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459|评论: 46

[玄龙门阵] 幺姑娘,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逼近,今年子二月七号华西报<<宽窄巷>>发了关于童谣的专栏,虽不算精准,大体味道还是那个样子,看倒看倒,思绪就渐渐进入反时针轨迹,回到从前……
我们小时代,科技隔得远,但人文很贴近,是在乡音民俗包裹喂养中长大的,晓得的童谣也不少,本文标题便是其中一句,已记不完整,前头大概是指因为啥子事,引起不同反响。
……
笑死麻大姐,
气死幺姑娘。
后头才有---
幺姑娘,不要哭,
买个娃娃打鼓鼓。
娃娃打鼓鼓,是当时的儿童玩具,用竹篾围个圈圈儿,蒙上油纸,算是鼓。另有泥巴捏的或木头削的染上颜色的小人,随着用树枝锯成的小滚滚儿的转动,款起的竹签签能够敲鼓,发出咚咚响声,很简陋,如果现在拿来卖,三块钱恐怕没人要。但在那时,它有点儿半自动,拉起要响,很吸引小孩儿,所以妈老汉也就爱拿这个来喝。童谣的最后一句,属于善意的诓倒娃娃不哭的话,有时候只是过说,不一定买。
在我国,古代近代,省内省外都有童谣,娃娃传唱的,其实多数是大人教的,有的曾被文人润色,寓教于乐,才传得开。小孩自创的也有,但少,例如:
猜一猜她是谁?
她是五区二小毕业生,
白脸蛋儿,
黄毛毛儿,
手指拇儿,
光柱柱儿……
---这反映出我们那会儿小男生对小女生的一种朦胧地莫名念想。
成都小儿翻” 蛮话” ,目的是避开妈老汉儿传信息, 才是原创。其他童谣,多半是大人各有用心的模仿秀。
成都童谣很丰富,有涉禽鸟的:
雁鹅雁鹅扯长,
一扯扯到东较长,
不杀鸡,不杀羊,
杀个xx过端阳……
其中xx已忘记,有些童谣语意不连贯,有点儿天一哈地一哈,说到哪儿算哪儿的倾向,这往往是民间原味,即少有添加润色的那种,下一个也是:
恩恩儿恩恩儿哪里来?
我从北门山中来,
北门山中有好高?
万尺万丈高。
不骑骡子不骑马,
请你恩恩儿进城耍。
恩恩儿不得空,
请你恩恩儿钻狗洞。
恩恩儿即鹦鹉,常是妈妈逗娃娃念的。
有牙尖幺姑儿比舞时就像小大人一般地伴唱:
大姐脸粉白,
二姐有姿色,
三姐人来看,
四姐巧打扮,
五姐孤零零,
六姐害死人……
更多是反映世俗生活的:
丁丁猫儿,
擂爪爪,
哥哥起来打嫂嫂。
嫂嫂床边坐,
坐死娃娃惹大祸……
最完整有情节还可以用手指拇儿做动作的是:
王婆婆在卖茶,
三个观音来吃茶。
后花园三匹马,
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骂,
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有详涮儿挖苦说刺儿话搞起耍的:
癞毛儿癞,爱打牌,
半夜三更不回来……
麻儿麻纠纠,
下河摸鱼鳅,
鱼鳅直见扳,
吓得麻儿干叫唤。
瘪[读别呀合音] 嘴儿瘪得多,
上街买馍馍,
馍馍大块,
他要那块,
那块没得糖,
气得瘪嘴儿哭一场。
有恶搞且含有男尊女卑观念的:
女胯[读作恰] 男,
霉三年;
男胯女,
霉到底。
[这是小儿常有的恶作剧,如某同学背向低蹲,另一顽童或悍妹趁人不备,单腿从其头上胯过,名曰胯尿栓儿,据说要霉,但都不甚相信,主要是费,搞起耍。]
也有无知且居心不良的:
火把眼,
送给你,
不要钱,
不要米。
[火把眼即结膜炎,红眼病]
有祈愿的:
天老爷,快下雨,
保佑娃娃吃白米。
正二八经励志的少,但也有:
月亮走,我也走,
我跟月亮打烧酒,
烧酒辣,卖黄腊,
黄腊苦,磨豆腐,
豆腐簿,采菱角,
菱角尖,天打天,
天又高,打把刀,
刀又快,好切菜,
菜油清,好点灯,
灯又亮,好算账,
一算算个大天亮。
童谣,笔者更愿意把它归为民谣,产生于坊间,一路常有添加删削,往往有多个版本,都不宜排斥。有江湖艺人编的段子,如” 月亮亮光光,贼来偷尿缸” 这类,被时人传颂,久而久之也就溶入为谣,不必见怪不见容,年深月久,是一样的,例如:
xx他们爸,
拉甲甲[架架]……
[xx可以是某家小娃儿的名字,你只要想唱]
七十二行,
架架车为王,
衣服拉烂,
颈项拉长……
有挖苦懒人的:
洗脚不如洗铺盖,
洗铺盖不如翻转盖,
翻转盖不如拿切卖。
旧时,有士兵调侃官长的:
军长嘛师长嘛练操法,
免得嘛丘八嘛说闲话……
还有填充式可用来套任何人的:
x家有个x娃子,
吃x饭,
屙x屎,
x头x脑过日子。
其中的x,可以填你想填的任何同一个字,读起来都别有味道,请试告。
另外,一个”贼”字,由于方音改变,读成”坠” 的第二声,好事者还造了一个新字,编成顺口溜来唱:
一点一笔长,
二字口四方,
两边丝绕绕,
中间夹个马儿郎,
你也长,
我也长,
心在底,
月在旁,
打个金钩挂衣裳,
王大娘,
一个石头甩过墙。
字典上肯定没得这个字,师兄如果有意,去逗一逗,看它有好多笔划,写成啥样子。
川人脑壳买醒,嘴嘴儿嚼,地方语言又特别风趣幽默,稳占头把交椅。不要把自家看孬咯,一四六九,大家扎起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2-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幺姑娘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骏新辉 发表于 2015-2-9 20:36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幺姑娘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 ...

