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市区南的华西坝是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早在1910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便建于此。1937年抗战爆发后,东部与中部高校相继被迫西迁。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迁至四川成都,云集华西坝,历经战火流离的师生终于在这个中国的大后方,觅得一块相对清静的治学之地,华西坝则成为有名的“五大学”。 国难当头,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敞开心扉迎接友校,这个时期是独特而空前的,坝上的师生骤然增至约5000名,华西坝的校舍和设备被发挥到了极至。除了紧缩本校师生用房,租用和新建简易校舍,师生们在地下室,在阁楼装上老虎窗即权作实验室,在教学楼的两头装上隔板,便成了窗明几净的办公室。 面对纷扰的局面,几所学校表现出了精诚团结,共渡国难的合作精神。各校采取松散结盟的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的师资、校舍、设备进行协作办学,对教学采取统一安排,分别开课的办法,允许学生在校际之间任意选课,各校承认学生读得的学分,教授师资和教学设备都可以互通有无,一时间华西坝成为五大学的共同校园。 伴随着前方的血雨腥风,华西坝上的高等教育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得到了发展。 据统计,在华西坝的各大学学生人数普遍比联合办学前增多;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校还增设了一批系科。更值得一提的是,各校师生由于朝夕相处,互相取长补短,既增进了友情,也扩展了知识。 抗战胜利后,1946年内迁高校陆续返迁,华西坝“五大学”也拉上了历史帷幕。  冬季运动会上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
 儿童福利实验托儿所的儿童(194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