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心像画----中国画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
——— 成都市都江堰 春沐
主题词 : 心象 物象 心像画 心眼 电眼 象派 IT业 四分法
当今时代,一方面是科技特别是IT业高速发展,像正在运行的高速列车, 对国画艺术形成严重挑战;另一方面是国画理论和创作却在匍匐前进。本文力图能够对读者展开新的思维有所启迪。
IT业的发展向画届警示了什么
上千年以来 ,做一个宫廷画师是何等荣耀!
再后来,做一个宫廷摄影师是何等荣耀!
宫廷画师呢?-----失业了!
l 今天IT业的发展,已经使照相机、手机普及到大众手上。由于网络的发展又可将照片随时传播。还有一批电脑设计师,利用3DMAX技术,通过电脑制作出眼花缭乱的效果图,其渲染效果达到了我们人工达不到的高度。假如,一个精通的电脑设计师又深谙国画绘画之理,那会出什么作品呢?可以说,他的作品没有那个画家能赶得上。
l 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对未来的手工国画会构成何种影响呢?
再看世界互联网大会传出来的消息,令人无比震惊!人的思维甚至可以被代替!
网络大佬们预言,20年后电脑会超过人脑。 事实上,现在电脑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人脑。互联网的大佬们有着更高的追求。就像一个有多年创作经验的画家,想通过努力,画一张更好的画一样,很难实现吗?难,又不是很难。它绝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电脑真能够超过艺术家画家的大脑吗?
追溯画的源头,画本来就是从‘看’到留下图像 的过程。从已发现的最早的岩画开始便是如此。只不过岩画时期,人类的文明进化程度没有今天高,故显得朴拙、稚趣。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早已在倒逼画届必须重新思考中国绘画的未来方向了。徐悲鸿,刘海粟等国画大师,上世纪引进了西方美术教育,使中国画的教育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时至今日,国画在新形势面前是否又要进行一次‘革命’?国画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常说,‘国画艺术是永恒的,传统艺术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被淘汰。’但是看看科技的高速发展,照相机已经换过几代了?看看日本柯达胶卷公司的下场吧。曾几何时,日本的‘柯达’雄霸世界,狂傲地鼓吹他们才是摄影艺术的本源,可是在数码技术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有自进坟墓作哭丧妇。
中国国画艺术究竟如何发展,确实值得有识之士思考。
心象画的呼唤
《道德经》言“大象无形”。
一解:大象者自然之象也。自然之象又分为静象与动象。山川丘河树,房屋庙宇桥,为静物;风雨雷电雾,船舶雨水霾,为动物。静物者具象也,动物者变象也, 动象与静象相合而为大象。水无定形,云无定势,风雨无时,雾霾无态,雷电无测。说大象无形,乃动静相欹,幻化无穷是也。山水画家以天人合一之灵性,扑捉幻化无穷之大象于瞬间,以胸中之意展自然之大象,乃大手笔。
二解:《道德经》又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说明“象”是存在于事物中又折射于心灵中一种有待认知的哲学理念,也许顺着它就能找到“道”的本源。为了探求本源,故画家的作品,除了将“形”让位于摄影家外,最重要的是向更高的台阶跨越----“象”。
为便于讨论,先定义几个名词:
物象---事物的外在形状、现象,具有广义性。
物像画----通过聚焦、折射、散点透视等手段,将物象形成的画面。
心象----由于大脑的思维天性,对客观外在物象的直觉、联想,推理,幻觉等等,产生的主观形象。
心像画初定义:
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观察,经过广泛又细致的思考,融一生对世事所感悟,由心象转成的似真非真,似像非像的国画作品,即,悟道而成画。画中含有大量的人文、历史、哲理,乃至儒释道丰富高深的学问等信息,能够层层解读,耐人寻味。
广义而言,世上现存画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大量的物像画;二是少量的心像画。
