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49|评论: 4

[信息动态] 【山城要闻】他把川剧融入交响乐 欧洲人也伸大拇指 (重庆晨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1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把川剧融入交响乐 欧洲人也伸大拇指(组图)


2015-07-20 20:46:40 来源:(重庆晨报)



U10570P1488DT20150720142431.jpg



7F688162F5DC7F3F9D43ADAFCC84C0D9.jpg



  郭文景: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于重庆,12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970年至1977年在重庆市歌舞团工作。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3年毕业。1985年、1986年、1993年、1995年和2001年,郭文景先后六次在全国作曲比赛中获奖。其中《蜀道难》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报道
创作于1987年的交响曲《蜀道难》是郭文景作为中外知名作曲家的扛鼎之作。当年,31岁的他用李白的同名诗篇创作了这部为男高音独唱、混声合唱和大型交响乐队而作的交响合唱曲,不仅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而且受到了国际乐坛的称赞。
其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郭文景创作的不少作品都有川剧的影子。
偶然,他立志成为作曲家
4月25日,刚出国归来的郭文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新歌剧的创作,这部歌剧将于2017年在国家大剧院开演。去年由他创作,引起广泛关注的歌剧版《骆驼祥子》,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后效果不错。
郭文景出生在沙坪坝歌乐山。12岁时,当时流行的“样板戏”规定使用管弦乐伴奏,而这方面的人才有限,急需招募。就这样,郭文景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小提琴。一时间,他开始着迷于手中的弦乐器,更是在两年后考入了重庆市歌舞团。
“改变,真正缘于一个偶然。”郭文景说,后来,他接触了很多旷世名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当我第一次听到《命运交响曲》时,整个人都沸腾了。”这首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从一开始的几个重音,就深深的让他痴迷、狂热。这和他以前接触到的“样板戏”,完全是两码事,也让他开始转变自己的梦想,立志成为一名作曲家。
为此,时年19岁的他将自己苦心搜集的小提琴练习曲全部出让,换得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原理》,开始自学作曲。
1977年恢复高考,21岁的郭文景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期间,他创作了钢琴前奏曲《峡》、弦乐四重奏《川江叙事》、大提琴钢琴狂想曲《巴》等作品。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沉郁狂野和奇异,成为了郭文景的典型特征。1984年,他的大学毕业作品《川崖悬葬》在美国演出时引来一致好评。“很多外国人都惊叹,中国也会有如此出色的交响乐。”
为此,《纽约时报》曾把他称为“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
创新,引入川剧的交响乐
也许是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山似乎成了郭文景作品里一个无法抹去的印记。同时,让自己的作品带有川剧特色,也是郭文景的一个“实验”。
2009年9月13日,郭文景与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合作的川剧交响乐《纳袄青红》在广州首演。这部中西合璧的作品,引发观众连连称赞。《纳袄青红》酝酿十几年,在川剧原生态唱腔基础上提炼而成,展现了贵妃醉酒和昭君出塞两大场景。同样,这部作品也于2009年10月走出国门,在比利时引发好评。
“我和铁梅合作了很多次。”郭文景说,作为重庆人,他一直对川剧深感兴趣。如何将川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一直是他关注的问题。而在以前,他在北京看川剧《金子》,沈铁梅独特的嗓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为此,他与沈铁梅展开合作,在《纳袄青红》之前,就创作了《凤仪亭》,并在欧洲引发强烈反响。
在评价《思凡》这部剧时,沈铁梅这样评价郭文景,“将呈现出更具戏剧化效果的交响乐与川剧融合之美,诠释出中国传统戏曲、唱词的别样意境。”
思乡,愿为家乡文化事业尽一份力
说起重庆,这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也是赞叹不绝。“这些年,重庆城市变化极大。”郭文景说,重庆的变化和其他很多城市大有不同,因为高楼、大桥、轨道交通这些立体的元素,让山城更加充满特色。这份独特,在直辖后更是突出。
而从小让他亲历的那个老重庆,也似乎还在这座新城市里。此时,他看了看客厅电视柜上的众多照片,其中有不少他小时候的,“这些老照片的取景地,很多都找不到了。”
同时,这位作曲家也有担忧。因为在他看来,重庆的文化事业还亟待进一步建设。这条路或许不如蜀道之难,他愿意为重庆的文化事业尽一份力。
如今,已经是世界级作曲家的郭文景,表示创作歌剧“一辈子不变了”。在他看来,国人欣赏歌剧、交响乐的水平越来越高,这份事业值得去奋斗。
语录
虽然重庆的变化日新月异,但老重庆的影子始终都还在。来到一些重庆的饭馆,都能够看见老重庆的照片,这表明大家都始终对那个记忆深处的重庆充满喜爱。
郭文景接受家乡媒体采访。
童年时的郭文景(右)与兄妹合影。
对话>
写歌剧、交响乐
这一辈子都不会变了

