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屠呦呦获诺奖,笔者已经发文数贴,仍意犹未尽,因为这个案例反差极大,意义极深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水平的升级,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社会的未来。中国政府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几百亿、几千亿地去激活创新、创业的活力,但时至今日收效甚微!
我们可以看一看几条通常的政府科研项目申请内容,就知道与真正的创新、创造无关。
1)项目单位背景、项目申请人经历
这是师门派别调查,看来头,给高分。
而观屠呦呦当年,其背靠的北京药研所来头一般,其师门出身更无亮点可言,看她年轻时的照片,就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培训生(直逼赤脚医生的水平),样子、打扮与村姑无异。创新关键在人的努力、灵感一见,背景、出身很重要吗?
2)已有投入/设施
这条称为“硬条件”,一般大单位才有高、精、尖的仪器设施等,可得高分。
而观屠当年的实验手段,试管、酒精灯,还有什么?葛洪老道的书册估计亦是所内“窖藏”,“硬条件”在今天必然连立项都过不了关。而且,真正的创新在于思想、思路,不需要什么昂贵的“硬条件”,只有山寨、仿制者才需要装备齐全,君不见考试作弊、抄袭的人,都是无线电、望远镜、隐写纸,武装到牙齿,需要昂贵的“仪器”。做过逆向工程的工程师就知道,逆向设计(仿制)所需要的设备一点都不比正向设计要少,甚至更为偏门、难求。
3)职称、学历、海归优先,还有英语等级
屠呦呦的“三无”身份已广为人知,笔者对英语问题多说两句。曾记当年,笔者身边也接触过几名中医,为了晋级高级职称,为考英语而烦恼,当时笔者就奇怪,学中医还要必考英语?
屠这次就很大方,对外公开自己根本不懂英语。呵呵,原来不懂英语也能得诺奖,还有日本首个诺奖得主--汤川秀树亦是个英语结巴。可见,全民学英语根本就是不必要的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可见,我们现行一整套政府立项(选人)机制,都不是为了创新而设计的,都是为了仿制、改良而设计的。因为出身师门高第,可以直接从师门那里“抄作业”;仿制、改良必有一定基础,所以要求“硬条件”;选人重在师门、学历、海外留学、英语水平,这些亦是硬条件,容易“服众”,领导容易理解。整套体系求稳而非求新。
每年教育和科研部门,从国家到地方,少说也有数千个,但经这套评价体系筛选出来的项目(团队),还有多少创新性活力?
很多项目都是内外勾结,瞄准申报指南来拼凑团队、拉拢合作单位,要海归有海归,要产值有产值(合作单位背景一般要大的知名企业容易过关),要博士有博士,要教授有教授。总之申报表格上要求的内容全部能凑齐,立项后、资金到位后,出各自资源的人就按比例分成,剩下给主办人去结题,那么,还会有多少资金能用于试验、探索、创新?主办人重点在送往迎来,“整合各方资源”,还有多少精力去灵感一见?
笔者于创业创新沉浮20年,已经对中国现行的工商系统、税务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包括知识产权系统,彻底看透,它们是为60年前的社会环境而设计,为国有企业、计划经济、大规模制造、小范围改良、重复性劳动力资源而设计的系统,完全没有创新、创业的空间,直接说吧,它们就是扼杀创业创新的粉碎机。它们不作彻底的解构、重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就仅是一句口号。
近10多年来创业的互联网英雄,能成功的,大多数都是国外资本投资,通过国外的评价机制获得认可、投资。
科研上有世界性成果的人物,如这次的屠呦呦,都是采用国外的评价标准获得认可。
国内的科研人才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跟踪、仿制、小范围改良的成功者,如两院院士。国内这些成果,都是有国外成功成果为前提,有国外完整的技术原理为参考,缺乏原始创新性。即使两弹一星、即使龙芯CPU、即使J20、即使高铁,拷问其原始技术原理,无一例外都是源于国外。
评价机制决定了项目和人的选择,而项目和人又决定了成果的性质。
行政体制的改革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一届政府对此已经有清醒的认识,但知易行难,是否能把旧工业化一套体制升级换代成为适宜创新、创造的体制,我们只能拭目以待。