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本帖链接|查看全部|只看楼主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村里低矮、破旧的房子基本住的都是劳作一生的老人,有的房子破败景象跟旧社会相差无几,里面的陈设简单的可怜,那里生活着一群年迈的父母,过着一日三餐最简单的生活,老两口若是身体壮实,相互能有个照应,日子苦点还能说得过去,若是孤单一人没了老伴,有个头疼脑热的,连个端水喂药的人都没有,更不说细心照料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幢幢越来越宽敞、气派的新房,里面居住的都是年轻的父母们,小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这样的情形常令我痛心不已,怎么能如此对待年迈的双亲,难道良心被狗吃了不成?可环顾四周,当小辈的住在宽敞的新房里似乎没有一丝愧疚之心。
哎!我真是无话可说……
不到二十的时光,我看见不少曾经住在宽敞新房的年轻父母搬到了父母居住过的破旧的小屋,这个轮回恐怕不少人从没有想过,却转瞬间现成了现实,他们或许到此时方才体会到生活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让父母生活得破旧小屋有朝一日会成为自己的住所,父母过去的生活就是他们的未来的影子!如同一则故事中讲述:为父母准备的吃饭木碗,最终会流传到自己的手中!
一瞬间,我忽然想到了“卸磨杀驴”这个成语,比喻似乎不雅,却是实实在在的现状,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父母到老了,却成了儿女不受欢迎的“累赘”,被扫地出门,到破旧的房子生活,儿女很少光顾,这样的情形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常常思来想去,觉得不外乎有三种原因,一、传统道德力量的弱化。在农村,传统道德的力量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尊老爱老是社会大力提倡的道德标准,强大的传统道德令人畏惧,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基本处于一片空白,宣传力度大大降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尊老、爱老的思想意识淡薄,加之农村目前处于松散的管理,道德建设缺乏惩恶扬善的机制,不尊老的不文明行为有所抬头;二、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的缺位。目前中国社会还是城乡二元体制,城乡泾渭分明,社会保障体制基本覆盖了城镇人口,生老病死都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就连低收入人群也有最低的生活保障作支撑,城市基本是繁荣的代名词;而占据全国人口总数64%的广大农村,目前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仅有合作医疗、五保老人救助两项,尽管其标准也比城市居民低了许多,但算是上是个进步。目前农村老人的养老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完全依靠自己。在农村,供养孩子上学、盖房、娶媳妇、发送过世的老人是家里的几件大事,也是农村父母的“政治任务”,农村收入普遍不高,完成这几项任务,做父母的基本就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没有独立、可靠的经济收入,完全靠子女抚养,加之年轻人尊老、爱老、敬老等传统道德的淡漠,所以看子女脸色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三、生活得艰辛。在农村,人均一两亩地的收成挺多维持个温饱,挣钱基本靠外出打工,打工生涯十分艰辛,起早贪黑的出卖苦力,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辛苦钱,所以把钱看得太重,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惜钱的倾向,再加上有的兄弟之间不和,所以在养老问题上斤斤计较。
但是不管有什么原因,都不是不孝顺父母的理由,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生,现在他们老了,理应是我们做儿女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了,赡养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更是做儿女的福分。孝顺父母,不一定非要给老人格外的吃喝穿戴,其实只要用心孝敬父母,真心相待,那怕是粗茶淡饭,也是孝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老吾老及人之老,希望天下老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