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翅飞翔的鹰、憨态可掬的熊、灵活攀援的猴、栩栩如生的壶……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但在市奇石根雕花艺协会近30名老人看来,朽木不仅可雕,还可化为神奇。一块树根、一段老木,经过他们的巧手雕琢,如赋予了灵魂,化成一件件惟妙惟肖的根雕作品。老人们说,根雕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图的就是个乐趣。本期,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根味”生活。 专注50年一直走在寻“根”路上 7月8日,晚报记者来到巴城南坝五号桥下饶仕华老人的家,屋内的茶几、茶壶、椅子都是用树根雕琢而成的;客厅的门前匍匐着一只根雕鳄鱼,过道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根艺雕刻作品,琳琅满目,件件栩栩如生。 “我与根雕已结缘50多年,小时候在坡上放牛时,看见一些奇特的树根好似某些动物,便带了回家。从那以后,我没事就到坡上、河边捡树根。当时场地有限,家里的院坝要用来晒菜籽和包谷秆,每次捡回家的树根,母亲都当柴给烧了……”饶仕华说,待他长大做了木匠后,便对捡回来的树根进行“画龙点睛”,做成一件件根雕作品。 这几十年来,饶仕华已制作了千余件根雕作品,谈到创作根雕作品,什么最重要时,饶仕华说:“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你看这块树根,乍一看并无奇特之处,但是把它倒过来,像不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鹰?”他将摆放在地上的一块树根展示给晚报记者看。“每一件根雕作品,要根据树根原有的形态,琢磨它像个什么,在脑海里有个概念之后,就修剪掉多余的,雕刻一下点睛的地方,一个根雕就做成了。” 说到这,饶仕华拿出一件名叫“烟斗”的根雕作品,并称那是他从坡上捡回家的,清洗之后,一个栩栩如生的“烟斗”就呈现出来了。“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琢。”在饶仕华看来,制作根雕的原则就是“追求原汁原味”,每个木疙瘩都可以雕出多种不同形态,但是要为了保留材料的“原味”,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 “别人眼里的废柴,我们看来就是‘宝贝’。”饶仕华说,根雕用材必须选择细腻、稳定、坚硬、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的木材,如柏木、榆木、黄杨木、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最好的树根是阴沉根木,又叫乌木,硬度几乎接近化石,是根艺的佳材,是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乃至千万年碳化形成。”饶仕华说,曾经有人对他的根雕出高价,但是他舍不得这些宝贝,很“任性”地拒绝了。 退休后迷上根雕制作上千件作品 与饶仕华一样,家住巴城后河桥莲花咀的钟山荣也是一位根雕爱好者。昨(8)日中午,晚报记者前往这位古稀老人家中,还未走近,便看见屋外摆着一堆又一堆的木头。“这全部都是钟爷爷捡回来的,全部加起来,可以拉几大卡车了!”旁边一小朋友说。 “我是从退休之后就开始接触根雕的。这是我昨天才雕完的‘二龙戏珠’,上面是瀑布,下面是藏匿珠子的帘洞,旁边是两条龙在互相斗艳”。钟山荣指着门前一个高1米8的根雕说,制作根雕不光是他闲着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的,也是老年生活的一种追求。 如今,钟山荣制作的根雕作品有上千件,却一件也不卖。“我图的就是个乐趣,岁月不饶人,前些年我可以背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的木疙瘩回家,现在年龄大了,就只是在家创作。”钟山荣说,有次他在恩阳一个山坡上寻找树根,当时雨天路滑,不慎从半山腰滚了下去,现在腿部、腰部都有当时留下的伤痕。 因“根”结友,木中寻乐想办一个根雕展 寻山坡野径,觅奇木异形,运奇思妙想,抒诗意豪情。在巴中,除了饶仕华、钟山荣爱好制作根雕外,还有一群人跟他们一样,化朽木为“神奇”。“巴中市奇石根雕花艺协会自去年成立以来,汇聚了一群根雕爱好者,目前有近三十人,大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巴中市奇石根雕花艺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国军介绍。 “根雕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制作、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选好一个根雕,要经过浸泡、剥皮、雕琢、打磨等多道程序,完成之后就是给作品取名字。”一说起根雕,巴城根雕创作者葛均华滔滔不绝,如今他制作根雕已有30多年时间,根雕不仅让葛均华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让他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这些根雕爱好者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今后有机会办一个根雕展,让大家来看看。“现在制作根雕的人不多,大家都喜欢天然新奇的东西,根雕是我们的精神寄托,非金钱可以衡量的,也希望它能作为我们巴中的文化艺术,被更多人欣赏。”葛均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