别从立法配套、执法力度和保障领域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未来需加快制定和细化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现行规定,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强化社保法实施机制,落实和兑现法律赋予老百姓应有的权益。”他认为,社会保险法需要完善的立法配套。
张海川认为同样需要加强的还有社会保险法执法力度。“依法治国”在社保领域的重点,还在于制度化地破除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乃至个人利益在社保执法中的障碍。“目前侵犯劳动者社保权利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有些地区还相当普遍,常常涉及一些大企业,却并未受到应有的惩处。”他说。
近年来,针对困难群体的各项救助事业,以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张海川认为,还应加快社会保障其他领域的立法,因为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不同群体和领域。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唐小飞
“依法治国,绝不是为了让法成为社会的枷锁”
依法治国是民心所盼,唐小飞认为,“依法治国的同时,还须合理设计各种制度。”他说,如果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国家或者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开展依法治国,必然带来大量的制度陷井案。
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对国家各行各业的相关制度进行修正和再设计,否则那些不符合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制度,可能会演变为违法陷井。
在进行制度修正时,要充分尊重人、人性、人的创造性、市场规律等。同时,也要用制度限制“人性恶”可能滋生的各种有违法可能的土壤,比如政府官员的责权利问题,权力应该多大,责任应该多大,利益如何分配等。
在唐小飞看来,依法治国首先体现的是保护人的法治精神,依法治国绝不是为了让法成为社会的枷锁。“只有秉承这样的法治精神的依法治国,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百姓的拥护,让‘依法治国’中的‘法’变为激励因素,而不仅仅是约束因素。”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老师郭金云
“法治的精神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自觉的行为准则”
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已17年。17年间,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郭金云表示,依法治国要确保以宪治国,处理好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构建宪法法律权威的实现与保障机制;在依法界定权力边界、治理腐败、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关键领域作出实质性的改革部署。
那么,建设法治政府到底最关键的是什么?
“良法善治。‘良法’是法治的价值标准和理性追求,‘善治’是法治的运作模式和实现方式,就是要把制定良好的法律付诸实施,公正、合理、及时、有效地用于治国理政。”郭金云说道。
同时,他说依法治国最迫切需要解决是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素养。“让法治的精神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自觉的行为准则,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达到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
培育良好公民和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个主体的创造力,构建全民守法、礼法合治的格局,正是郭金云心中“依法治国”社会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