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传统到处在式微、在衰落,这是一个趋势。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地方,现在越来越找不到“中国”。我们不妨把中国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经济最发达、媒体最集中的区域——沿海以及交通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是被全球化深刻影响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已经与西方人越来越接近,共享着好莱坞电影、玩F1赛车、说英语、吃西餐、过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他们中的很多人,讲起西方的习俗头头是道,说起中国的却不甚了了,已经渐渐成为地球村的成员。与之相对,中国还有一块还没有被全球化波及的区域,比如说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那里依然保留着一些民俗化的传统,但是在现代化、全球化中,这样的地方正越来越少。
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的崩溃
文化这个东西很复杂,它是一套价值、是一些观念、是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套具有公众性的仪式。对文化的感受和传承都需要一套礼仪,现在中国文化这套礼仪可以说已经崩溃了。在我小的时候,春节有春节的样子,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包汤圆,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问题不在于做,在于做的过程,正是这个做的过程给人一种节日的氛围,但现在这些东西已经被快餐化、社会化了。近年虽然恢复几个传统节日作为公众假期,然而这些节日也就被看成是一个不用上班的休闲假期,节日与假期是不一样的,假期是私人的,而节日是公众的,公众的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今天,中国的节日,无论是国庆,还是春节、中秋,都被私人化了,节日假期化。它不再具有民俗节日应有的一套文化仪式,恰恰是这套仪式在过去是非常丰富的。物换星移,人的内心与宇宙、与自然、与文化相通的一套规则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出现了断裂。是否现代化、全球化必然如此?不尽然。同样的东方,如果过春节的时候在香港,你就可以看到每年初一有国泰公司组织的花车巡展、年初二晚上维港有烟花汇演,这都是公众的仪式。与之相对,现在中国大陆这些仪式已经没有了,如果有的话也仅仅是私人的、家庭的,而非社区的、地方的、公众的仪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衰落。当韩国人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真是“礼失求诸野”——这个节日仪式是由中国流传到韩国去的,韩国迄今保存的很完整,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而在中国,这套东西却完全消解了,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礼仪的崩溃。没有了这套礼仪,要把中国文化的价值继承下来,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