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01|评论: 25

[相如·茶馆] 蓬安县骑龙乡惊现150余年前清朝咸丰年间的房产地契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2-10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安县骑龙乡惊现150余年前清朝咸丰年间的房产地契

    前些日子,笔者在蓬安骑龙乡文化站赖永帆家中看见了他家珍藏的一张清朝咸丰年间的房产地契,该地契写在一张白色的宣纸上,呈正方形状,长宽大约60余厘米左右,纸上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房屋主人的房屋土地来源、性质以及房屋土地的所有人姓名、证明人姓名等等,地契上的文书内容大约有400余字左右。同时,地契上还分别盖着清政府时期蓬州地方政府部门的印章,印章呈正方形状,地契落款为清朝咸丰年,从落款时间计算,该地契保存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该地契对研究清朝时期蓬安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均具有较大的文物价值和参考价值。(邓四平摄影报道:15908275137)
20092202001044728_副本.jpg
20092202003647651_副本.jpg
20092202012246258_副本.jpg
200922019523243628_副本.jpg
200922019534091034_副本.jpg
200922019541246117_副本.jpg
200922019544257566_副本.jpg
200922019552543556_副本.jpg
200922019554841960_副本.jpg
200922019565322758_副本.jpg
200922019574413181_副本.jpg
200922019581515277_副本.jpg
200922019585994812_副本.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追踪——————————————————
蓬安现清朝房契 立于清咸丰元年



南充新闻网讯(记者 罗琴 实习生 王菁华)   近日,网友“山水如画”在南充新闻网“三国源论坛”发帖《蓬安县骑龙乡惊现前清朝咸丰年间房产地契》,称在蓬安一村民家中见到了一张收藏了100多年的地契。
  18日,南充新闻网记者联系上了这张“很有年代感”的地契的主人赖云帆。
  家族人丁兴旺 700两银子买地购房
  赖云帆告诉记者,这张地契是他家祖上买地购房时的凭证。“落款时间是咸丰元年八月初三。”赖云帆说。
  据今年59岁的赖云帆介绍,他曾听家里的长辈说起过,他们家族从江西搬迁至蓬安,最初在蓬安财神楼居住,后来搬到双河桥村。“由于当时家族成员很多,双河桥已经住不下了,祖上就计划在金甲乡买地买房,所以才有了这张地契,我家祖上的坟现在还在双河桥村呢。”赖云帆说,到了他这一代,差不多是赖家的第七代,关于这张地契的故事也是听家里长辈讲述的。
  据了解,这张地契是赖家祖上在金甲乡当时一家姓唐的人家购地买房时立下的,地契上写有用700两银子购得一块约80亩的土地和两栋纯木质结构的排山房,地契呈正方形状,长宽大约60厘米左右,纸上用毛笔工工整整写着房屋主人的土地来源、性质以及房屋土地的所有人姓名、证明人姓名等等,字体为繁体字,排版也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方式。
  “那个时候的地契对土地边界写的十分清楚,左边到哪里,右边到哪里,这块土地边界上住的人姓什么都写的很清楚。”赖云帆笑着说,有时候看着那张地契的内容,就能联想到祖上买地时的情景,感觉像是穿越了一般。
  家族的记忆要一直珍藏下去
  即使在现在,赖云帆的家族依然人丁兴旺,目前共有120人左右,家族里的每个人都对这张地契十分珍惜,“地契是写在一张宣纸上的,纸张比较柔软,不易损坏,再加上我们很爱护,所以地契现在看上去还很完好。”赖云帆认为,虽然这张地契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但却是长辈一代代传下来的,会一直收藏下去。
  得知赖云帆家有一张清代地契,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小平显得格外兴奋。“我们最近正在研究南部县衙档案,蓬安和南部距离也不远,这张地契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些补充。”杨小平说。
  蓬安县文广体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张地契对研究清朝时期蓬安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均具有较大的文物价值和参考价值。(编辑:魏豪成)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QQ图片2014121017200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2-1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董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骑龙,那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 