‘心像’ 是祖宗‘意’概念发展的更高阶段。事实上,我们的前辈们早就在自觉不自觉中探讨并进行‘心像画’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国画自古以来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璪语)‘意在笔先’,’笔不周而意周’(唐人语)。‘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王夫之)文豪苏东坡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近代,中国画分成了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四大类.(简称‘四分法’)当初‘四分法’理论的建立,对国画的教学与普及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国画艺术也发展到相当高度,如果还继续沿用‘四分法’,便形成一种套路思维 可能成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障碍,或者说是‘瓶颈’‘桎梏’。艺术是没有固定标准的,艺术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发展也不应该是一个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早已被历史证明。艺术的特点是极具个性化,否则,艺术又如何发展呢?近,有外国大策展人说,“中国画要画的叫外国人看懂才好交流。“这话很值得商榷。世界上什么民族的艺术能够叫其他的民族都看懂呢?到今天为止,中国人绝大多数还不是看不懂毕加索的画,可是同样跟着喊“天才”“伟大”。虽然地球越来越‘小’,都变成‘村’了,但是国家和民族的血统却没有变,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差异是正常的。常说‘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是有道理的。但此处说是‘是世界的’,应该理解为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共享,因为各种差异和原因,有些东西永远都无法共享。
近些年来,不少能人志士已经意识到国画艺术的危机感,故尔积极探索国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于是出现了很多的‘象’派------意象派,书象派,迹象派,幻象派, 艺象,国际心象研究等等。但要指出的是,近年从西方传进的把垃圾和工业产品当艺术的‘物像’主义,把骷髅头当艺术的‘恐怖物像’主义,不在此学术探讨之列。
在这些‘象’派中,有的注重操作,有的理论与操作皆佳。他们对传统的国画理论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从构图、色彩到笔墨,可以说挑战是全方位的。不管如何,这是一种好现象。有挑战就有辨析,有辨析就有新思维,就有发展
前面所说,IT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把‘看’的主题几乎掠夺已尽。‘看’已是摄影家的专利,媒体的专利,画家只有‘望眼欲穿’的份儿。以至于使不少画家在画照片画---即画得像照片;抄照片----跟在照相机后面跑。这似乎成为摄影家们的笑谈,但似乎也是很多画家的无奈。
中国画同道 们能不能不跟在照相机后面跑,同时无须理会“中国人画得要让外国人看得懂”的说法,到中国画的空间里去创作发展?可是中国画发展空间在哪里?
先比较一下。
IT器材---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电脑等等眼花缭乱。但它们有一共同点,即“电眼”,相当于人的肉眼。故电眼=肉眼,极具共性。
但是,人多一“只”眼---心“眼”,即主观思维所得---‘象’,极具个性化。
肉眼观物象;心“眼”观心象。
心像是以物象为基础的。即“存在决定意识”。虽“恍兮惚兮”,但其“象”还是可以捕捉的。
通过简单的比较发现,人的优势是极大的。 现代科技占领了外‘看’的空间,画家应该占领‘想’的领域---用‘心 眼’内观。电‘眼’可以看到人眼看到的一切,但目前它却看不到人“想”的一切。画家的大脑始终是高于电脑的。
我们要做的大致两类事。
一是学会观察物象并记录物象的方法,即美术基础。也就是现在广泛进行的写实性教学。 几十年来的美术教育,是以‘写实’教育为主线的。写实教育的最大好处是,给学画者打下了造型基础,学会了记录描绘自然物象的基本方法。此为画家必走之路。从现阶段说,中西方几乎无大差别。但,这既不能超越IT,更不应是中国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是明确向心像画过度的理念。中国画未来发展的高度,广度,深度一定是超越IT器材的功能,西方亦须刮目相看。从物像画向心像画转变,将肉眼外观与心“眼”内观合一。外观物象,内观心象,悟道而成画----心像画。中国人终一生感悟而成的画作,西方的写实派(镜头派)能超越吗?只要国人思路正确,西方向中方求学的日子就不远了。
