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近期,我国普降暴雨,造成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过后,水源受到污染,细菌繁殖加快;天气炎热,食品容易腐败变质;抢险旷日持久,官兵身心疲惫……扎实做好防疫防病工作和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对确保官兵身心健康、圆满完成年度训练和战备值勤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连线专家:某师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王 夏
环境湿热,预防皮肤病
【镜头回放】某团参加抗洪归来第三天,有些战士颈部、前臂等暴露部位又疼又痒,并出现一个个红疙瘩,有的出现水泡,抓挠后加重并向全身扩散;有的战士阴囊皮肤红肿疼痛,影响坐卧和休息。
【病因解析】在又热又湿的环境下,官兵们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大量出汗,会使皮肤长时间受到汗液浸渍,加上洗澡条件有限,维生素消耗多而补充不足,以及各种有害生物损伤皮肤,极易引发皮肤病。洪涝灾害期间常见的皮肤病有:癣、浸泡性皮炎、虫咬类皮炎、痱子、阴囊炎等,癣和虫咬类皮炎对官兵影响更大。
【为您支招】部队进驻灾区后,要对各级卫生人员进行预防皮肤病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常见皮肤病的诊治方法。同时教育指导官兵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干燥、衣着宽松。过敏体质者尽量不穿化纤及毛织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对患处进行搔抓。要科学预防蚊虫叮咬,在裸露的皮肤或衣领、袖口和袜子等处涂抹或喷洒驱避剂,尽量穿长衣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腿,正确使用防蚊帽、防蚊服。防治阴囊炎(俗称“烂裆”),要做到内裤宽松,勤做冷湿敷止痒消炎,待瘙痒停止后涂碘伏,再痒再敷,直至痊愈。
细菌滋生,警惕传染病
【镜头回放】洪水过后,多家养殖场的家禽死亡,苍蝇大量滋生。某部指挥连战士在清理家禽尸体后,当天晚上出现皮肤红肿等症状。有的战士每日腹泻多于3次,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症状,经诊断为感染性腹泻。
【病因解析】灾后细菌容易滋生,官兵接触自然疫源地以及媒介昆虫、有毒植物的机会增多,增加了受感染的概率。如果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滋生,可能让人患上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等。致病菌在被冲入河流或渗入地下后,水源、食物会受到污染,人在食用后就极有可能发病。
【为您支招】要加大传染病防治宣传力度,教育官兵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用生水、不食用存放时间长的食物,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要根据灾区卫生流行病学现状及气候、水源、地形等特点,重点监测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的官兵,注意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趋势、疫情动态,及时报告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当个别官兵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后要及时诊治。如果得了传染病,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把疾病传染给别人。患者的排泄物要集中深埋处理,最好覆盖生石灰消毒,以免二次污染水源。患者用过的床单、被罩、衣物等生活用品应集中消毒处理。参加救灾的人员离开灾区后,要对他们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时间要超过传染病的潜伏期。
保护水源,饮食防中毒
【镜头回放】某团临时接到封堵管涌任务,为了赶进度,五连炊事员和帮厨的战士只是将白菜等叶类菜简单用水冲了冲,就匆匆切好开始炒菜。结果,官兵们吃完没多久,就有人出现轻度腹泻症状。还有一次,部分官兵吃完地方群众送来的盒饭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原来是他们在制作盒饭时,使用了受污染的水。
【病因解析】灾区卫生环境较差,但部分官兵对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消毒设施不到位、执行卫生制度不严格、工作标准不高等问题,有人认为自己年轻,抵抗力强,对防疫要求不以为然。另一方面,洪涝灾害期间饮用水源一般含有大量泥沙、浑浊度高,垃圾、粪便、动物尸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工业废物等化学品冲入水中,可能有剧毒物质存在。人在饮用受污染的水后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发生群体性腹泻、食物中毒等。
【为您支招】要积极引导官兵防止病从口入,严格做到“八不”: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霉变的食物和糕点;不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用脏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凉拌菜。除注意饮食外,最好每餐都吃醋和蒜,既能增加胃内酸度,又能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在吃凉拌菜时,更不要忘记加些醋和蒜泥。要保护水源,防止饮用水源受污染。如果饮用水浑浊不能饮用,可在浑浊的水中投放混凝剂使水中悬浮物质沉淀下来,并对饮用水采取有效的净化和消毒措施。救灾官兵集中居住点增设的临时厕所和垃圾堆放点应远离水源,防止造成污染。
关注心理,抚慰莫忽视
【镜头回放】连日来,某部救灾官兵夜以继日地开展救援行动。1周后,随着工作量的减轻,某连不少官兵出现情绪低落、入睡困难等症状。新兵小赵晚上总失眠,好不容易睡着,又早早地醒了,战友说他睡觉时手脚经常在动。他说常能梦见白天抬担架、运送物资的情景,感觉很痛苦。
【病因解析】面对灾区的一些情景,官兵的心理会受到挑战,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反应。有的可能会出现类休克状态,还有的救灾人员会出现警觉性增高、容易产生受惊吓、做噩梦等一系列心理创伤性反应;少部分人在抢险中还会出现急性焦虑发作、癔症发作和神经衰弱等。这些都是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的正常反应,多数人经过自我调整和心理疏导后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为您支招】要建立有效机制对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官兵给予心理抚慰和疏导,避免心理应激反应。根据对突发事件的生理、心理反应特征确立和制订科学救治方案,精心组织心理健康的预防性训练和心理伤害的现场救护。要及时采取各种心理干预措施,减轻官兵的心理负担,削弱和排除消极心理因素,化解各种心理压力。要引导官兵掌握有效的自我调整方法,进行放松训练、情绪宣泄等,帮助官兵调整好心理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