大家凑点儿,就更多,这很好噻。

发表于 2015-2-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大娘,奶奶长,奶奶底下好乘凉。(奶奶指乳房也)

发表于 2015-2-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一横长,一撇飘南洋........(这首儿歌是叫你猜一字)

发表于 2015-2-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婆婆在卖茶,两个童儿打一打,后花园三匹马,三个观音来吃茶......."不仅是吟唱音律悠扬婉转,而且还要配合肢体语言,十个手指头都要灵活动作起来,比比划划,可以说是声情并茂。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骏新辉 发表于 2015-2-9 20:41
王大娘,奶奶长,奶奶底下好乘凉。(奶奶指乳房也)

很有味道,我也记得。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骏新辉 发表于 2015-2-9 20:44
一点一横长,一撇飘南洋........(这首儿歌是叫你猜一字)

有些字谜也像歌谣,请多记点儿,以后发表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骏新辉 发表于 2015-2-9 20:51
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婆婆在卖茶,两个童儿打一打,后花园三匹马,三个观音来吃茶......."不仅是吟唱音律悠 ...

有同样感受,这一首是经典。

发表于 2015-2-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期间,儿童玩具极其匮乏,但是孩子们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出来一种游戏玩具,这玩具很简单,就是一根彩色塑料线(可以是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或者其他颜色的塑料线),这根塑料线的两个端头打上一个结,此塑料线就成了一个塑料环线了,将此塑料环线套在左右两手背上,左右两手掌伸直,掌心相对,平行,且左右手掌相隔距离大约二尺。此时,只见玩游戏的孩子用手指头很灵巧的勾线,套线,并配合拉线动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很生动的惟妙惟肖的编织图案,不同的图案有不同名称,比如《东方红》啦,《大海航行靠舵手》啦,《芒果》啦,《红枣》啦等等,尤为神奇的是《红枣》,随着游戏孩子的灵巧的手指动作,图案中的红枣随着孩子的唱念声音:“红枣,红枣,越吃越小,吃到最后就末得了”,果然随着游戏过程进行,“红枣”越变越小,直到最后彻底消失。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玩具和游戏耐人回味不尽,然岁月悠悠,这一切早就只能是记忆深处的搜寻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时代,总有值得记忆的东西,请多交流。

发表于 2015-2-1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哈子,瞬间唤醒记忆。
老师开头记不到的那个,前面是:月亮光光,芝麻烧香。
打鼓鼓后面还有的:鼓鼓叫唤,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结个干妈,干妈脚大,买个盛挂。

哈哈,我属于老成都,这个是我外婆经常给我讲的。
还有“王婆婆在卖茶”那个,“扯锯还锯”·······

瞬间觉得回到了童年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尘颜 发表于 2015-2-10 09:12
看了哈子,瞬间唤醒记忆。
老师开头记不到的那个,前面是:月亮光光,芝麻烧香。
打鼓鼓后面还有的:鼓鼓 ...

看嘛,我们那阵好好耍,感谢版主补缺,回忆逝去的美好时光。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2-10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脸猫,偷油珍(炸),婆婆逮到打嘴巴”;“扯锯还锯,家婆婆门前有本戏,请外孙来看戏,牛肉包子夹狗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墨堂主 发表于 2015-2-10 19:53
“花脸猫,偷油珍(炸),婆婆逮到打嘴巴”;“扯锯还锯,家婆婆门前有本戏,请外孙来看戏,牛肉包子夹狗屁 ...

你一句,我一句,就可以还原我们的小时代真有趣。

发表于 2015-2-10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骏新辉 发表于 2015-2-9 21:45
文革期间,儿童玩具极其匮乏,但是孩子们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出来一种游戏玩具,这玩具很简单,就是一根彩 ...

此游戏最早的一种称呼叫法是:“翻马架子”,当时是用棉线。(棉线的两端头打上一个结,端头连接一起,成为一条环状棉线,两手掌伸直,掌心相对,两手掌平行,左右手掌的掌心与掌心之间相距一定距离,将环状棉线套在两手的手背上,两手稍微给力使棉线稍微绷直一点,此时,游戏者灵巧的运用左右两手手指勾线,套线和拉线,由此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而具有立体感的构图来。最为经典的构图是“马架子”,这是四川城镇过去常见的一种凉躺椅,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发表于 2015-2-1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lol

发表于 2015-2-10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荷花荷花几月开?七月不开八月开,........

发表于 2015-2-1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脸猫,偷油渣,婆婆逮到打嘴巴,...........:lol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骏新辉 发表于 2015-2-10 23:36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

记得到,这个恐怕是成都人晓得的童谣的最多之一吧,朋友[承蒙您托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