国画大家们常说,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诗书画印无所不包。本文所定义的心像画,更是国画之最。可见,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心像画家,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一个真正的心象画家应是知识丰富、文化素养很高的大文人,足可以和前辈文化名人媲美的人。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之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国画自古要求“外师造化,内师心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春沐说,必须加上做”N“件事,而且,这些事看起来是与绘画毫不相干的。也许经商,也许从政,也许卫国杀敌,也许高潮时忘乎所以,也许低谷时困难重重,乃至为生存奔波几至断粮等等。心象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的深度观察和体验。同时须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个人经历。包括历史、人文、哲学、四书五经、政治、经济、战争经历、灾难经历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学养和经历越丰富,融进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就更多,可读性就越强。正是此种漫长而痛苦的阶段,才有了别人所没有的 社会人生实践与知识的积累,。否则,你又怎能“恍兮惚兮”捕捉“道”之物?古之先贤,近代前辈,凡成就大文人者,无不如斯。历数文化大家,从王羲之到颜、柳、欧、苏、赵,明四家,清四王,何绍基、康有为,包括近现代已经进入书画里程碑的石涛、八大、徐悲鸿,齐白石,舒同,启功等,数不胜数,哪一个都是人生阅历丰富,历经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与动荡,又熟读经史,经纬满腹。个个都是社会学家,哲学家,大文豪。正是他们如此丰富的阅历加天才与勤奋,才成就了他们,成为历史的里程碑。 如果他们从小即从画室到画室,终生在画室里度过,要他们能够取得如此成就,那是天方夜谭。这说明一个人 的经历经验和学识的积累,(画外功夫)对国画家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以我的作品《卫青出兵》《汉武拓疆》创作为例,借以谈谈我对“积累”的体会。
l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军队服役期间,由于部队的发展需要,进入河西走廊,执行接装、训练、打靶等任务。后来调入军区空军机关工作后,又随机关首长多次去河西走廊检查部队工作。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理地貌看得比较多,对戈壁滩,骆驼草非常熟悉。虽然多次进河西走廊,但留下的只是“满地骆驼草,风吹石头跑”的荒凉印象。我接触书画较早,对“美”的事物应该比较敏感,但对河西走廊却几乎没有“美”的感觉,更不要说想画了。
l 2013年应邀到嘉峪关参加”中国龙文化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论坛”。到了敦煌,现场踏勘老玉门关和阳关旧址,又去看了丹霞地貌,特别是为追寻老子归宿地,通过火焰山故道(据说是),爬上三危山。站在巍峨的三危山上,俯瞰茫茫大漠,一望无垠。远处,烟云缭绕,山峦起伏,天地似乎连接在一起。据史料记载,若干年前,这里还是河网纵横,绿草茵茵,牛肥马壮,罗布泊湖水似汪洋一片,‘夏不溋,冬不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今天的样子。又有考证说,中华民族源于120万年前的昆仑山,后来随着地壳与气候的变化而一路东移。中华民族一直受苍天护佑,才有5000年文明不间断的历史。万物皆有灵性,是永恒的真理。今天的大漠,正是中华龙升起的地方。
顿时,一种强烈的大美的感觉,确切地说是一种悲壮的美,扑面而来。她似乎诉说着千年的沧桑,百年的屈辱,中华民族今日的觉醒与辉煌。她有无限美的元素像金子一样洒在大地上,熠熠发光,任你提炼,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往无前。它使我想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前辈,为何千辛万苦地开拓这片疆土;它使我想到今天的人们,为何坚毅地守着这片疆土!为了这片疆土,我们的祖先抛头颅洒热血!特别是汉朝时期,由于匈奴的不断骚扰掳掠,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很多年老百姓不得安宁。几经和亲,仍然无济于事。汉武帝继位后,决心打败匈奴,还国民以安宁。卫青奉命出征,七战七捷,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将匈奴赶出大漠。张骞出使西域前后13年,历尽千辛万苦,开辟丝绸之路,功高至伟。著名汉将霍去病,打击匈奴,战功赫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在此,我们不能不歌颂汉武帝的英明与伟大!当我看到一些地貌特征像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形象的时候,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汹涌澎湃。似乎眼前又出现了金戈铁马、勇猛厮杀的古战场……今天,他们仍然执著地坚守在这片祖国的土地上。
我似乎读懂了他们那份坚贞和寂寞!
