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我听见,岩石上那些传奇在剥落,天空中那些雨滴在消逝,慢慢结冰的召唤,凝固风中的脚步……”这是电视连续剧《听见凉山》中的歌词。不知为什么,听到它,我就想到如今正在逐渐迷失湮灭的彝文化,它仿佛就是如今彝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
未来昭觉之前,通过互联网,我知道这儿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的所在地,是彝人聚居区,而且是民族服饰之乡。当时我眼前出现的是孩子们身穿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在上课,听着我用汉语讲课常常会一脸茫然……可到这以后,我困惑了,他们穿着和我样式一样的衣服,大部分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对汉语不仅能听懂,而且能顺畅地说,尽管不标准。
我曾问过他们,你们为什么不穿自己民族服装。有的说穿起来不好看,也不方便;有的说太贵,买不起;也有的说,因为大家都不穿……
彝族服装不好看吗?我曾把火把节上拍的照片发到个人空间,大家都惊叹彝族服饰的漂亮,纷纷点赞。
彝族服装穿着不方便吗?可是他们的先民头戴英雄帽,腰挎英雄结,身骑骏马,一路迁徙,一路开疆拓土,来到凉山,建寨立业,男耕女织,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何曾有一点不方便?
彝族服装贵吗?大家都知道,一种产品,消费量越大,价格就越便宜。正如电话,刚出现时,话费一两元一分钟,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可现在呢?当彝族人都穿起本民族服装时,工厂就会大批量生产,不用像现在这样用手工缝制,它的价格还会贵吗?
可是现在,人们都不穿,于是价格贵了;大家不好意思穿了,穿了就感觉与这时代落伍了,也感觉不方便了。只是在遇到婚丧嫁娶及重大节日的时候,才有些人把收藏已久的民族服饰拿来穿上,可即便在这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不穿,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
这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结婚那天,新郎会穿上汉族特有的长袍马褂,新娘会穿上旗袍(这不是汉族服装,应是旗人的)绣鞋,戴上凤冠。而结婚以后,就再也不穿了,因为这些行头都是借来或租来的。现在呢?人们早已经忘记了老祖宗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了。虽然前两年也有人复古要提倡穿汉服,可终究是昙花一现,只引起媒体一时的喧嚣而已。前车之鉴,长此以往,彝族服装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汉族人穿了几千年的汉服已化为历史的风烟,但我们的语言还在,她流传千载,生生不息,传承着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是现在彝族语言现状如何呢?
诚然,现在凉山州东五县由于民族单一,都还是用彝语交流,可是在凉山州的其它地方呢? 听说那里的孩子们已经不能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了,尤其城市里边的彝族孩子,他们穿着“汉族服装”,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有的连名字也已经“汉化”了,从哪儿还可以看出他们是彝族人呢?
就是在凉山州东五县,学生们能用彝语交谈,但让他们用书面表达,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不能很好地使用和书写自己民族的语言了。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他们更习惯书写汉语,也不愿意使用彝语。这一点从高考成绩上就能表现出来,即便是汉语文和彝语文同等分数的一类模式高考,他们彝文分数也远远低于汉语文分数。
不是他们不愿意用,而是他们不会使用。小孩子进了小学,学习的语言是汉语,而不是他们本民族的彝语。这也难怪,就连大多数的老师也不会彝语,这彝语课怎么能开得起来?但归根结底,还是应归咎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孩子,为什么不开彝语课?要和民族融合?要与世界接轨?要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们多学了一门彝语,就不能和社会融合,和世界接轨了?就加重学生的负担了?
我们资助的一个孩子,从小跟随父母在外地打工,普通话说得特棒。回家后仅仅一年时间,也已经能说一口流畅的彝语了,只是书面表达不行,因为小学没这课程啊。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时,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多学一门彝语,根本不成问题。有的人也许会说,中学不是有彝语课吗?中学彝语课,也只是民族中学才有,二类模式高考的学校也没有。长此以往,当这些穿着“汉族服装”,说着普通话,写着汉文字,甚至连名字都改了的新一代踏入社会,还有谁会认为你是一名彝族人呢?
学校是如此,他们生活的环境又是如何,看看街头村边,到处是汉语言文字,即便是政府机关,也是汉字大而居中,彝语则小小地被挤在边边上。政府文件也是如此,满篇汉文,看不到彝文,彝文在这儿只是页面好看的装饰,如汉族的汉语拼音一样。这不是彝族自治州吗?你们服务的不是一千多万的彝族人吗?为什么彝文不能堂而皇之地占有她应有的位置?却逐渐地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了呢?
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小说中借主人公之口说:我们必须把它(民族语言)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足可见民族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
毕摩文化是彝族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毕摩从他出现的那天起,就受到所有彝族人的尊敬。可是现在呢?毕摩是世袭继承,只传给家人,不传给外人。但我认识的一个毕摩,他的两个孩子相互退让,谁也不愿意继承父亲的衣钵;有的毕摩现在已经沦为街头用鸡蛋算命混口饭吃的人……
难道这就是与民族融合,与世界接轨?当若干年后,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丢失了的民族,还有何脸面称自己是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吗?更遑论什么融合、接轨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守不住的时候,那它离退出历史舞台也已经不远了。只怕终有一天,当彝族人缅怀自己的先辈,寻找民族的根的时候,会如《听见凉山》歌尾唱的那样:
“我听得见哀伤,却找不到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