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93|评论: 1

《红烛映九天》土文化走上大舞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9 07:56 | |阅读模式
      如何让川北民俗文化走上舞台,走出川北。利州区历时2年精心打造的《红烛映九天》(以下简称红烛),为川北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掀起盖头   精彩纷呈


  随着红烛首演进入倒计时,在广元文艺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热议。日前,由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和市文联、批评家协会的相关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对红烛的诞生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掀开了川北民间婚俗文化的“红盖头”。

 
  婚嫁习俗是社会民俗中的一个很小的板块,但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板块。几千年来,川北民间婚嫁一直沿袭着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婚嫁习俗。

 
  地处蜀北山乡的广元,其婚嫁习俗与我国古代仪节大体相同,即按“六礼”的程序进行。一是“纳采”,即送礼求婚;二是“问名”,即询问女子名字和出生日期;三是“纳吉”,即送礼订婚;四是“应征”,即送聘礼;五是“请期”即议定婚期;六是“迎亲”,即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人。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这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礼仪风俗却被历史的车轮辗碎而逐渐消亡。

   
  就在这一切淡出人们的视野时,红烛的闪亮登场,让人们重拾记忆,“下定”、“梳头”、“哭嫁”、“撞亲”等细节的展示,将这些失落的婚嫁习俗再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剧中融入的一些地道的川北民间文化,如吹树叶、唱山歌、唢呐对答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让整个剧目精彩纷呈。

 
  在红烛成功打造的背后,专家们对这些有着有着数千年发展的民间艺术,在人们的艺术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下,如何保护川北人民共同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和重建川北人灵魂的家园,引发了更深入探讨。

 
民俗文化    亟待保护

 
  “目前,川北民俗文化最让人担心的是后继无人!”市批评家协会会员李中学在红烛研讨会上痛心地说。其实有些珍贵的民间文化我们还来不及发掘的时候,就已经面临消失,许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我们还来不及收藏的时候,就在民间悄然流失,面对即将消亡和流失的民间文化时,我们只能扼腕叹息。


  据了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化、商业化、城市化及西方流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川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像川北民歌、文化习俗等大多生存环境恶劣,资源流失严重。此次红烛的打造就是对川北地方文化的一次抢救性修复挖掘。

 
  在历史的传承演进与现实的发展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川北丰独特灿烂的民俗文化,呈现出无穷无尽的风土人情的巨大魅力,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民间风俗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根据这一特点,红烛紧紧抓住民俗文化的根,并融入大量的川北民俗文化元素,就像一根丝线,将遗失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一颗颗串了起来。

 
  “抢救婚俗文化就是抢救地方文化。没有了地方文化也就没有了地域性。如凉山的‘火把节’、泸沽湖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如果没有了这些地方民俗,也就没有了地域文化。”市文联成员何华安对红烛立足婚俗这一点来再现厚重的地域文化非常赞赏。

 
  “值得欣慰的是,红烛的诞生又让我们看到了川北文化传承的希望。”专家们一致认为,红烛对川北婚俗的抢救搭起了传承之桥。虽然婚俗只是川北民间习俗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将川北民歌、舞蹈、建筑、服饰、习俗等做了一次集中展示,这对整个川北民俗文化的挖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乡土文化  走上舞台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云南石林因“阿诗玛”而名扬四海,广西桂林因“刘三姐”而蜚声中外,一段纳西古乐弹更是拨得世人心旌摇荡,这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怎样让川北民俗文化也从“默默无闻”走向“世人皆知”呢?红烛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红烛以地道的川北民歌贯穿整场,从打夯号子到月下相约,从“梅花落儿落”到“二面麻柳叶”……这其中既有人们劳动的歌谣,也有男欢女爱的情歌,将川北民歌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内容、浓郁的地方色彩进行了一个集中展示,生动地反映了川北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川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同时,川北唢呐的巧妙融入,更为该剧增色不少。在“撞亲”中,以唢呐模仿媒婆对答,两只唢呐互相竞奏,句逗清晰、轻快活泼,生动地描绘出两个媒婆诙谐幽默的形象。


  “利用方言出味道!”这是红烛最大的亮点,无论是山歌还是人物对白,都体现出川北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对方言“俗”的处理上,既不失川北特色,又不失诙谐幽默,同时也反映出川北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

 
  “我们一直坚持对内挖掘民俗文化潜力,对外开拓民俗文化市场,倾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将民俗文化的发展逐步推向产业化道路。”在谈到川北民俗文化的发展时中共利州区委宣传部部长陈蕾说,“我们一方面致力保护民间文化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并集思广益,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寻求发展的出路;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各种形式筹集资金,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展示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让‘土文化’走上大舞台!” (文/ 江涛  张文良    图/董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2-10 19:04 |
乡土文化光彩依然啊[em06]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