今天的人们,相当一部分人痴迷于吃喝玩乐,不思进取,道德低下,有的甚至充当新时代的汉奸!与他们相比,这些人显得多么龌龊,渺小和可怜。
我下决心把汉武帝和卫青的形象提炼出来。用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述说历史,还原历史的部分场景,为民族英雄立碑!让民族英雄永远活在国人的心中!
于是我反复设计形象,构思经营位置,包括用何种色调等等。几易其稿,终于创作出我心中的画-----2000年前,天佑中华、汉武拓疆,卫青出兵的波澜壮阔的情景。(附照片,图幅丈二整纸)
为什么40年前我多次去河西走廊,看到的只是荒凉;40年后故地重游,却是心潮澎湃、激情万丈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积累。40多年来,我经历了人生几大变动;读书更多一些,对祖国历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审美理念亦发生了很大改变;发表过数篇诗词歌赋、文章,论文获奖;对书画创作有了比较深入地探究等等。如果没有各方面的认真积累,可能看了还是白看。如果让我画,可能就是画那些土堆堆,没有多少审美价值,更没有这么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含量。我曾写一小诗,但愿能使我的文章更有说理性:宁静淡泊思古贤,日读诗书夜参禅。阅罢史书上下卷,方悟大道是苍天。
成就一个真正的心像画家的路是漫长的,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它既需要继承,又需要积累和实践,这些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生命、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心象画的操作性实践性是挺强的,应该随时都可以进行。
A. 打乱‘四分法’,按照心中之像去创作,不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四分法”的筐子里,让思维天马行空。我的作品《卫青出兵》《汉武拓疆》属于此类型。
B. 以具体事物形象为基础,进行思想理念的升华。齐白石的‘大白菜图’,众所周知。如果齐白石大师什么文字也不加,那么‘大白菜’就是大白菜,一幅图案而已,可以欣赏的就只是笔墨了。但是,白石老人题款却是“吾家三代咬其根”。顿时,将此作品升华起来,显得那么深沉、那么凝重。
又如,朋友画一牡丹,我补青竹并题小诗在旁。题款时,我舍弃了“花开富贵”千篇一律的题款法,作一小诗,“牡丹富贵人人赏,青竹一旁暗神伤。只顾挺身防天倾,怎敢偷闲弄芬芳”。画面诗意顿显,回味无穷。
l C. 自然山水风光与哲学理念相交融, 给人以无限启迪,带来无限的正能量。我的龙脉山水画应属于此列。 “望子成龙”是中华民族传承5000年文明的共同理念,家家都希望有个好风水。但就国家体制来说,即便你个别人有巨款,也很难把最佳龙脉山水买下据为己有,对平常百姓之家就不用说了。挂‘龙脉山水画’,却是普遍可以实现的事情。春沐将《易经》学说、龙文化学说及国画山水的基本构成要素巧妙地结合在起来,形成互为渗透又相得益彰的效果,精心创造了一个的长久的正能量“场”。春沐龙脉山水画为大众带来福音!(《春沐龙脉山水画浅说》论文另发)
l D. 材料,构图,色彩,笔墨等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使用,各种手法的交替实施,一切皆服从于‘心’。即‘意念关照’(尚辉语)。
E. 古今大家的文人画,都属于心象画,应多读而思。
原则上说,画作所表现的是不能用相机或者其它IT器材( 电眼)直接‘看’到的事物形象,或者以具体事物形象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变成一种心灵的轨迹,赋予深刻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同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都应属于心像画。(高占祥先生的梦画,梦境成画,是一种特殊的心像创作)
艺术是自由的,心象画是自由的。但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升华于学养,成型于美术基本功夫的积淀。
我的作品试着向前迈了一小步,就觉得可以令人浮想联翩 ,层层解读,能否说是一种探索?
春沐 2015.5二稿 于成都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