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45|评论: 4

[信息动态] 【荐文】东坡川剧路向何处? (眉山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1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坡川剧路向何处?



2015年06月10日 08:17 来源:眉山网 责任编辑:陈敏



3xycqxeohr (2).jpg

眉山网记者 张忠苹 文/图


http://www.mshw.net/_mediafile/msw/2015/06/10/47acjohohy.jpg[ 47acjohohy.jpg attach]7435191[/attach]

川剧团的演员们正在排练川剧灯调小品《捐》



    流传民间几千年的戏曲,因其节奏慢、情节散、唱腔缓等原因,渐渐出现“两老”(观众老、剧目老)现象,由“大众艺术”逐渐变为“小众艺术”。基于此,近年来戏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备受关注。

      日前,记者探访发现,川剧在东坡老家不断创新,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肯定与喜爱,成为眉山的骄傲。


川剧在眉山


      今年2月13日,伴随东坡区川剧艺术团团长卫能翔激昂的唱腔,我市“民间文化手工技艺”广场汇川剧展演专场在东坡宋城启贤广场正式开场。

      戏台上,这厢是梦梅恋上画中的仙,那厢是丽娘为爱香消玉殒,婉转的唱腔让人随之心神荡漾。风流倜傥的文小生,柔中有刚、儒雅潇洒;插翎戴盔武小生,腿脚矫健、疾走如风;不苟言笑的青衣,饱受生活折磨,却仍端庄贤淑;美好娇憨的花旦,天真烂漫、逗人喜欢。传统川剧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折子戏《士林祭塔》、舞蹈《俏花旦》以及川剧新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新版川剧唱段,都充分展示了川剧的艺术魅力,博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作为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川剧艺术的成功展演,展现了东坡川剧在眉山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热土上的独特魅力。


传承与发展


      有人的地方,就有戏台;有戏台的地方,就有铿锵唱腔;全城上下看戏成风,川剧演员所到之处,都备受推崇——这,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剧风靡全川乃至全国,达到川剧艺术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对于62岁的卫能翔而言,一台川剧,就是他的半个人生。回忆起当时川剧盛极一时,卫能翔十分感慨地说道:“当时我最欢喜的就是瞒着父母,偷跑到茶馆戏台看戏。”人群中,努力踮着脚,透过前面密密人群的缝隙,看台上武旦净生说唱打斗。五彩斑斓的戏服,激昂斗转的曲调,妙趣横生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让他如痴如醉。正因为对川剧的无限喜爱,卫能翔被吸收为川剧演出团队编外演员,跑跑龙套,一场可以拿1角2分的补助。后来,他顺利考入川剧团,每月生活营养费27块5毛,外加36斤口粮,成为当时众人艳羡的对象。

      “那时候每天演出的东坡川剧选段一定会成为当日街头巷尾议论的主题,川剧演员也像现在的‘明星’一样受到追捧。”东坡川剧团的老团长唐团长回忆道。其实,对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而言,川剧于无声处、在岁月里,烙下深深了的印记。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那曾使不少观众为之倾倒的东坡川剧艺术在多元艺术形式的冲击下,日益低迷起来,眉山的东坡川剧也开始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城市是日趋繁荣,但东坡川剧却日渐衰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电视、游乐场所普及等因素影响,戏剧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的东坡川剧突然没有了市场。”东坡川剧团的吴国雄说道。


改革与创新


      遭遇困境,如何破解难题,逆流求变?

      5月25日,东坡川剧团正在东坡区龚村的新戏台排练一台名为《捐》的川剧灯调小品。这场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了人性美与丑的川剧灯调小品,曾在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当天的排练,正是为参加全国群星奖评比做准备。

      “现在的川剧灯调小品已经成为我们剧团的招牌节目,精彩的节目演出常常引爆全场,连年轻人都喜欢上了东坡川剧的表演形式。”卫能翔说,表演形式的突破,让川剧在东坡老家重获新生。

      “其实我对川剧的复兴还是很有信心的,在戏剧的不断创新中我们又将观众吸引了过来,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多。”提到川剧的前景,作为东坡川剧非遗传承人的陈红神情坚定,并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了近几年剧团排练的节目。“东坡川剧曾经的辉煌,是眉山历史文化的展现,我肩负着东坡川剧的传承,所以我会很好地将东坡川剧很好地传承下去,并让它成为眉山的骄傲!”陈红说。


亟盼传承人


      谈到东坡川剧的传承,陈红说:“要让东坡川剧很好地传承下去,并得到广大的市民喜欢,就需要有好演员。但现在东坡川剧团具有戏曲功底的演员最小也快要接近50岁了,剧团已经快30年没有招收戏曲人才了。我肩负着东坡川剧传承的责任,但这样的人才断档,让我忧心。”

      记者调查发现,戏曲人才的培养特别艰难。要想做出成绩,就需要学生从十多岁开始系统培养,让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教。然而十多岁年龄的孩子正坐在课堂读书,要让他们去专门学习传承一门技艺,很难!

      陈红说,她希望东坡川剧能很好地传承下去。找到接棒人,现在是东坡川剧最大的期盼。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6-11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QQ.png

2017年川剧奖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6-12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08051557fca9609593da911b[1].jpg

发表于 2015-6-12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1722ivbz5by42n4xwyhg[1].gif

发表于 2015-6-1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