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丑”
作为形象系统和程式系统的戏曲行当,不同的剧种各有不同的划分。川剧的生行仅含文、武生两大类。文生、武生又分各种小类,我要讲的“文生丑”,即是文生中的一个小类。 据我父夏长清讲,川戏原无“文生丑”分类,而“文生丑”是一位唱文生的老先生的偶创。遗憾的是,当时父亲说得有姓有名,我不可能想到有动笔的今天,故只记住了事,没记住那位“文生丑”始创人的尊姓大名。的确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位老艺术家擅演《痴儿配》中的痴儿。 《痴儿配》源于《聊斋志民·小翠》的传统大戏(戏与书自然有异):老狐借王玉成的福荫,躲脱了雷劫之灾,遣狐女春花(即小翠)往配王玉成之子痴儿报恩。……权奸王甫奚枉奏淮南知府杨少林暗通草冠,奉命捉拿全家,其子杨俊护母逃至王玉成府避祸;佞臣王甫奚率人役跟踪到王府搜查,偶见痴儿头戴皇冠,身着龙袍与春花在花园玩耍。王甫奚喜出望外,正好一箭双雕,即扭王玉成面圣——奏王玉成私造皇冠冕旒,图谋不轨。皇帝召痴儿验明——乃纸做衣冠、小儿玩耍物件。帝遂怒斥甫诬告…… 这位老先生在某乡庙会戏演痴儿,大获好评,会首还亲自设宴款待。席间,会首对老先生的表演大大地赞扬了一番,未尾说了句“稍感不足”。但会首又道不出“稍感不足”的具体之处。会首一句“稍感不足”,使老先生常常苦思…… 第二年的观音盛会,戏班又被邀请到该乡演会戏,那位会首仍点老先生的“买米”戏(演得颇有特色的看家戏,靠它挣钱借家养口)《痴儿配》。这次演出效果比上年那次更佳,会首鸣鞭挂红20余次。戏毕,会首亲自上台请老先生赴宴,并请了该乡的几位玩友名家作陪。会首兴致勃勃地双手举杯敬酒:“今年的《痴儿配》比去年演得还要好,‘稍感不足’没有了!” 原来,老先生经过苦思“稍感不足”后,在痴儿的俊扮文生化妆上添了一块白粉(画小丑脸谱),并在文生的爪、丫、痴、呆的基础上,融进了丑行的滑稽、幽默、风趣的表演,使痴儿这个人物的唱腔、念白、做作显得自然流畅,合情顺理。从此,诞生了“文生丑”。因此,相继出现了“文生丑”应工的《蝴蝶媒》(即建国后的《乔老爷奇遇》)的乔溪,《独占花魁》的秦重,《荷珠配》的赵旺等等。 “文生丑”,不仅丰富了川剧的文生行当,也拓展、丰富了川剧的表演艺术,更成为川剧剧种的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