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中关于活字印刷的节目,里面的音乐是你创作的,这是不是一次不同的尝试?
答:是的,很不一样,而且我很为这个音乐感到自豪。整个奥运会的文艺表演,是为了突出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其中,只有一段音乐用了中国乐器,就是我那一段,我很喜欢那段音乐,是个很大胆的尝试。
问:你的梦想有没有变化过?
答:我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个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过后来自己放弃了。后来,在听到了为之震撼的交响乐后,我觉得我要开始去做交响乐,去写歌剧。我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变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文景:故乡是我曲谱中最美的旋律(组图)
时间:2015-07-20 15:22: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匿名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E/EE/EE9D8CDA78B853954ED267908E999DE1.jpg郭文景在家中作曲。 记者 左
黎韵 摄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B/4B36497498C398052A84A98AE933C75D.jpg人物名片:郭文景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国内外知名作曲家

  简介:1956年生于沙坪坝区歌乐山,幼年随父母迁往渝中区道门口。被喻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代表作有交响乐《蜀道难》、歌剧《狂人日记》等。《纽约时报》曾称郭文景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拥有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

感言:我是一名永远与大山、大地、大江在一起的巴
4月25日,周六,北京市西城区,59岁的郭文景如常坐在家中的作曲室内,一边敲打着黑白相间的电子琴键盘,一边在电脑上输入音符,他正在为下一部歌剧《思凡》作曲。“平时工作忙,一周能有两三天可以坐下来静静作曲,我已经很满足了。”郭文景感慨道。
小提琴带他进入音乐殿堂
郭文景的父母都是军人,退伍后转业到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郭文景从小在渝中区道门口长大。
“第一次接触音乐还是在12岁的时候。”郭文景回忆道。12岁那年,家中老保姆的侄儿到重庆看望阿姨,郭文景结识了这位走南闯北的民间音乐人,在他的启蒙下,郭文景初识小提琴,并对小提琴悠扬的琴声非常着迷。
他立志要当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学习音乐并不容易:没有教材,郭文景便跟着楼下看门的大爷学习五线谱;找不到专业的音乐老师,他便跑到重庆市歌舞团,一边当杂工一边偷师学艺。到14岁,郭文景已能自如地演奏小提琴。那时,一些同龄的孩子都上山下乡当知青,郭文景却被重庆市歌舞团看中,当上了一名小提琴手。
在歌舞团里,郭文景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乐器,除了弦乐,还有打击乐、管乐等,这为郭文景以后的作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时期,西方音乐受到批判,国内很难听到,那时人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样板戏”。18岁那年,歌舞团分来一名北京的新同事。这位同事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时保存了很多世界名曲的唱片,郭文景常常和他躲在家中偷偷听。“最震撼的一次就是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强劲的钢琴声使我整个人都呆住了。”郭文景说,东方音乐是以线条的弦律为主,给人如泣如诉的柔美之感;但《命运交响曲》却好似用一块块砖头堆积出的磅礴建筑,给人一种阳刚之气。
第一次接触西方乐曲后,郭文景的梦想有了改变,他不再局限于当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而是希望成为一名作曲家,创作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到上海拜师学习作曲
1974年,郭文景随重庆市歌舞团到北京参加文艺汇报演出,与一位刚进歌舞团的年轻人成了朋友。深交之后他才知道,这位新朋友竟是上海著名音乐家朱践耳的远房侄子。 演出结束后,两位年轻人便相约到上海,准备拜师朱践耳学习作曲。
“买了车票后,我们两个身上总共的盘缠还不到1块钱。当时也没想过到了上海怎么办,就凭着年轻人的闯劲,我们便坐上了南下的火车。”郭文景说。
在上海,他们见到了朱践耳。令郭文景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先生竟留他在家中住了近半个月。期间,朱践耳将自己创作的《接过雷锋的枪》的引子弹给他听。引子只有短短几个小节,配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和弦,朱践耳告诉他:“三个和弦能产生三个完全不同的颜色,因此既有色彩的变化又有朝气蓬勃的效果。”在朱践耳的教导下,郭文景学会了和弦的构造、音符的轨迹等和声知识。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却对初学作曲的郭文景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在上海拜师后,郭文景对作曲的兴趣更加浓厚。那时候,买书还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自学作曲,郭文景将自己苦心搜集的小提琴曲谱拿出来,和别人交换《和声学教程》、《配器原理》等书籍,其中用以交换的曲谱很多还是珍贵的原版。20岁时,郭文景已开始分担歌舞团的一些作曲工作,他编写的和弦多次受到团领导的表扬。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当时在重庆歌舞团已小有名气的郭文景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作曲。1978年,22岁的郭文景如愿收到录取通知书,得以进入这所国内音乐界的最高学府学习。中央音乐学院里丰富的藏书、才华横溢的老师和激荡着梦想的同学给郭文景的音乐之路营造了良好氛围。
1982年,郭文景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毕业作品——大型交响乐《川崖悬葬》,乐曲采用四川民间音乐《尖尖山》作为基本素材,以全新的技法和丰满的音符展现了一幅生动壮观的场面,洋溢着浓郁的巴蜀气息。1984年,该作品在美国加利福利亚洲公演,受到《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好评。
一位永远与大山、大地、大江在一起的作曲家
大学毕业后,郭文景没有选择出国,对家乡深切的依恋促使他回到重庆歌舞团。可惜,那时团里很少创作音乐,更多的是演出流行乐曲。无奈之下,郭文景只能再次离开歌舞团,跟随一个个影视拍摄组漫游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作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死水微澜》、《南行记》等影视音乐。
“在跟随拍摄组走南闯北的七年里,几乎每个月我都会按照导演的要求根据电影情节配乐,这种类似于命题作文的创作,让我的作曲能力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升。”郭文景说。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郭文景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名诗《蜀道难》谱写了大型交响乐《蜀道难》,气势恢宏的音乐抒发了作曲家豪放浪漫的情怀。《蜀道难》上演后,受到国际乐坛的广泛称赞,不仅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而且奠定了郭文景成为中外知名作曲家的地位。
2008年,他又应邀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舞《文字》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音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巴蜀之地人杰地灵,生于斯长于斯的郭文景说,故乡就是自己曲谱中最美的旋律。他称自己是一位永远与大山、大地、大江在一起的作曲家,其早期作品如《峡》、《川江叙事》、《巴》等,均散发着浓郁的“巴渝味”。