  文 / 邓四平
  神秘奇特的补巴桥,巍峨俊秀的西阳山,形制宏大的古墓葬,气势雄浑的字库塔,历史久远的旧石器时代石斧,经典传奇的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以及众多绘声绘色与龙有关的民间传说……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居然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蓬安县骑龙乡。
  宛如一个高深莫测的千古之谜,更恰似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故事,蓬安县骑龙乡深深地吸引了我寻幽、访古、探索、发现的目光。
  去骑龙乡以前,我粗略地查阅资料了解了一下:骑龙乡其实并不大,该乡地处蓬安县北部丘陵地带,距县城22公里,仪北公路穿境而过。乡域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892亩,辖9个村,85个社,2583户,人口10314人。
  同时,据悉,在蓬安县如今的39个乡镇中,以龙命名的乡镇大致有三个:一个是龙云,相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汉中王李瑀贬为蓬州刺史时,来游此寺,将寺庙称为龙潭寺。后因李瑀系唐朝皇帝唐玄宗长兄李宪之子,为龙子龙孙,遂对龙潭寺大兴土木扩建,改名为龙游寺。上元初年(760年),颜真卿(刑部侍郎、书法家)被贬为蓬州长史时,来游此寺,亲书“龙云寺”三字,自此,“龙云寺”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今天。另一个以“龙”命名的乡镇便是与龙云镇山水相连的巨龙镇,巨龙镇原先叫盘龙镇,龙盘虎踞之地,为与原南充县的盘龙镇相区别,故更名为如今的巨龙镇名。自古以来,龙均为皇帝的化身和象征,尊贵无比,神圣不可侵犯,而蓬安县骑龙乡居然竟能以骑龙名镇,这更是令人惊奇不已。
  走进骑龙乡,先去了乡场镇上大致转了转,场镇并不大,当地居民的房屋因势就形沿公路而建,以路为街,和其他地方的场镇几乎大同小异,但与其他场镇又有不同的是,骑龙乡最热闹繁华的场镇中心长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黄角树,树下立有一块高宽大致约一米左右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鲜红的碑文,石碑是为纪念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曾在此战斗而立的。站立高大的红军纪念石碑前,让人情不自禁地就遥想起了当年红军曾于此战斗时的峥嵘岁月和辉煌往昔,当思绪从从前蓦然回到当下之时,你又会深深惊叹到,原来自己脚下亲密接触的土地竟然也是一方激情燃烧英雄的红色热土。
  到了骑龙,那传说中神奇的骑龙补巴桥自然是非去实地参观不可的。
  去骑龙之前,就听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明告诉过笔者,该所珍藏着一件解放后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斧,石斧就是于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先前,笔者也曾于该文管所内亲眼看见,那于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石斧呈长条状,长约12厘米,宽约5厘米,整个石斧上密布斜条形波纹状磨制条痕,宛如层层波浪起伏,斧口呈月芽状。据该单位负责人告诉笔者,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由此,笔者暗暗地想道:一个能够出土旧石器时代石斧的地方,自然也同样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神奇所在。
  从乡场镇乘车出发,沿着一条不宽的乡村公路前行,车行大约十来分钟二三里地远,便就到了曾经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补巴桥村了。补巴桥的桥名就是村名,据该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介绍,补巴桥是一座十分奇特的石板桥,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奇特之一是这座石板桥建于《蓬州旧县志》记载的相传有神奇犀羊显圣的西阳山下,据《蓬安县旧志》载:“西阳山有峭壁,壁立千仞,中有巨穴可容千人,旁有仙女石。”又传,曾因地震而见犀羊,故名“犀羊山”,今称“西阳山”,含夕阳照山山愈秀之意。西阳山下的补巴桥四周地形与河道呈现为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形状。