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真实与朴素进行到底
——序马登散文集《借阅星光》
===================================
断断续续与马登兄神交已有好些年光景了,始于彼此在四川某网站的散文版做版主的那些岁月里。至今都深感遗憾的是,神交了那么些年,彼此居然还没有相见过。不过,回头一想,人生也许就是这样,见与不见、聚与不聚,其实都不是最紧要的,紧要的是心灵能够交融,是志趣能够投缘吧?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马登兄把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让我给写序,这无疑是对我的信赖和好感,虽然没有见过面,就凭着这一份信赖之情,我定当是义不容辞的。
马登兄的散文集定名为《借阅星光》。书名很美,充满了唯美的虚拟感和诗质的空灵感。但是,翻阅他的散文后就发现,其实马登兄的散文是很实在的,每一篇记叙的都是身边的事情,都是亲历的事情,没有那种虚蹈的架势和捕风捉影的玄虚。
我经常在想,什么是散文?其实,散文就是散散淡淡的生活记录,就是平平常常的人生足迹,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轨迹。那种花里胡哨的文字,那种假装舔血自怜的文字,那种无中生有的虚构与杜撰,也许也算是散文,但是,这样的文字毕竟过于虚幻,过于虚蹈,过于非主流了。读了马登兄的散文,深感欣慰的是,他的创作是实实在在的,他的作品没有丝毫故弄玄虚,他记录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真实,那么实在,似乎触手可及,呼之欲出。古今中外,凡是大家的散文,无不是实在和真实的。这一点,马登兄悟得透,也实践了,值得庆幸。
什么样的人一定说什么样的话,同理,什么样的作者一定写什么样的文章。从这一点来看,马登兄是个真诚的作者,是个实在的作者,只有这样的作者才会对真实的生活和人生充满敬畏与景仰,才会书写出真实的文章。
文章的真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做人的真实。真实的文章,不仅给人鲜活感,重要的是能给历史留下真实的证据,真实的史料。虽然马登兄记叙的人和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基本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但是,历史和人文真正需要的往往就是那些点点滴滴真实而平凡的人和事。从这一点来看,马登兄是深谙为文之道的,是一贯为之的。
站在文学的审美高度来看,文章的真实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够在真实记录人和事的基础上升华出一个作家的认知和感悟来。也就是说,让文章从生活的层面升华出哲学的内涵来,只有这样,一篇记叙文或者游记,才会不同凡响,成为一篇有深意的美文,才会启迪读者,影响天下。
让人欣慰的是,马登兄没有停留在客观的记叙上,他在有意无意间升华着文章的审美高度和思想深度,希望能给人们带来物象以外的哲学启示和智慧启迪。哪怕是写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他都在注意文章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提升,使之尽可能释放出超于事物表象的人文思想来。
读过马登兄的散文就知道,其实哲理往往是最朴实的,不是那种绕来绕去的天书。比如《论语》,比如《道德经》,比如那些著名的哲学书籍,他们阐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理,这些道理关乎人生,关乎生命,关乎爱情,关乎生活,关乎伦常,而这些,恰恰是马登兄散文关注的主题。从这一点来看,希望马登兄坚守真实的和朴素的写作,在真实与朴素间寻找到更加朴素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来,让作品呈现出别样的深意,别样的韵致。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段话,现在我把这段话引过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文人大多喜欢倾述,这种倾述不是面对面的那种絮絮叨叨,而是在思考了世间万物后的奋笔疾书。文人大多还喜欢被人倾听,这种倾听当然不是戏园听唱,而是通过文字产生出的心灵感应与共振。虽然文人喜欢倾述和被倾听,但是,文人绝不会逢人就说,也绝不会逢人就让他听。套用一句俗话:为悦己者容。文人也是如此,他们的文章只给悦己者写,只给悦己者看,那些凑热闹的或擦肩而过的,真还没有看的资格。在这里,再改一句俗话:文逢知己千篇少,思不投机半字多。”
此文算不得序,只能算是读后感。祝贺马登兄《借阅星光》的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