近年来,郭文景加强了与重庆的合作,希望能以优秀的音乐作品回报故乡。正在创作中的《思凡》便是郭文景与重庆川剧院的第三次合作,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尼姑追求自由爱情的浪漫故事。据他介绍,该剧不仅沿袭了高腔、胡琴等整套川剧元素,还融入了西洋歌剧元素,是一部中西结合的剧目。这种文化大融合的特点,在郭文景的《骆驼祥子》、《衲袄青红》等著名作品中屡见不鲜。郭文景说:“传统的西洋歌剧只有美声唱法,这显得太单一。我希望能创作出融合美声、戏曲、流行等不同唱法的歌剧,让外国人也能感受中国文化,让中国人也能了解外国文化。”
由于工作的关系,郭文景经常会回重庆。除了惊讶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外,他还喜欢重庆如3D魔幻般的奇特地貌和深蓝苍穹下迷人的夜景。“20层楼房出门竟是一条街,轻轨在大楼里穿梭……这些魔幻的情景估计在全国都独一无二。”郭文景高兴地说,每次回重庆,他都会和朋友出门看看夜景,南山一棵树和鹅岭公园是他最为推崇的两个夜景观景点。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


发表于 2015-7-2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5535503620120730162837056.gif

发表于 2015-7-21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文景近年和铁梅合作的川剧中《凤议亭》《纳袄青红》以及这次在荷兰艺术节的《思凡》,这些作品的共性是保持川剧的原生态唱腔,音乐随唱腔行,这些作品我曾参加过《纳袄青红》《思凡》的打击乐工作,《思凡》写作前郭文景曾说,铁梅你自己唱,让指挥和乐队将就你,这样处理让原生态的川剧唱腔更能充分呈现,《思凡》阿姆斯特丹谢幕时的持久掌声足以证明。谢谢杨老师报道!

发表于 2015-7-2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