奇特之二在于,据当地上年纪的老人介绍,石板桥前后共修建过三次,每一次刚刚修建好便不明不白地垮了,后来当地有一位特别厉害的能工巧匠在即将竣工的石板桥的桥面上挖了一个洞,镶嵌上一块长宽高各40余厘米的石柱,从此石板桥便再也没有垮塌了,“补巴桥”因此而得名。另外,该桥更为奇特之处是在石板桥的桥墩石,当初工匠修桥完毕用錾子在桥墩石上书刻有二字,据该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介绍,他几乎查阅完了《辞海》和《康熙大字典》,居然在字典和词典中都没有找到这两个字的踪影,同时,他也向很多人询问和请教过,居然都无人能识得此二字,此二字究竟应该怎么读音,是什么含义,有什么寓意,至今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陪同前往的骑龙乡党委书记沈恒同志告诉我,不远的西阳山上还有另一个值得探访的去处,名叫骑龙接引塔,也叫字库塔。于是,恋恋不舍地离开补巴桥前往西阳山。
  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蜿蜒曲折山路的跋涉,终于登上了当地县志中记载的高约557.2米的西阳山了。
  登临山顶,只见临近山顶的山崖之下有一片开阔的土地,一段残垣断壁赫然映入眼帘,估计那是先前的寺庙,如今早已荒芜,只留下几株高大的梧桐树在阳春三月和煦的风中高高的矗立着。在残垣断壁旁十余米的一块油菜地里,我们见到了那传说中的骑龙字库塔。那塔看上去巍峨俊秀,气势雄浑,仔细打量,那塔身共三层,计有5米多高,每层砌有6面雕花石壁,共有18面石壁,每面石壁上均雕刻有精美佛教壁画和文字,塔正面顶层有长方形石匾,石匾楷书刻“接引塔”三字,字如行云流水,潇洒俊逸,每字长宽15厘米左右,石匾下方镂空雕有两扇精致石门,高3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均呈欲开未开之状,仿佛塔中居有仙人呼之欲出一般。塔基状如莲花,用天然巨石雕刻而成,巨大的莲花塔基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仿佛含苞待放的水中莲荷鲜活灵秀,楚楚动人。
  尤其是那塔顶石匾下方精致的石门,据说,当地人曾把烧燃的火纸丢进石门,数百米的山下的石洞里居然也能冒出烟雾来。同样,在山下的山洞里烧纸,山上塔顶的石门居然也能冒出袅袅烟雾来,究竟其中有何奥妙,至今依旧无人能解。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字库塔的塔身右侧第二层的两面石壁上赫然雕刻有:“皇图永固”和“帝道遐昌”8个字,塔基基座正面雕有“金龙戏珠”等精美图案,塔身左侧刻有“大明万历甲寅本寺众沙门立”12字。
  笔者暗暗寻思:此塔为何雕刻有金龙,为何又镌刻“皇图”、“帝道”等等字样,难道此塔暗中在寓示着什么,或者有着什么难以诉说的隐情及秘密?一切的一切真相,也许惟有山中荒芜的残垣断壁知晓,一切的一切的谜底,也许也惟有山中古老的山石,高大的梧桐,轻轻的山风,或者可以明了。而我们都只是一些慕名而来寻幽访古朝圣的无知者。
  看完山中的字库塔,骑龙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向我介绍说,骑龙乡是一个历史久远人文底蕴厚重的地方,山中还有西阳洞,传说是先前犀羊显圣的地方,洞很大,据说可容千人。山里还有很多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古墓葬等等,据说有的墓葬的石刻相当精美,有的墓葬据说还雕有什么诰命夫人等等字样,如此等等,不一而举。因时间已晚,于是大家便不得而去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4-12-10 21: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蓬安 发表于 2014-12-10 21:05
歇一晚第二天继续噻!

荒山野岭的
到处都是古坟
据说还有诰命夫人

我怕:lol


发表于 2014-12-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4-12-1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老师辛苦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qiao888 发表于 2014-12-12 14:55
邓老师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发表于 2014-12-13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老师辛苦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4-12-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要保护!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